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革命
道德革命
目錄
道德革命亦稱“倫理革命”。中國近代倫理思想史用語。
對反對封建舊道德提倡資產階級新道德的概括。始出於梁啟超《新民說·論公德》:“苟不及今急急斟酌古今中外,發明一種新道德者而提倡之,吾恐今後智育愈盛,則德育愈衰。。。…。鳴呼!道德革命之論,吾知必為舉國之所詬病,顧吾特恨吾才之不逮耳。若類與一世之流俗人挑戰決鬥,吾所不懼,吾所不辭。”胡適在《陳獨秀與文學革命》中說:“陳先生是一位革命家,……在袁世凱要實現帝制時,他就參加倫理革命、宗教革命、道德革命。“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倡導”新民說“,發揮嚴復”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思想,提出”道德救國“論,主張”采合中西道德以為德育之方針“,強調以”利群“、”為群“之”公德“代替中國舊的”家族倫理“,開道德革命之先河。章炳麟總結戊戌變法失敗的教訓,得出”知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根極“的結論,強調”無道德者不能革命“(《革命之道德》),以宣傳革命道德為圖存救亡之要務。孫中山則提出”要正本清源,自根本上做工夫,便是改良人格來救國“(《國民要以人格來救國》)。五四前夕,《新青年》的創辦者為反擊當時尊孔讀經的復辟逆流,遂發揮資產階級民主派關於”三綱革命“、”更新民德“的觀念,又總結辛亥革命中途天折、共和政體名存實亡的教訓,認為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政治、宗教、倫理道德”莫不因革命而新興而進化“,然反觀吾國,”政治界雖經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嘗稍減“,其因”則為盤踞吾人精神根深蒂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莫不黑幕層張,垢污深積“(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進而倡導道德上的革故鼎新,並從多方面把倫理革命推向高潮。首先,指明道德更新為社會政治變革的前導。陳獨秀認為:”倫理思想,影響於政治,各國皆然,吾華尤甚。“斷言:”慾望政治根本解決問題,必有待於吾人最後之覺悟。“(《吾人最後之覺悟》)強調只有進行道德革命,才是”持續的治本的愛國主義“(《我之愛國主義》)。其次,以批孔子滿像和反封建禮教為道德革命之中心。易白沙在《新青年》發衣《孔子評議》,指出:孔子思想”易演成獨夫專制之弊“,為”國家之風俗,人心學問愈見退落“之根因。陳獨秀強調:”信仰共柿必排孔教“(《復辟與尊孔》)。李大釗則批判孔子為”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孔子與憲法》。魯迅尖銳揭露儒家仁義道話的子縫間都寫著“吃人”兩字(《狂人日記》)。吳虞更指斥“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吃人與禮教》)。又通過對孝道和貞操觀念的批判,動搖了封建禮教的核心—三綱制度和五常倫理。再次,依據“道與世更”的進化論思想。批判道德不變論。強調道德“應隨社會而變遷;隨時代為新舊”(陳獨秀《答淮山逸民》)。李大釗認為,道德之進化“必應其自然進化之社會”。故“古今之社會不同,古今之道德自異”(《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肯定自“共和思想流入以來”,中國“民德尤為大進”。宮你舊道德、舊禮教“其勢必遲早歸於消滅”。最後,揭示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強調新舊道德更迭、代替之不可調和性。主張“欲轉善因,是在以個人本位主義易家族本位主義”(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又沿用傳統的群己關係論題,引進西方的人權說和社會契約論,主張:“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於群”(陳獨秀語),貫徹“群己相維之理”,在個人本位主義道德的基礎上,再發揚“互助”性和利他心,作為更新道德、重建社會協調原則的依據。五四以後,一批早期共產主義者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和唯物史觀為指導,將道德革命和社會革命及經濟改造相聯繫。如李大釗主張在“改造人類精神“的同時,”以社會主義改造經濟組織“,求”物心兩面的改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由此推進無產階級革命道德的宣傳運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作理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