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川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秘書長

樊建川,男,漢族,1957年9月出生在四川宜賓,山西興縣人,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收藏家。

現任四川安仁建川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四川省政協常委、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秘書長、四川省山西商會名譽會長、四川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人民政府參事、建川實業集團董事長、建川博物館館長、汶川地震博物館館長、四川省商會副會長。

出版有《大館奴》《“文革”瓷器圖鑑》《一個人的抗戰》等。

榮獲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

人物經歷


現任四川安仁建川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建川實業集團董事長、建川博物館館長、汶川地震博物館館長。

工作經歷

建川房屋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樊建川
建川房屋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樊建川
高中畢業后當了兩年知青。
1976年冬天參軍。1979年9月考入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兩年後畢業,到重慶三醫大任教。
1987年轉業到宜賓地委政策研究室。
1991年任宜賓市常務副市長。
1993年5月辭職到省城成都打工。
1994年創辦“建川房屋開發有限公司”。
2008年5月17日獲得美國布萊恩特大學最高榮譽博士學位。
2013年1月當選為四川省十一屆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2013年5月受聘為成都市人民政府參事。
2017年8月,當選為新一屆四川省商會副會長。
現任四川安仁建川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四川省行政執法特邀監督員。

個人作品


作品名稱作者出版時間出版社圖書簡介
《兵火》樊建川2008年1月1日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兵火--由日軍影像資料看中國抗日戰爭》是2008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樊建川。
《大館奴》樊建川2013年7月1日-是中國好男兒樊建川的口述回憶錄。他早年的很多經歷,和同時代的中國人相比,大同小異。當先富起來的人們在中國掀起了收藏熱之際,樊建川獨把“守護中國百年信史”的使命,擔在了自己肩頭。書稿用濃墨重彩,記載了一位性情中人不斷提升收藏境界的人生故事。一位草莽中人,殫精竭慮,敲鐘不已,只為守護和警醒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
《抗俘》樊建川2006年7月-這是首本抗日戰俘寫真,是抗日文物收藏家樊建川先生在他建立中國民間最大的抗戰系列博物館建川博物館之“不屈抗俘紀念館”時,對收集到的大師日軍當年所拍攝的照片、相關資料、實物,進行查證、思考後編寫而成,填補了抗日戰爭史研究的一個空白。
《一個人的抗戰》樊建川2000年08月01日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一個人的抗戰》是2000年8月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樊建川。
《大館奴》,樊建川(口述),李晉西(筆述),廣西師大出版社,2019年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作品獲獎結果
2018年10月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獲獎
2019年7月全國模範退役軍人--
2019年8月29日第五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2021年5月12日第七屆四川省道德模範候選人和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四川候選人--

主要成就


時間簡稱全稱結果
2010年胡潤百富榜2010胡潤百富榜地區排名榜單資產15億元,第27位
2009年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2009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資產15億元,第698位
2008年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2008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資產20億元,第406位
2007年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2007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資產20億元,第397位

社會活動


樊建川曾下鄉、當兵、任教、做官。1993年為收藏而辭官經商。從事收藏數十年,其藏品種類繁多,重點為抗戰文物和“文革”文物。此兩項收藏在國內位居前列,如137件文物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2005,他在中國四川安仁鎮創建了建川博物館聚落,建館目的——為和平收藏戰爭,為教訓收藏“文化大革命”。其收藏事迹為媒體廣泛報道:為了和平,收藏戰爭(抗戰);為了未來,收藏教訓(“文革”);為了民族,收藏傳統(民俗)。出版有《抗俘:中國抗日戰俘寫真》、《兵火(從日軍影像看中國抗戰)》、《一個人的抗戰》(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文革”瓷器圖鑑》。

社會任職


四川省十一屆政協委員樊建川
四川省十一屆政協委員樊建川
2008年5月17日,當選為四川省十一屆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2013年1月,當選為四川省十一屆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2013年5月,受聘為成都市人民政府參事。

人物事件


汶川地震博物館開館
汶川地震博物館開館
1978年到2008年,在改革開放的30年時間裡,從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戰士到一名軍校老師,再從一名政府官員成為一名房地產開發商,最後又成為了一位博物館館長,每次人生角色的轉換都是和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緊密聯繫的,都是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在我身上的縮影。喜歡收藏文物,也包括自己人生各個重要時期的實物,這30年的人生故事和思想變革都可以濃縮在一件一件的實物之中。
2009年5月11日,在離2008年“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樊建川任館長的汶川地震博物館開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至6月12日的一個月中,樊建川開始收集跟地震有關的實物資料,6月12日就開起了臨時的地震博物館展覽。當時展品只有五千件,此後通過陸續搜集,加上社會各方面的捐贈,地震實物達到五萬件。當記者問他為什麼要建設這麼一座地震博物館時,樊建川說,僅在上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四川就發生過兩次7.8級以上的大地震,但幾乎沒留下什麼實物。災難既是悲劇,也是體現人性光輝的特殊舞台,是值得人類銘記和珍藏的歷史。
對於樊建川來說,收藏已經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李昕回憶,他到成都和樊建川約稿,順手在A4紙上寫了一份談話提綱。李昕回北京時,樊建川送他上汽車,忽然問:“昨晚的談話提綱還在嗎?”李昕從口袋裡掏出來,他接過去,“我收藏了”。

人物自述


我最初是開發房產的,但是被外界熟悉卻是因為我的抗戰文物收藏特別是建川博物館聚落。從1978年到2008年,在改革開放的30年時間裡,我從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戰士到一名軍校老師,再從一名政府官員成為一名房地產開發商,最後又成為了一位博物館館長,我的每次人生角色的轉換都是和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緊密聯繫的,都是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在我身上的縮影。我喜歡收藏文物,也包括自己人生各個重要時期的實物,我這30年的人生故事和思想變革都可以濃縮在一件一件的實物之中。

投票

2013年7月,博物館創辦人樊建川出版個人自傳,取名《大館奴——樊建川的記憶與夢想》。書名最初存在分歧。三聯書店總編李昕提議叫《記憶與夢想》,但樊建川堅持要用《大館奴》。兩人相持不下,最後樊建川“耍了一個招”,“我看當時飯桌上的態勢對我有利,就提議投票表決。李總一票,其他人都支持用《大館奴》”。
對於《大館奴》的名字,著名作家吳思跟樊建川開玩笑,“我覺得這個名字起得很好,館主表明一種權利,館奴表明一種義務。只要你有這麼大的權利,就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於是他就成了館奴。”

人物觀點


對於博物館中藏品的真偽鑒定,樊建川說:責任還是在管理部門。如果他是自己收藏這些贗品,自願上當,政府就沒必要管。本身古玩這個行當就允許騙人,真真假假,要靠你自己鑒別。但是當它作為博物館要面向公眾要掛牌子的時候,是起到一個範例作用的,“人生的第二課堂”嘛。這就是很重要的事情,要管理好。

藏品故事


斑駁生鏽的刀鞘,閃著寒光的刺刀、指揮刀,猙獰醜陋的防毒面具,冰冷堅硬的鋼盔,上面還有一個個被洞穿的槍眼,殘破襤褸的血衣,成堆成捆的圖片、報紙、書籍、傳單、布告、戰時良民證、選票,質脆且泛黃,還有各種軍用器皿:水壺、碗、飯盒、掛盤、望遠鏡、披簾帽、救護包、徽章、證書、貨幣,甚至煙盒、煙標、信函、郵票、結婚證、收據、扇子、彈殼、皮帶扣、留聲機、花瓶、筆筒、陶罐、床帷子、戒指、日本造彩瓷地球儀、協和牌蠟筆……
在常人看來,這是只有博物館才有的景觀,但這是樊建川2003年時的家。
在樊建川家裡有這樣一個黑乎乎的生鐵做成的東西,它彎曲的樣子很像是農民打水用的轆轤井的搖把。當手放在這個東西的把手上,立刻就會響起一種奇怪的聲音。這聲音從老式的黑白電影上聽見過,早已遙遠得失真了。這是一隻日本軍隊的警報器。它是那場血腥戰爭的序曲,那個聲音之後,中國歷史上演演了最慘痛最驚心動魄的一幕。
每一件收藏品背後都有一串串故事,驚心動魄,刀光劍影,血淚交迸。

萬件文物

編輯語音
樊建川和老布希
樊建川收集的抗戰文物里有許多大件,這是其他收藏家難以做到的:美軍汽油桶,飛機殘骸,老布希用過的辦公桌……前幾年,有線人報告,在雲南洱海打撈出美飛虎隊飛機的翅膀。樊建川立即飛往大理,在大理博物館走廊,看到長約50米、寬約4米的飛機翅膀,他又激動又振奮,可無論樊建川出多少錢,博物館就是不賣。樊建川無功而返,悶悶不樂,放在邊境的飛機殘骸成了他的心病。
2003年的一天,他意外獲得了一塊刻有英文的飛機殘骸。這是四川新津縣在水利建設中挖出的,樊建川立即趕往現場購得。2004年春節前,雲南作家李昆武下鄉採風時,發現了四把特殊的椅子,即刻告訴樊建川,他大年三十便趕到了雲南鄉下。
椅子主人說:“聽爺爺講椅子是從墜毀的飛機里滾出來的。”樊建川辨識了椅子下的英文,大喜,這是飛虎隊的“座駕”。它的價值在樊建川的心中,豈是金錢能衡量的。十幾年間,他已為收集各種文物耗資幾千萬元,經常出入索斯比、嘉德拍賣行。現已收集文物200萬件,抗戰文物幾萬件。

戰地日記

尋找過程
樊建川很早就聽說天津有個叫王襄的先生收藏了一套完備的“鬼子戰地日記”。這部日記是王先生的父親留給他的,68個春秋風雨變故,“鬼子戰地日記”完好無缺,密密麻麻記了8大本,與日記內容互證的還有他自己的影集,共有208張照片,是日軍留在中國的血證。王先生一直想把它賣給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博物館也非常希望有這份珍藏,可惜,價錢談不攏。王先生要的價,博物館付不起,只能象徵性地給點,事情終於未果。伴隨著日記,王先生也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王先生得知樊建川正籌建全國最大的抗戰博物館,便託人主動與樊建川聯繫。樊建川興奮異常,價錢很快談定,當晚飛到天津。坐在飛機上,樊建川還在想:如果真是對方在電話中所說的那種情況,那麼我面對的將是一個十分重大的事件。
第二天一早,樊建川見到這批日記。
樊建川說,我很難描述自己當初第一眼見到這些東西時的心情:多年的收藏經驗告訴我,這些東西是真品,而且曠世難得。
日記一共有7本,加上附帶的一本影集共8本。一定是為了戰爭時期便於攜帶,每一本只有小孩子手掌大小,正好可以放入口袋中。本子是當年的日本出品,而且是戰爭時期專為前線軍人製作的,本子的附頁上還有“軍人守則”、“常用支那語對照”等文字。這些東西的收藏者,按照日記本上附件的記錄,是一位叫做“王襄”的人。
樊建川當即掏錢買下了。
他說,我之所以這麼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不想讓這批最真實最直接地反映抗日戰爭的東西再流浪,我不知道它會再漂到什麼地方去。

日記介紹

入伍時,作者曾是個“火葬兵”,專門負責焚化戰死日本兵屍體。僅僅在淞滬會戰一役中,他一人就焚化了1000多具屍體,足見當時戰況的慘烈。之後他當過傳令兵,武器發放兵,在戰爭過程中,他從自己的視角記錄了淞滬會戰等重大戰役。雖不足以構成完整的歷史,但以一名下級軍人的視野記錄下的許多歷史細節,對於研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有著十分珍貴的價值。日記中有關日軍掃蕩、燒房、殺人、搶劫、強姦的內容比比皆是。如他們的隊長,為試一把新刀,將幾名中國戰俘殺死。還有內容記錄了慰安所的建立和慰安婦的慘痛經歷。作為還有一點人性的日本士兵,在忠實地記錄了他所經歷的侵華戰爭外,間或也表達出一個普通人的良心自責,“良心是於心不忍的……”這樣的話常在文字間出現。其中《日後追憶》真實地展示了戰爭的血腥。

美齡簽名

收藏中總有驚喜和奇迹發生。2004年底,樊建川偶然得知重慶有一藏家藏有大量援助抗戰的支票。他花了兩個多月時間與對方討價還價,2005年3月,那藏家將幾麻袋的支票打了包作價數萬元賣給樊建川。運回成都后,樊建川一頭扎進這數十萬件支票中研究鑒別,一個多月的鑒別選出了20多張“意義非凡的支票”,其中一張有宋子文的親筆簽名,而最大一筆支票的面額是357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樊建川小心翼翼地向記者展示了這次最大的收穫:一張宋美齡簽名的支票,這張支票的金額是999美元。
樊建川說:“我當時太驚喜了,手都在抖,僅這一張支票就值那幾麻袋票據的價!如果拿到國家文物部門鑒定,絕對是國家一級文物。

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博物館開館
2009 年5月11日,在離2008年“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樊建川任館長的汶川地震博物館開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至6月12日的一個月中,樊建川開始收集跟地震有關的實物資料,6月12日就開起了臨時的地震博物館展覽。當時展品只有五千件,此後通過陸續搜集,加上社會各方面的捐贈,地震實物達到五萬件。當記者問他為什麼要建設這麼一座地震博物館時,樊建川說,僅在上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四川就發生過兩次7.8級以上的大地震,但幾乎沒留下什麼實物。災難既是悲劇,也是體現人性光輝的特殊舞台,是值得人類銘記和珍藏的歷史。

其它博物館

國軍抗戰館審查了二十多遍,知青館審查了幾個月,最後還是通過了。像三寸金蓮館、傢具館、中醫藥博物館,這些就審查得很快,因為有很多先例,今天報明天就批了。有的就非常麻煩,要琢磨半天。還有比“文化大革命”館更麻煩的題材,比如大飢荒館、“大躍進”館、“反右”館……我下一步要做漢奸博物館,房子都修好了,但至少得審一年,能夠批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