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間膿腫

腸間膿腫

腸間膿腫是指膿液被包圍在腸管、腸系膜與網膜之間,是腹腔內膿腫之一,最多見的是闌尾周圍膿腫。腸間膿腫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腹腔內的感染,包括原發性感染和繼發性感染。腸間膿腫可表現為發熱、腹脹、腹痛、排氣、排便不暢等。腸間膿腫的治療方法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種,應用抗生素、物理治療及全身支持治療,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或者發生腸梗阻時,可進行手術治療。併發症有黏連性腸梗阻、內瘺等,還會引起全身感染,影響預后。絕大多數膿腫經積極有效地治療,預后一般較好。

就診科室


● 普外科或外科、消化內科或內科

病因


● 膿液被包圍在腸管,腸系膜與網膜之間,可形成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之膿腫,由於膿腫周圍有較廣泛之粘連,常伴發不同程度的粘連性腸梗阻,如膿腫穿入腸管或膀胱,則形成內瘺,膿液即隨大小便排出。

疾病

● 腹部急性瀰漫性腹膜炎。
● 腸扭轉引起腸間出現缺血、壞死、感染,導致腸間膿腫。

腹部外傷治療

● 手術時病情較重,腹部膿液多。
● 手術時沖洗不幹凈,有殘餘積膿。
● 手術后抗感染治療未達目的。

癥狀


● 腸間膿腫癥狀臨床上可表現為發熱、腹脹、腹痛、排氣、排便不暢等。
● 腹痛:持續性隱痛,或陣發性加重。
● 排氣、排便不暢。
● 噁心、嘔吐。
● 乏力、脈快。
● 消瘦:病程多較久,患者日漸消瘦,衰弱,伴高熱或低熱。

檢查


● 確診腸間膿腫需要查血常規、B超、X線檢查、CT檢查、磁共振檢查等。

血常規

● 可了解血中白細胞、紅細胞的水平,有助於診斷感染、貧血等,可了解患者的全身情況。

影像學檢查

● 確診腸間膿腫需要做B超、X線、CT、磁共振檢查等。
● B超檢查:可見腹部有多個液性暗區可助診斷膿腫。
● X線檢查:發現腸壁間距增寬及局部腸襻積氣。
● CT檢查:腹部可探到多個大小不等的膿腫。
● 磁共振檢查,可以多方位觀察,對發現膿腫有很大的幫助。
● 一旦診斷明確,採用非手術治療無效時,應考慮在影像引導下行穿刺置管引流或剖腹探查。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臨床癥狀結合血常規、X線檢查、B超等可以診斷腸間膿腫。
● 多數患者有急性瀰漫性腹膜炎或腹部外傷史。
● 臨床特徵:除了腹痛和觸痛外,尚有不完全性腸梗阻,淺表或較大膿腫於腹壁可觸及壓痛性包塊。
● 輔助檢查: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數增多,X線檢查見腸間距增寬,局部積氣積液,B超檢查發現單個或多個膿腔。

鑒別診斷


● 腸間膿腫應與腸重複畸形和腸套疊形成的包塊相鑒別。
● 出現腹痛、嘔吐、便血及腹部包塊應該及時到醫院掛號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 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治療以一般以手術和非手術治療為主,應用抗生素、物理治療及全身支持治療,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或者發生腸梗阻時,可進行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

● 根據感染情況服用廣譜、足量抗生素治療,促進膿腫逐漸吸收。
● 全靜脈營養維持,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對於多發的、膿腫直徑<5cm者,可行非手術治療,待膿液自行吸收。

手術治療

● 穿刺引流:適用於單發性膿腫或消瘦病人,可在B超定位后穿刺抽吸膿液並置管引流。
● 剖腹探查並引流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行剖腹探查術。
● ● 膿腫>5cm,全身情況差,體溫高達39℃以上,白細胞>20×10⁹/L持續時間長久者。②合併粘連性腸梗阻者。③合併腸壞死穿孔者。④單發性巨大膿腫,穿刺引流無效者。

危害


● 引起腸梗阻,膿腔壁與腸壁形成廣泛性的炎性粘連。
● 引起內瘺,膿腫自行穿破入腸管或膀胱可形成腸瘺或膀胱瘺,膿液隨大小便排出。
● 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加重了患者的醫療費用,同時也給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生理傷害。

預后


● 絕大多數膿腫經積極有效地治療,預后一般較好。

預防


● 腹膜炎病人宜採取半卧位,使腹腔內滲出液引流至盆腔。
● 腹部外傷者,應徹底沖洗腹腔,術中盡量吸凈腹腔滲出液、膿液和沖洗液等。術后病情穩定后宜早期採用半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