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技術

電影技術

電影技術是影片攝製技術、影片放映技術與電影器材製造技術的總稱;使電影成為影響廣泛的獨特藝術形式以及活動影像和聲音的再現手段的物質基礎。

定義


電影技術是在照相化學、光學、機械學、電學和其他鄰近學科成就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發展與充實起來的。電影技術的基本任務是:用電影膠片將靜止或運動著的被攝體按時間順序記錄下來,然後用光學方法在銀幕上將其再現出來,同時播放出記錄在膠片或磁帶上與影像相匹配的聲音。

在中國的發展


電影技術發展概況19世紀末電影傳到中國,20世紀初中國開始拍攝影片並逐步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電影事業。由於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經濟技術落後,沒有自己的電影工業,因此攝製和放映電影的器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但是,這一時期中國電影技術界的先行者們也曾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研製成功了一些電影器材,為當時的電影事業做出了貢獻,為以後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影工業提供了經驗。其中的主要成就有:1933年由司徒逸民、龔毓珂、馬德建和司徒慧敏研製成功三友式電影錄音機,抗日戰爭勝利前後鄭崇蘭、金堅等人研製並生產了維那斯牌和大來牌電影攝影機,中西牌電影放映機、大來牌印片機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電影事業跨入了嶄新的時代,電影技術也隨之走上了新的歷程。首先,在全國電影管理部門中設置了電影技術管理機構,統籌規劃和管理電影技術工作。在建國伊始,百廢待舉、資金困難的情況下,由於黨和政府的支持,電影製片廠購置了各種新式器材,開始改變了設備陳舊落後的局面。隨之制訂了必要的規章制度與合理的工藝流程,系統地改革了多年沿用下來的手工業作坊式製片生產工藝技術,使之逐步走上了科學管理的階段。
1950年建立的北京電影洗印廠,保證了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所需的16毫米拷貝的供應,1958年遷入新廠址後繼續得到發展,1985年改為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和上海電影技術廠都是業務內容充實、具有較高技術水平、亞洲較大的電影洗印單位。
中國從1951年開始正式建立電影機械製造工業,陸續創辦了南京、哈爾濱、上海、八一等電影機械廠。從50年代中期起,發展電影放映單位所需的各種設備已全部採用中國自製的產品,同時也陸續開始生產各種電影攝影機、磁性錄音機、電影印片機、電影洗片機、電影染印機、各種影片剪接和檢片設備、照明器材等主要電影設備。
1953年開始籌建電影膠片製造廠,先後生產了黑白正片、聲帶片、黑白負片、彩色正片、彩色負片、染印法用膠片、錄音磁帶和磁片等。80年代中國所需印製拷貝用的彩色正片,90%以上由化工部第一、第二及上海、無錫等膠片廠供應,處理這些膠片用的化學藥品也採用了國內產品。
中國自1953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后,彩色影片的數量逐年增加,80年代已基本上不再拍攝黑白影片。
1958年成立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主要科研成果有:偏光法立體電影、全景電影、電影染印法、球幕電影、環幕電影等。並為新建峨嵋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提供了全面的工藝設計。此外還編輯出版了《電影技術》、《電影放映技術》等期刊,進行了電影技術標準化、電影技術情報工作和電影部門環境保護的規劃、科研和檢測工作。
在充實與培養電影科技人員方面,繼解放初期金陵大學影音專修科和蘇南文教學院的大批師生參加電影工作之後,又吸收了可觀數量的理工科高等院校畢業生,從而使電影科技隊伍的組成和素質有了明顯的改觀。1950年南京電影放映訓練班的1800多名畢業生成為迅速發展的電影放映網的首批技術人材。北京電影學院洗印專修科、洗印中等技術科、放映師資班和電影工程系,為電影事業輸送了大批技術幹部,他們已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骨幹作用。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的電影技術隊伍在影片生產、電影工業、科學研究和專業教育等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經驗。影片生產的設備先進,建立了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電影工業基礎,在開發電影新技術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並在進一步探索新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