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黏度

全血黏度

全血黏度(blood viscosity)是指包括血漿和所有血細胞在內的血液整體的黏度。全血黏度可作為人體生理和病理變化的敏感指標,全血黏度越大,血液流動性越小。該檢查對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全血黏度(blood viscosity)是指包括血漿和所有血細胞在內的血液整體的黏度。全血黏度可作為人體生理和病理變化的敏感指標,全血黏度越大,血液流動性越小。該檢查對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簡介


● 英文名稱:blood viscosity
● 標本類型:血液
● 所屬項目:血液流變學檢查
● 相關疾病:
● 升高:腦血栓、腦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心絞痛、高血壓等
● 降低:貧血,出血性疾病

適合檢查的人群


● 血栓與止血功能異常的患者。

標本採集


● 採集方法:靜脈采血。

檢查前

● 是否空腹:是。
● 檢查前天宜清淡飲食,忌煙酒。晚上10點以後禁食,可適當飲水,次日早晨空腹檢查。

檢查后

● 采血后,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分鐘直至不出血,注意不要揉,也不要讓針眼沾水。
● 若出現暈針癥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情況時,應立即平卧,並可飲少量糖水,待癥狀緩解后再進行其他檢測。

參考區間


切變率為200s-1

● 男:3.84~5.30mPa.s
● 女:3.39~4.41mPa.s

切變率為50s-1

● 男:4.94~6.99mPa.s
● 女:4.16~5.62mPa.s

切變率為5s-1

● 男:8.80~16.05mPa.s
● 女:6.56~11.99mPa.s
● (數據來源:尚紅,王毓,申子瑜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臨床意義


升高

● 心腦血管病:腦血栓、腦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和心絞痛的發病與血液黏度升高有關,增高的程度可反映心肌缺血的嚴重性。血液黏度測定對血栓性疾病的預防提供項前瞻性指標。
● 高血壓及肺心病:主要與紅細胞變形性降低、血細胞比容增加、纖維蛋白原增加有關。
● 惡性腫瘤:血液黏度升高會使腫瘤易於轉移。
● 血液病:白血病細胞增多、原發性或繼發性紅細胞增多,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導致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均增高。
● 異常血紅蛋白病:黏度增高,紅細胞變形能力明顯降低。

降低

● 病理性降低
● ● 出血性疾病,如出血性腦卒中、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 ● 非出血性低血黏症,如各種貧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
● 生理性降低
● ● 如婦女月經期及妊娠期。
檢驗結果的臨床意義必須由臨床專業醫師結合病史、癥狀、體征以及其他輔助檢查結果,全面綜合分析判斷。高蛋白質、高脂飲食,長期飲酒、吸煙造成患者全血黏度升高。某些藥物如15%甘露醇可造成全血黏度升高,某些藥物如酚妥拉明、多巴胺、5%葡萄糖注射液可造成全血黏度降低。標本採集后應及時送檢,不宜保存於低溫冰箱,否則易造成紅細胞破碎。避免血液標本凝固造成全血黏度降低。

參考文獻


● [1] 尚紅,王毓,申子瑜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 [2] 胡成進,公衍文。檢驗結果臨床解讀。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 [3] 丁磊,王青,王劍飈。臨床檢驗萬個為什麼。基礎檢驗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