姜維井

姜維井

忠縣(巴郡臨江縣即後來的忠州)城對面的翠屏山上,有“姜維井”,這兒是三國古戰場遺址。牛頭山古廟遺址前,有一橢圓形,直徑約3米,深2米的古井,名“姜維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這口井千百年來一直保持著半池水,從未滿過,也從乾涸過,水位始終保持不變。

簡介


在劍門關外的牛頭山上,有一直徑三米,水深一米,呈橢圓形的水池,當地群眾稱之為“姜維井”或“姜維拜水池”。相傳在景耀五年,漢中失守,姜維敗退到劍門關外的牛頭山,此山無水,將士生活困難,晚上諸葛亮給姜維託夢,要他設壇拜水。第二天,姜維命兵士挖好池子,設祭壇,焚香燭,對池跪拜。但跪拜了三天三夜都未見水,姜維焦慮,便派衛士察看,衛士回報“無水”,被當即斬首;又第二次派衛士察看,仍回報“無水”,又被新首;接著又派第三衛士前去察看,仍無水,但這個衛士見前兩人如實回報,均被新首,便假報有“半池水”。姜維半信半疑,第四次派衛士再去察看,回報說:“確有半池水”。姜維嘉道:“有半池水也夠了”。從那時起,拜水池不管降雨多大或多久水都不滿,不管天旱多久也不幹涸。這個水池的位置比嘉陵江水面高七百三十多米,而池內的水色卻隨嘉陵江水的變化而變化。江水清時池水也清,江水渾時池水也渾、任憑多少人飲用此水,池內始終保持半池水。而今,牛頭山上“姜維井”原貌猶存,還有一座牛王廟,廟內塑有姜維像,古時來這裡瞻仰和取水者絡。
姜維井碑記
姜維井碑記
據說公元263年,魏將鍾會率十萬大軍要奪取劍門關。劍門關是確保成都不失的最後屏障,牛頭山是劍門關的門坎,姜維領兵三萬,在牛頭山據險死守。姜維兵困牛頭山,因為民間有姜維拜水的傳說,就把這口井稱作“姜維井”。更有趣的是,井中水色隨著嘉陵江的清濁而變化,江水清則清,江水濁則濁,井與江之間像有一連通器,成為古蜀道上的千古之謎,堪為一大奇觀。現姜維井仍保持原樣,內積水半池,供山上人飲用。繹不絕。

傳說


劍門關
劍門關
三國時期,魏將鄧艾率數萬大軍進犯,蜀國名將姜維在巴郡臨江縣迎敵,僅有萬餘軍士,加之糧道被斷,士兵們疲憊不堪,又飢又渴,土氣不振,屢戰屢敗,最後僅剩千餘人被圍困在翠屏山上,靠殺戰馬為食翠屏山地勢險要,灌木荊棘叢生,山上唯一的一眼泉水也被魏軍佔領蜀軍饑渴交加,苦不堪言。有一天晚上,姜維倚石壁而卧,不覺入睡,夢見丞相諸葛先生,羽扇綸巾,飄然而至,姜維俯地叩拜,請賜妙計。諸葛亮扶起姜維,手捻長須說: “伯約,勝敗乃兵家之常,勿以為悲。我給你三支神箭,連射此壁,泉水自可流出!”姜維醒來,背還倚在石壁上,手中確有神箭三支,便跪地祈禱說:“若天不滅蜀,請賜我泉水!”拜罷,立起身來,對準石壁連射三箭,泉水立刻從三箭石孔中噴流而出。姜維喝了一口,頓覺精神煥發,周身清爽。全軍兵士飲過泉水,人人精神大振,鬥志昂揚。姜維見時機已到,一聲令下,將士們點燃火把,如山洪暴發般地衝下山去,殺出重圍。自此,當地老鄉就把三箭石孔噴流泉水的地方叫“姜維井”,井旁還有唐代大詩人李白題書的“姜維泉”三個雄勁的大字。泉水近旁有一巨石鑿成的石屋,傳說是姜維拴馬的地方。
千年不幹之謎
令人不解的是:姜維井至今“久雨不流,大旱不涸”。無論是十來人或百十號人連續不斷地往外舀水,它既不幹也不滿,水位始終不變。更奇的是水色隨嘉陵江水之變而變化,難道它與嘉陵江水同出一源?或又有不知名的地下渠道相通?又為何其水位始終穩定不變而又不見其流動?至今成為古蜀道上一則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