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症
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症
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症是指頸椎的后縱韌帶發生骨化,壓迫脊髓和神經根,引起脊髓損害和四肢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本病發病年齡多在50~60歲,男性多於女性。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代謝、外傷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頭頸痛,雙下肢無力、抬舉困難、步態不穩,進行性四肢癱瘓,嚴重者可出現尿便障礙。本病治療主要以頭顱牽引、頸托固定、理療和藥物治療等保守治療為主,無效者可手術治療。嚴重的患者日常生活行為受限,併發症可有壓瘡、墜積性肺炎、尿路感染等。預后與發病程度有關,積極治療能有效改善癥狀。
● 骨科或脊柱外科
● 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代謝、外傷等因素有關。
● 病變早期可出現頸部酸痛不適,上肢麻木,下肢無力行走不穩,可有踩棉花感。嚴重者無法行走。
● 典型癥狀
● ● 頸部疼痛或不適。
● ● 四肢逐漸出現走路不穩,可有踩棉花感。
● ● 上肢無力、麻木。
● ● 嚴重者可以出現排尿困難或尿便失禁、腹脹或便秘等。
● 其他癥狀
● ● 部分患者在摔跤或揮鞭傷后,病情迅速進展,甚至導致截癱。
● 確診該病需要進行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可觀察患者有無四肢肌力減退,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等體征,有助於診斷。
● X線檢查
● ● 主要是為了檢查椎體后緣的異常情況,幫助診斷。
● 椎管造影后CT(CTM)
● ● 可對脊髓受壓情況進行測量,對於本病的診治與預后評價有一定價值。
● 磁共振成像
● ● 直接觀察脊髓的情況,是目前最主要的輔助診斷方法。
● 醫生診斷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症,主要依據典型癥狀及影像學檢查。
● 頸部輕度疼痛或不適,一側或兩側肢體麻木,手指活動受限,手不能持物,行走困難,四肢乏力,性功能以及尿便障礙等。
● X線片顯示椎體后緣異常的高密度條狀陰影。
● 椎管造影后CT結果顯示病灶表現形狀可呈圓形、橢圓形、平台形,甚至不規則的菜花形。
● 磁共振成像同樣可以觀察椎體后緣的鈣化灶,同時可以觀察脊髓受壓和損傷的程度。
● 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症需要與椎管狹窄症、頸椎間盤突出相鑒別。
● 出現頸椎疼痛等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癥狀表現、X線檢查、CT檢查、磁共振成像等結果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僅影像學診斷,而無脊髓受損癥狀者,可不予治療,但要告知患者避免受傷。有脊髓壓迫癥狀和體征,且逐漸加重者,應儘早治療。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
● ● 手術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減壓、解除骨化后縱韌帶對脊髓及神經根的壓迫。手術方法包括後路手術、前路手術和前後路複合手術。
● ● 還可採用預防性手術治療。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症患者在遭受輕微外傷后可能出現顯著的椎管狹窄,在神經功能惡化開始或進展前進行預防性手術,可使87%患者獲得較好的結果。
● 非手術治療
● ● 若癥狀僅有輕度肢體疼痛或麻木,不影響工作和生活,檢查時無錐體束征,以及年齡較大有器質性疾病者,均可採用非手術療法。
● ● 常用的有持續頭顱牽引、卧床休息、頸圍領制動、口服鎮痛葯、活血化瘀中藥、局部外用藥、理療等。
● 患者日常活動不便,四肢正常活動可能受到限制。
● 患病後,如果持續加重可因活動障礙、長期卧床而出現壓瘡、墜積性肺炎、尿路感染等併發症。
● 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症治療后的效果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治療方法、患者的體質等因素有關。
● 積極治療可改善脊髓壓迫癥狀。
● 做好頸椎的保護,避免過度勞累。
● 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