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抓病

貓抓病

貓抓病系由漢賽巴爾通體感染所致的主要以發熱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為特徵的感染病。貓科動物是漢賽巴爾通體的儲存宿主和傳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多見於5~l4歲的兒童,發病多集中在7月至次年1月。典型貓抓病的潛伏期為3~10日,50%以上的患者會在傷口局部出現紅色斑丘疹,繼而形成水皰、膿皰,l~3周后皮疹會以痂皮形式癒合。約在暴露后1~3周,傷口附近局部淋巴結開始腫大,伴有疼痛,以腋下及頸部最為常見。局部淋巴結的腫大持續2~4月。全身癥狀輕微,主要包括低熱、乏力、噁心,不到10%的患者會出現體溫高於39℃,亦有1/3的患者無發熱。免疫力健全者患典型的貓抓病往往呈自限性,一般無需抗感染藥物治療,以對症治療為主,隨訪病情變化。有免疫力受損的患者或癥狀嚴重及非典型的貓抓病患者應使用抗感染治療。貓抓病嚴重者可出現肝脾膿腫甚至脾破裂,失明,癲癇發作,凝血時間延長,關節疼痛及關節炎,肺炎及胸膜增厚等,嚴重者可致死亡。貓抓病為自限性疾病,免疫力健全的患者預后良好,免疫力受損的人群經抗感染治療后多能順利恢復。病死率不到1%。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 約75%的患者病前有被貓抓傷或咬傷的流行病學史,因此貓抓傷或咬傷可能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癥狀


病史

● 貓科動物接觸史(不論有無肉眼可見的皮膚破損)。

典型癥狀

● 傷口局部出現紅色斑丘疹,繼而形成水皰、膿皰,l~3周后皮疹以痂皮形式癒合。
● 約在暴露后的1~3周,傷口附近局部淋巴結開始腫大,伴有疼痛,以腋下及頸部最為常見。
● 可有低熱、乏力、噁心等全身癥狀。

不典型癥狀

● 長程發熱,肝脾的微膿腫、嚴重的脾臟膿腫甚至脾破裂,單側結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頭痛及精神狀態改變,可見紫癜及凝血時間的延長,關節疼痛及關節炎,肺炎及胸膜增厚。

檢查


● 血常規及血生化檢查
● ● 一般不具特異性,可出現白細胞輕度增高,血小板計數可正常升高或下降,血沉增快,肝病酶學及腎功能多正常。
● 皮膚試驗
● ● 在皮膚局部接種漢賽巴爾通體抗原,患者會在48~96小時之內出現陽性反應。
● 病理檢查
● ● 淋巴結病理檢查是既往診斷貓抓病的一個常用方法。
● 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
● ● PCR技術檢測血清中漢賽巴爾通體IgG抗體。

診斷


● 醫生診斷貓抓病需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在以下4個條件中滿足3條即可診斷貓抓病:
● 貓科動物接觸史(不論有無肉眼可見的皮膚破損)。
● 排除其他可能導致淋巴結腫大的病因,同時自淋巴結無菌穿刺獲得的膿液PCR 反應陽性,和(或)CT 掃描發現肝或脾的病變。
● IFA檢測抗體滴度1:64。
● 病檢提示肉芽腫性炎症或Warthin -Starry銀浸染色發現桿菌。

鑒別診斷


● 貓抓病要注意與以下疾病相鑒別:化膿性淋巴結炎、分枝桿菌感染、兔熱病、梅毒、真菌感染、弓形蟲病、EB病毒或巨細胞病毒感染等。

治療


● 免疫力健全者患典型的貓抓病往往呈自限性,一般無需抗感染藥物治療,以對症治療為主,隨訪病情變化。
● 有免疫力受損的患者或癥狀嚴重及非典型的貓抓病患者應使用抗感染治療。
● 不推薦使用皮質類固醇。
● 若有淋巴結化膿應行針刺抽吸膿液,不推薦切開引流以避免形成慢性竇道。

危害


● 嚴重者可出現肝脾膿腫,甚至脾破裂,失明,癲癇發作,凝血時間延長,關節疼痛及關節炎,肺炎及胸膜增厚等,嚴重者可致死亡。

預后


●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免疫力健全的患者預后良好,免疫力受損的人群經抗感染治療后多能順利恢復。病死率不到1%。

預防


● 避免接觸貓科動物。
● 被貓科動物抓傷或咬傷后及時就診處理傷口。
● 接種相關疫苗,如狂犬病疫苗、破傷風疫苗等。

參考文獻


● [1] 王宇明,李夢東。實用傳染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2]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