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尼

蘇尼

“蘇尼”是與畢摩相提並論的彝族民間神職人員的稱號,一般譯作“巫師”,其意義相當於漢語中的“巫覡”。

蘇尼簡介


正如 《說文解字》所曰:“覡,能齋事神明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蘇尼”與“畢摩”有許多類同之處,他們都是神鬼相交的彝族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中倆種豐滿靈動的相得益彰的重要角色,在彝族民間民眾的生產生活中,他們都扮演著溝通人類與鬼神之間的使者。在美姑彝族民間,一般將男性巫師稱作“蘇尼”,女性巫師謂之為“嫫尼”,兩者也統稱為“蘇尼”。彝族先民尚鬼,且相信萬物有靈,在他們的意識深處,認為除這個人類生產生活的世界外,還有一個也是這個世界但是憑肉眼所不能目睹的世界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神鬼怪靈,於是產生了巫神文化,巫神文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后,分化為巫祭兩大類型,其中祭類成畢摩,巫類則演變為蘇尼。當然,蘇尼也可以判定為是巫神文化時代的原始歌舞藝術,正如鄭玄《詩譜》中所述的巫者“實以歌舞為職”,後來才伴隨歷史的變遷,而逐漸演變為民間驅鬼治病的巫師,成為溝通人與神之間的“使者”,成了驅魔捉鬼、招魂引魄、占卜預言的“能手”。

歷史淵源


由於彝族先民認為在生產生活中,給人們帶來種種貧困、疾病、怨恨、仇視、死亡等不幸和災難的是冥冥中存在的神鬼怪靈在主宰,為了和它們溝通,使詭奇怪異的“天才”神職——蘇尼應運而生,擊鼓跳神禳鬼治病的蘇尼,他們雖然不識經文(當代兼作畢摩的蘇尼雖然也有識彝文者,但都水平不高),沒有經典,不會畫符念咒,且宗教地位也比畢摩較低,然而他們利用說唱誦辭和擊鼓跳神等活態藝術形式,進行驅魔趕鬼,招魂引魄,解疑答問、治病救人等活動,使許多人也相信他們能通鬼神,是神的化身和代言人。
彝族蘇尼
彝族蘇尼
象畢摩淵源一樣,彝族蘇尼擊鼓跳神的歷史也十分久遠,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據彝族經典《祭請地神經》 (《穆神動》)記載,最早的蘇尼起源於上界史穆瑪哈,是一個叫斯烏的人發明了羊皮鼓並進行了跳神儀式。而彝族民間關於蘇尼淵源是這樣傳說的,在遠古的時候,昊天之上一片混亂,到處妖魔橫行,鬼怪猖獗,當時總管宇空的萬能之神昊天古茲為了天上的安寧,特派遣一個叫斯惹嘎諾的神祇專門司職驅魔趕鬼的任務,並傳授了咒鬼的咒語和驅鬼的羊皮鼓,斯惹嘎諾是個張口可以吞下一頭牛的巨人,妖魔鬼怪看見他就心驚膽戰,於是都紛紛逃往人間。可是人間的妖魔鬼怪卻越來越多,人們天天祈求上天,但也無濟於事。有一次,一個叫穆烏斯吉的茲莫帶領一群人到一個叫尼木俄覺的大山上去狩獵,不巧受到妖魔鬼怪的突然襲擊,穆烏斯吉的手下都被妖魔鬼怪所吞食,只有穆烏斯吉逃進森林中並爬上一棵大樹之上,然而大樹已被妖魔鬼怪所包圍,不得已穆烏斯吉只能往上爬,當他爬到樹梢時,他發現樹杈上掛著一面羊皮鼓,於是他拿起一根樹杖猛擊羊皮鼓,想不到樹下的妖魔鬼怪紛紛逃竄而去。穆烏斯吉知道妖魔鬼怪害怕羊皮鼓后,經常用它來嚇唬妖魔鬼怪。後來有一次,天上的神祇聽到自己的神鼓在人間敲響,便來到人間視察,這時他才發現這些妖魔鬼怪是他從天上趕下來的,於是他把驅魔趕鬼的法術傳給了穆烏斯吉,從此人間便有了蘇尼。又據蘇尼在頌尼中敘述蘇尼淵源時,說遠古時有一個叫穆爾甘羅的神人在作蘇尼,而後又有一個叫烏撒拉曲的人作蘇尼,後來蘇尼主要有三支:一是穆烏·斯吉·色吉·阿普·且吉·阿體·畢體支,一是穆烏·斯吉·色吉·俄祖·喇嘛·阿拾·俄界·阿獨支,另外最出名的一支為穆烏·斯吉·色吉·斯依·色依·拉木·拉此·俄郡支(系補約茲,住牧於斯木補約),其子孫世代傳承蘇尼職業,譜係為俄郡·木娜·順惹·勒惹·吉且·阿史·克波·約呷,據傳說約呷世已遷往金沙江南北沿岸並十分出名。另外蘇尼著名者還有甘谷甘洛的甘嫫娘娘(據傳為與阿蘇拉則齊名的一代宗師阿格說祖之女,又傳阿格說祖既是畢摩又兼作蘇尼),迪依山下的阿洪約則穆果(據傳此人作尼水平已達到神的境界)以及阿呷茲尼(她是個尼的唱調十分悅耳的嫫尼,引誘鬼怪吃食的發明者)、穆尼社洪、吉支吉苦三大蘇尼等。茲莫作蘇尼者主要有甘谷甘洛的尼迪茲莫家(嶺氏)和勒支安撫的安撫茲莫家(馬氏),最出名者為液史甘甘等。

做法道具


美姑彝族蘇尼的法具主要為羊皮鼓“者”和法鈴“子爾”。蘇尼在作尼時通過搖擊羊皮鼓和帶動繫於鼓上的神鈴發出聲響來與自己的護法神“阿薩”和其它神靈溝通。羊皮鼓為雙面手鼓,一般由竹片或木片做成鼓圈,由山羊皮或羚羊皮綳成雙面,在雙面鼓邊上用皮筋相互縫連,使之緊繃於鼓圈上,鼓呈圓形體,直徑約 厘米,邊高約 厘米,另用柏枝彎成鼓柄一把,以皮條(嫫尼用彩色布條)連成三角形繫於鼓圈上,鼓柄頭部雕成龍頭、羊頭等圖案以作裝飾,頸部上下穿一孔,上為珠子一顆,以繩系之,穿過頸孔,下垂二至三個法鈴,珠上系五色布(線)條若干,鼓內裝浣子(一種野生植物的果核),另有鼓槌,用桑枝經火燎彎成,上部呈S形,有的還要用連毛的羊皮包著鼓槌頭,並用牛皮筋作鼓穗,底端用略長於伸開兩手的皮(布)條繫於鼓圈上。美姑彝族蘇尼的服飾一般上著藍黑相間的布料素服,中式邊襟,無領,衣邊和袖口及小臂一節鑲嵌以黃綠紅色布條以作裝飾,下穿男黑相間褲腳寬約八九尺的大褲腿褲子,頭上一般留有天菩薩,不戴帕。嫫尼一般上著飾有各種花紋的青色布料上裝,下穿色彩耀眼的百褶裙,頭戴展翅欲飛的荷葉帽。
蘇尼的護法神叫“阿薩”,每個蘇尼都有自己的不同的“阿薩”,據說有些為先天為神的天神地祇演變的“阿薩”,但較少。大多是死去的先輩、親人和主子、好友等的靈魂所變成的“阿薩”,但必須是成為“尼神”的“阿薩”,占絕對多數者為家支中曾經做過蘇(嫫)尼的先輩或其它家支有與自己有某種姻緣關係的已故蘇尼所變的“阿薩”。“阿薩”前來給蘇(嫫)尼護法時,又多化身為雕、鷹、虎、熊等凶禽猛獸,有疾風暴雨、雷鳴電閃等現象。當“阿薩”應招前來附體時,蘇(嫫)尼便會進入痴迷、顛狂狀態,此時即可跳神做法。
蘇尼的傳承既不是世承家學,也不是拜師學藝,而是無師自通的,是神授的。當化為“尼神阿薩”的司職神靈選中某人並依附於此人身上后,會使此人長病不愈、言行反常,或常有幻覺(意為有了通神之眼),或夢見飛行,或夢見鷹鷂,或夢見虎熊,或夢見神人等現象,經畢摩卜算為“阿薩”作祟,無法以用囚剎、謅媚等方式禳解后,要進行幾次祭祀“阿薩”即“祭尼”儀式。此儀式要請兩個畢摩進行,一個畢摩在門前院內用一小豬驅鬼,並插除穢神座為一應用物和第二個畢摩及助手們除穢,該畢摩作完除穢儀式后,即便離去。而後由除過穢的畢摩和助手們將一應用物搬到屋內行法(此項儀式凡沒有除穢之人均不能參與),畢摩在火塘上側“祭祀阿薩”神座,放一應用物於其間。然後按程序放煙火(不同於平常畢摩在作畢時只在屋前放一處煙火,而要在屋前屋後放兩處煙火),燙凈石,誦經,繞匝,捏牲(不能擊殺),將牲屍平放於神座前“觸水納員”,畢摩擊鼓並誦蘇尼源流語錄,呼請天神地祇先輩亡靈,閱誦《蘇尼源流經》。這時如果有“阿薩”神附臨當事人,則當事人會從畢摩手中搶過羊皮鼓,用嘴將牲屍叼起,或叼起甩向背上,開始蹦跳作法,口呼神語,然後穿屋頂而出(不能從門口出去),或跑入鄰家繼續蹦跳作法(如此則鄰家應該用一隻雞讓其當埸做驅鬼儀式),或跑入高山深壑(據說是去找尋鼓柄或採摘神鈴),如此則要將神枝等用物收藏起來掛於裡屋,法鼓也要收藏待用。從此以後,這個當事人就正式成為蘇(嫫)尼了,其神職職業也得到民間社會的認可。倘若沒有“阿薩”附體,則不會有異常舉動,那就將接著進行一埸“囚剎”儀式,將病魔囚剎到深山密林中去,或等到時機進行第二次祭祀儀式。
蘇尼一般都與彝人所信仰的鬼怪打交道,其法事也主要為驅鬼活動,然而有各種方式,因此,手段和法事也有所不同。蘇尼作尼的內容主要有:一是蓋鬼,彝稱“略茨哈”,把鬼怪引誘到某地,然後用蓋具將其蓋住;二是趕鬼,彝稱“略茨果”,把作祟於主人家的妖邪鬼怪趕出去;三是捉鬼,彝稱“略茨余”,把作祟的鬼怪捉住裝進罈子里埋葬;四是插鬼,彝稱“略茨拖”,跟上作祟的鬼怪把它攆到它的墳地用神簽把它釘牢;五是宴鬼,彝稱“略茨扎扎”,用引誘、諂媚的方式宴請作祟的鬼怪,然後引誘它離去。此外,蘇尼進行的法事還有分魂(彝語叫“液伙”)、找出符咒物(彝語叫“勒格余”)、找出火葬時變化的余骨殘炭(彝語叫“席骨席吉余”)、驅趕婦女踩死的小雞所變的鬼(彝語叫“瓦曲爾惹余”)、捉“惹”(彝語叫“惹余”)等,同時也可以做招魂、指路等儀式。
蘇尼在驅鬼治病活動中,大多以殺山羊祭神為主,這可能與鬼的起源有關。另據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人被人砍了首級,屍體弄回家時已無頭,他的親戚在無奈之下尋一山羊頭當作首級和屍身一起火葬了,後來,此人便成了鬼怪,經常作祟於年輕力壯的人。於是凡給年輕人驅鬼治病一般都要用山羊祭神。其實,在現實民間群眾生活中,蘇尼的犧牲用物不限於殺山羊,雞、豬、綿羊、牛均可作犧牲來驅鬼治病,唯在祭祀“阿薩”儀式中必須用白色的公雞和白色的閹綿羊來祭祀,因為白色者最為純潔。

蘇尼的說唱


蘇尼說唱的唱詞內容主要為敘述蘇尼源流、呼喚前輩亡靈和過往神靈附體助法,詞句大多隨心所欲,如果是知識淵博的蘇尼,也可以招兵經、指路經、招魂贖魂經等比較古典的辭賦作說唱歌詞,可唱三天三夜而不重複。蘇尼唱腔也因人而異,有些可以用幾種不同的唱腔來呼喚神祇,有些只用一種唱腔。然而蘇尼的唱腔一般都情深意長,悲凄感人,清麗柔和,婉轉動聽,優美撩人。據傳著名的阿甘茲尼,就是以唱腔而出名,她演唱時連妖魔鬼怪也不知不覺中入迷而被她所捉,於是她發明了以唱腔惑鬼誘鬼就食而捉之的作尼方法。

動作


蘇尼的動作以鼓上的銅鈴聲、鼓內沙沙聲和鼓槌輕重緩急的敲擊聲,配合著剛勁、嫻熟而輕盈的舞步,配合全身的頭部、肩部、臀部、腳等在鼓點的指引下展開有節奏的動作,這種動律特徵形成的技藝,是一種十分精湛的民間舞蹈藝術。蘇尼一般以雙腳移動、甩動臀部、肩部、頭部的全身動作為典型的基本動作。而嫫尼則以踏左腳,同時抬起右後腳,呈25度狀,再放下右腳,無限反覆,右手握皮鼓和鼓槌不停地往身體左前至右後擺動,其擊鼓和舞動都沒有蘇尼激烈,且動作緩慢,幅度較小,以搖頭為主,不強調肩部和臀部甩動。
蘇尼動作主要有盤腿坐地擊鼓、跪坐擊鼓、全身顫抖、弓步跳、腳跳、單腳原地跳、單腳吸腿跳轉、左右錯步、左右錯步轉、起伏碎步轉、搖鼓轉跳、躺身地下轉、頭頂鼓轉、頭頂火把轉等。蘇尼還掌握有難度較大的舞蹈動作和略似雜技的高難技巧動作,例如頭頂火把(酒碗)轉是將點燃的火把或盛有白酒的酒碗頂在頭上一邊擊鼓同時向右碾轉;火把燒身是邊跳邊走邊用燃燒的火把在前胸、後背、脖頸和面部而無灼傷;吞食火苗是在跳神中將火把之火苗吞入口中;口叨羊(牛)轉是將用作犧牲的綿羊或牛犢之屍用口從脖子上叨起,帶著牲屍跳躍或轉圈;赤足踩鏵口是赤足踩在燒紅的木柴或燒紅的鏵口上;招草莓是蘇尼邊用鼓在空中揮舞,邊用牲血作法,鼓放下來後面上裝滿略似草莓的物質。此外,蘇尼還有呼酒、招石子的技巧,據傳有些蘇尼能用空碗在空中向各處揮舞一下,就可以把某家珍藏的酒招到他的碗里,事後某家之人回去一看,酒已減少。又傳蘇尼擊鼓念咒后可以將一石子一把把打擊屋裡,打在眾人的頭上,撿起來一瞧果然為河壩之石子,如主人家同意,蘇尼招來的石子會象冰雹一樣,把房頂的瓦都打爛。蘇尼就是用這些特技,竭力製造一種緊張、神秘和恐怖的氣氛,顯示他驅鬼治病的威力。
彝族地區民間存在的蘇尼是非常神秘的,而蘇尼作尼的許多作法也是不可解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