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人際關係

和諧人際關係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整體“滑坡”,究其原因,無非是由誠信的缺失造成的。正因為有了這樣事實,才促使人們有了所謂的“壞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戒心。大家你來我往,誰家有事相互幫助,和諧的人際關係建立起來了,自己的心情也總在愉快之中。

正文


人們越來越感到和諧的人際關係對工作、生活的重要:擁有和諧人際關係的人很幸福,相反,人際關係不和諧的人會很痛苦。無論是古代的大儒還是近代的先哲都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真理:人是社會生物,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頻繁性和複雜性把這一認識更加地凸現出來,它迫使我們去思索和尋找破解現代社會人際關係迷宮的方法。也許答案就在人本身,即人不能離開他人而獨立生存。用梁啟超先生的話說就是“人所以不能不群者,以一身之所需求、所慾望,非獨立所能給也,以一身之痛苦、所急難,非獨立所能捍也。於是乎,必相引、相倚,然後可以自存。”
有了這種認識就能使我們摒棄人際交往中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做法,而去尋求一種共贏的處理方式,有了這種認識就能使我們擺脫對人際關係的恐懼,以真誠、理性的態度去營造積極、健康的人際關係。

誠信是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基石


吳倫(大連電子學校教師):人與人和諧相處基於誠,源於信,誠信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基礎。誠,即以誠實待人、以真誠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信,就是對他人遵守承諾,做事講究信用。誠是人的內在思想品質,信是人的外在行為,內在品質與外在行為的統一就構成了“誠信”。誠信來源於道德力量、道德境界,它體現了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純真。缺失誠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僅依靠法律制度來維繫,難以順暢溝通。所以,誠信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與人之間內耗與矛盾,還可以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關愛。
俗話說“民無信不立”,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老子也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這些古訓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依然是處事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座右銘。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整體“滑坡”,究其原因,無非是由誠信的缺失造成的。如果細心留意每日的媒體,均有諸如“坑、蒙、拐、騙”的報道。正因為有了這樣事實,才促使人們有了所謂的“壞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戒心。要消除這種相互之間不信任的心理,靠的就是人人遵守誠信。誠信是人生存之根,是人立世之本,如果人人沒有了誠信,社會就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和諧的人際關係要靠“四招”


孫迎芬(旅順口區九三小學):有研究發現,在一萬個成功實業家的案例中,智慧、專門技術和經驗只佔成功因素的小部分,而主要因素取決於良好的人際關係與良好的人際溝通效率。而筆者認為,和諧的人際關係要靠“四招”。
第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人與人交往,心理狀態不佳,會形成些許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因此,我們在生活、工作中應注重自身修養,既要克服人際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又要克服交往趨利的心理,更要除掉被稱為“人際關係殺手”的冷漠和猜忌心理。
第二,要學會積極溝通。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忙忙碌碌之中往往淡化了心靈的溝通和交往,隔膜往往由此而生。積極主動地與人溝通,往往會拉近與他人的心理距離,甚至能夠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
第三,要學會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和感受。傾聽就像一股清澈的泉水,能將你的煩惱洗掉;傾聽就像一把鑰匙,能把你心裡的銹鎖打開。特別是當別人有意或無意地做了傷害你的事情,多些傾聽,多些寬容和理解,或許會冰消雪融。
第四,要時常反思自己。在與同事、朋友、家人等產生矛盾時,更要首先反思自己。如果能像古人那樣“吾日三省其身”,持之以恆,我想,就會很少“錯從己出”。

大學生交往問題


趙東霞(遼寧師範大學教師):最新調查表明,身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其人際關係的狀況並不樂觀,其中有60%的大學生反映自己的人際關係不好,人際關係不協調已成為大學生的重要問題。筆者在工作中發現,現代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的產生主要來自幾個方面原因:第一,一些社會消極思想和行為,極大地影響大學生的心理,使得他們交往動機帶有了功利化、實用化、世俗化色彩。第二,家庭氣氛緊張或教育方法不當,也容易導致大學生情緒消沉、敵視教育、拒絕溝通。第三,大學中師生關係疏遠,缺乏溝通和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容易被忽視,而且出現問題又不能及時自我調節、平衡心態,人際關係更加不和諧。如馬加爵案的發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疏遠為扭曲的心態提供了一個肆意生長的空間。第四,網際網路負面效應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大學生的各種人際關係障礙。如網路沉溺、網路孤獨、網路抑鬱、網路人格扭曲,等等。另外,大學生自身存在的有些個性品質,如自我中心、多疑、自卑、孤僻、害羞、嫉妒、社交恐怖等,也會妨礙人際吸引,不利於良好的交往。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包括知識儲備與結構的完整與合理,更應該包含健康、積極的心智。大學生交往問題必須引起教育界及社會的重視。

熱心腸構築和諧人際關係


潘自達(某工業公司員工):搬入新房之後,樓上樓下多了不少陌生的新鄰居。妻子見面就和他們打招呼,或者微微一笑,很快和鄰居們混了個臉熟。春天在山上採摘野菜,想著多采點給鄰居們送去。有時做包子或餃子甚或烙餅,她認為有特色的,也給樓上樓下的鄰居們送幾個。停水的通知,初冬暖氣試水,妻唯恐別人不知道,總愛再去告訴他們一聲。在一次偶然的停電后,妻特意叮囑,多買幾支蠟燭回來,帶給幾個鄰居們。後來有了小孩,家裡備了嬰兒的常用藥品,誰家孩子急需就先拿去用。這些雖然是一點一滴的生活小事,卻溫暖了鄰居們的心。他們沒什麼事也常來我們家聊聊天,有心事總願和妻說出來。而我的這些鄰居們,也都將心比心,給我們送來自己腌制的小鹹菜,或給小孩買雙鞋,送條小褲。妻和我的心裡也是充滿激動和感激。大家你來我往,誰家有事相互幫助,和諧的人際關係建立起來了,自己的心情也總在愉快之中。在樓房生活的幾年裡,我和妻沒有孤獨感和冷漠感,我覺得整個樓就像一個大家庭,有著融融歡樂的和諧氛圍。其實,在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過程中,要是人人都能獻出一份愛,對別人少點索取,多點關懷,不把功利看得太重,何以孤獨感和冷漠感會越來越深呢!

涉世之初,先學會融入群體


西米(某包裝公司員工):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人類的社會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因為人際關係處理得好,會使人心情愉快,充滿信心,反之,則會使人感到孤獨寂寞,煩惱頓生。
對於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來說,他們不是很了解社會,不熟悉各行各業的特點,也不清楚自己所在的這個單位運行的詳細程序和複雜的人際關係,加之剛從“象牙塔”內走出來,除了書本和校園裡的東西,對其他事情所知甚少,因此,難免與同事間產生隔閡,從而失去歸屬感。其實,融入一個群體也並非難事,難的是,能不能摒棄自己原有的生活觀與價值觀,去尊重和理解自己所在的這個群體,爭取“入鄉隨俗”,少說、多做,能獨立承擔自己的責任,就會儘快地適應這裡的生活。對於人本身而言,生命就是一個不斷適應和學習的過程,環境有壓力,自身才有力量,不妨從小事做起,手勤眼疾嘴不快,更容易與同事打成一片,讓周圍的人覺得你是個實在可交的人,自然深得大家的喜愛。
生活對每個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每一步都是艱難的,但正因艱難,才使生活充滿了挑戰的魅力。因而,搞好人際關係、迅速融於集體,就是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改善環境中所達成的一種和諧趨向,使人生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良好發展。

人人都要學會包容

程紹德(普蘭店市文化路15號居民):人,由於出生背景、生活環境、文化程度等有所不同,所以在性格等方面也是不盡相同,優點和缺點並存。因此,人與人之間要想真正做到和諧共處,作為每個個體,都要學會不求全責備,多體諒、多包容別人的缺點、錯誤和失敗。
其實仔細想一想,正是因為個性上的差異、優點和缺點相伴、成功和失敗相隨,才使人成為個人,才使創造變得格外可貴,才使得整個社會既和諧又充滿了活力。所以我說,有個性、缺點、失敗是正常的,也是真實的。我這樣說並非有意放縱缺點、錯誤和失敗,而是要大家認識事物的本質,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無論對自己、對別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是極有利的。洛克菲勒是個很能包容別人的人,正因為如此,他才造就了標準石油公司這樣的千秋偉業;美國前總統林肯包容別人更是出了名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才會贏得世人的廣泛尊重與愛戴……而一個人如果心裡只裝著自己,沒有別人,凡事總要與人斤斤計較,不爭個頭破血流、你死我活決不罷休,怎麼可能與別人和諧共處,怎麼可能成就自己的大業,怎麼可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呢?這樣的人多了,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又怎麼能和諧得起來呢?

應該從培養小學生開始

楊柳(中山區朝陽街居民):小學階段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人際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人際交往能力和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到成人後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而影響到其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小學生和諧的人際關係,要做到:
第一,要從嬌生慣養的成長“範式”中解脫出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家人尤其是隔輩老人容易對孩子百依百順、寵愛過度,易造成孩子蠻橫無理、不尊重他人,難以處理好人際關係。
第二,要打好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根基。思想品德如何,對和諧的人際關係的建立影響深遠,尤其是在學生時期。思想品德不好的學生往往被人看扁和疏遠,不合群,而具有仁愛、助人、誠信等優良思想品德的學生朋友圈則很廣。這都影響到成人後的人際關係。
第三,培養小學生融入社會的性格和能力。現在許多家長對孩子的事情都是大包大攬,孩子出門辦任何事情都要家長全程“護駕”,完全剝奪了孩子社會交往的機會,把孩子變得唯唯諾諾,沒有一點兒闖勁。因此,家長必須使孩子從“母雞護雛”中解放出來,該“斷奶”時要“斷奶”;學校也要多多提供機會,把學生融入社會生活中去錘鍊,否則,孩子永遠也不會成為搏擊長空的雄鷹。

和諧人際關係從鄰里溫情起步

楊曉顏(旅順口區某婦聯):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曾幾何時,鋼筋水泥叢林隔絕了鄰里之間的歡聲笑語,忙碌的身影和匆匆的腳步阻斷了人們久違的互幫互助。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一些竊賊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闖入居民樓,開鎖撬門如入無人之境。不僅如此,有的鄰居動輒惡語相加、大打出手,釀成悲劇。某市法院的統計資料顯示:自1998年以來,該院受理的鄰里糾紛案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2001年的增幅比上年增長了25%。
面對這種尷尬和無奈,善良的人們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近一段時間,全國各地先後有多個城市社區傳來舉辦“鄰居節”的消息。今年4月23日,我們大連某社區也舉辦了首屆鄰居節。提倡鄰里之間“敲一扇門,聊一會兒天,解一份憂,吃一頓飯,幫一個人”。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道出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願望。鄰里之間守望相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家有難,眾人相幫。這樣的傳統與我們血脈相連。創建文明和睦的鄰里關係,是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社區競相舉辦“鄰居節”,看似“小事”,卻博得了市民群眾的廣泛好評。這也充分說明,和諧人際關係,可以從鄰里溫情起步。各級政府在創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只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著力創新,巧設載體,調動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