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肉阜

尿道肉阜

尿道肉阜是指位於女性尿道外口的紅色腫瘤樣組織,並非真正的腫瘤。尿道肉阜是女性常見的一種尿道疾病,好發於20~60歲。尿道肉阜的原因還不明確,可能是由於局部慢性刺激引起。尿道肉阜少部分病人無自覺癥狀,大部分病人表現為局部疼痛,出血,或在尿道口發現小的腫塊。尿道肉阜以手術切除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可治癒。尿道肉阜可導致反覆的尿路感染,不僅影響排尿,而且影響生活和工作。

就診科室


● 泌尿外科、外科

病因


● 尿道肉阜的病因不十分明確,可能由於下列因素引起尿道口周圍上皮細胞增生,炎細胞浸潤及小靜脈曲張等變化,從而形成尿道肉阜。
● 由於外陰慢性炎症,或性交、衛生紙等慢性刺激引起。
● 尿道黏膜外翻,受到慢性刺激導致。
● 尿道梗阻或者其他原因使排尿時過度用力,黏膜下小靜脈壁變薄,曲張。

癥狀


● 尿道口局部疼痛,出血,污染內褲,或在尿道口發現小的腫塊。
● 可以出現尿線偏斜。

檢查


● 確診尿道肉阜需要進行體格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尿道口的下唇可見大小約0.5-1.0厘米的腫塊,表面光滑,呈淡紅色或深紅色,質軟,易出血,有蒂或呈叢狀。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病理學檢查可見,上皮細胞增生,有炎性細胞浸潤、纖維化及靜脈曲張,根據其程度的不同,還可以進行病理分型。

診斷


● 醫生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病理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臨床表現

● 尿道口局部疼痛,出血,污染內褲,或在尿道口發現小的腫塊。
● 可以出現尿線向健側偏斜。
● 體格檢查可見尿道口的下唇可見大小約0.5-1.0cm的腫塊,表面光滑,呈淡紅色或深紅色,質軟,易出血,有蒂或呈叢狀。

組織病理學檢查

● 病理學檢查可見,上皮細胞增生,有炎性細胞浸潤、纖維化及靜脈曲張。根據其程度的不同,進行如下分型:
● 血管瘤型尿道肉阜
● ● 表面覆蓋著增生的鱗狀上皮細胞,有角化,其下為擴張的毛細血管,血管壁薄,周圍結締組織減少。
● 炎症型尿道肉阜
● ● 表面有增生肥厚的鱗狀上皮細胞,其下以炎細胞浸潤為主,結締組織之間有水腫。
● 腺體增生型尿道肉阜
● ● 表面有增生肥厚的鱗狀上皮,其下以腺體及腺管增生為主。
● 乳頭瘤型尿道肉阜
● ● 形似息肉,表面覆蓋有復層扁平上皮或移形上皮,其下主要含有大量疏鬆的結締組織。
● 混合型尿道肉阜
● ● 表面為上皮細胞,其內含有炎細胞浸潤,靜脈曲張及腺樣改變。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尿道癌,尿道惡性黑色素瘤等疾病進行鑒別。
● 女性如果出現尿道口局部疼痛,出血,污染內褲,或在尿道口發現小的腫塊,或尿線向健側偏斜等,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尿道肉阜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手術治療

● 肉阜可通過手術完整切除。
● 小的肉阜,可用電凝術或冷凍術,但複發率較手術切除者高。

藥物治療

● 抗生素治療,用於治療尿道肉阜合併的泌尿系統感染。

危害


● 尿道肉阜可導致反覆的尿路感染,不僅影響排尿,而且影響生活和工作。

預后


● 尿道肉阜經過手術切除可治癒。

預防


● 積極治療外陰慢性炎症。
●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