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

北宋梅堯臣的詩作

《春寒》是宋代詩人梅堯臣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首聯點春寒,因為雖是春晝,卻天色陰沉,雲層又低又厚。這二句把春陰寫得很逼真。頷聯從蝶和花的瑟索情態透出寒意來。頸聯寫風吹簾動,片雨降臨,再補說春寒。尾聯說自己未嘗辜負春景,但因多病不能賞玩了。該詩從不同角度形容春寒,把春寒真切地刻畫了出來,表現了詩人政治上的清冷之感。

作品原文


春寒
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壓樹青簾動,依山片雨臨。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這首詩寫於慶曆六年初春。當時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動(慶曆新政)正處於低潮,個人生活中,妻子謝世后次子又病逝。
②青簾:指酒旗。

白話譯文

春日陰雲籠罩,雖然雲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布,雲天霧海,一片迷茫。蝴蝶因氣候寒冷而緊縮了翅膀,不能飛舞;花朵因空氣濕冷而遲遲不開。春風凜冽,吹動著掛在樹枝上的酒旗;春雨陣陣,靠近山的地方,春風突然夾裹著春雨而來。叫人感到一陣寒冷不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只是苦於身體條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慶曆六年初春。當時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動(慶曆新政)正處於低潮,個人生活中,妻子謝世后次子又病逝。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北宋詩人梅堯臣的這首《春寒》詩可以按“起、承、轉、合”的結構規律來把握,表達了作者生活的凄苦、悲涼,和他對於逆境的惆悵。
首聯“起”,點明季節特徵,說明春日陰雲籠罩,雖然雲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布,雲天霧海,一片迷茫。“雲容薄”三字很好地點明了早春雲霧的特點。
頷聯“承”,以極其對仗的句式,寫出了春寒料峭的氣候環境下的景物特徵:蝴蝶因氣候寒冷而緊縮了翅膀,不能飛舞;花朵因空氣濕冷而遲遲不開。其中“不開心”三字一語雙關,寫景寫人,移情手法,別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來。
頸聯“轉”,由靜景而至於動景。春風凜冽,吹動著掛在樹枝上的酒旗;春雨陣陣,靠近山的地方,春風突然夾裹著春雨而來,叫人感到一陣寒冷。“亞”通“壓”,低低地垂掛著。“片”,不能理解為大雨,它準確地描繪出春雨的特點。
尾聯“合”,點明詩人對景物產生如此感受的原因,藉此抒發了感情。“未嘗辜”是說詩人不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是詩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病”字一語雙關,既寫了身體狀況,也寫出詩人此時的心情。
詩題“寒”字奠定了全文凄冷的基調。首聯點明春陰的季節特徵,薄雲密布,是詩人心境的流露。中間兩聯,通過具體物象,來表現春寒,三四句寫因寒氣襲來,蝴蝶收斂雙翅,花蕾無力舒展,這是選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寫天氣之寒。五六句寫壓掛在樹枝上的酒旗翻動,足見風很猛;依傍山丘的陰雲挾帶著陣雨壓來,表明雨勢之急。這四句從不同視角形容春寒,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著凄冷寥落的氣氛,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畫出來。聯繫詩人的人生經歷和范仲淹革新失敗的歷史背景,不難理解詩人此時因改革處於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涼的深意。
梅堯臣在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如頷聯和頸聯中,作者以蝴蝶閉翅、花朵不開等 代表性事物來表現抽象的“春寒”。

名家點評

清·紀昀《紀曉嵐批點宋詩》:三四托意深微,妙無痕迹,真詩人之筆。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
梅堯臣
梅堯臣
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堯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詩小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