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蹄草

野馬蹄草

徠野馬蹄草,中藥名。為莎草科植物螢藺Scirpus juncoides Roxb.的全草。除內蒙古、甘肅、西藏未見外,分佈幾遍全國。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利濕,消積開胃之功效。用於麻疹熱毒,肺癆咳血,牙痛,目赤,熱淋,白濁,食積停滯。

入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徠甘、淡,性涼。

歸經


歸肺、膀胱、肝經。

功效


清熱涼血,解毒利濕,消積開胃。

主治


用於麻疹熱毒,肺癆咳血,牙痛,目赤,熱淋,白濁,食積停滯。

相關配伍


1、治麻疹熱毒:野馬蹄草120g,冰糖60g。煎湯當茶飲。
2、治肺癆咳血:野馬蹄草60g,冰糖30g。煎湯服。
3、治火盛牙痛:野馬蹄草60g,攔路蛇30g。煎湯飲並含漱。(1-3方出自《廣西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0-120g。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凈。曬乾。

形態特性


螢藺又名:直立席草。叢生,根狀莖短,具許多鬚根。稈稍堅挺,圓柱狀,少數近於有稜角,平滑,基部具2-3個鞘;鞘的開口處為斜截形,頂端急尖或圓形,邊緣為干膜質,無葉片。苞片1枚,為稈的延長,直立,長3-15厘米;小穗(2-)3-5(-7)個聚成頭狀,假側生,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8-17毫米,寬3.5-4毫米,棕色或淡棕色,具多數花;鱗片寬卵形或卵形,頂端驟縮成短尖,近於紙質,長3.5-4毫米,背面綠色,具1條中肋,兩側棕色或具深棕色條紋;下位剛毛5-6條,長等於或短於小堅果,有倒刺;雄蕊3,花藥長圓形,葯隔突出;花柱中等長,柱頭2,極少3個。小堅果寬倒卵形,或倒卵形,平凸狀,長約2毫米或更長些,稍皺縮,但無明顯的橫皺紋,成熟時黑褐色,具光澤。花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路旁、田邊、塘邊、溪邊、沼澤地或荒地潮濕處。除內蒙古、甘肅、西藏未見外,分佈幾遍全國。

相關論述


《廣西本草選編》:“清熱利水,涼血解毒。主治麻疹熱毒,肺結核咯血,急性結膜炎,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