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水禾麻的結果 展開
- 水禾麻
- 山苧
水禾麻
水禾麻
水禾麻,中藥名。為蕁麻科植物長葉薴麻Boehmeria longispica Steud.的根或全草。分佈於華東及陝西、甘肅、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祛風,解毒殺蟲,化瘀消腫之功效。用於風熱感冒,麻疹,癰腫,毒蛇咬傷,皮膚瘙癢,疥瘡,風濕痹痛,跌打傷腫,骨折。
根或全草。
味甘、辛,性平。
歸肺、肝經。
清熱祛風,解毒殺蟲,化瘀消腫。
用於風熱感冒,麻疹,癰腫,毒蛇咬傷,皮膚瘙癢,疥瘡,風濕痹痛,跌打傷腫,骨折。
1、治頭風及發熱:水禾麻尖5個(火上去毛),克風尖(爵床科九頭獅子草)7個,蘿蔔頭9g,生薑1片。煎水服。每日3次。
2、治風濕骨痛:水禾麻根60g,山豆根、八爪金龍各21g,追風傘45g。泡好酒500g。每日早、晚各服1次。
3、治骨折:鮮水禾麻根、鮮澤蘭根、鮮家麻根各1束。搗絨兌燒酒,炒熱包患處。(1-3方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忌生冷食物。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長葉薴麻又名:山麻,大葉薴麻。亞灌木或多年生草本,高0.6-1.5米,上部通常有較密的開展或貼伏的糙毛。葉對生,同一對葉等大或稍不等大;葉片紙質,近圓形、圓卵形或卵形,長7-17(-26)厘米,寬5.5-13(-20)厘米,頂端驟尖,有時不明顯三驟尖,基部寬楔形或截形,邊緣在基部之上有牙齒(下部的較小,近正三角形,上部的大,三角形,頂端銳尖,全緣或常有1小齒),上面粗糙,有短糙伏毛,下面沿脈網有短柔毛,側脈1-2對;葉柄長達6(-8)厘米。穗狀花序單生葉腋,雌雄異株,不分枝,有時具少數分枝,雄的長約,3厘米,雌的長7-20(-30)厘米;雄團傘花序直徑約1.5毫米,約有3花,雌團傘花序直徑2-4毫米,有極多數雌花;苞片卵狀三角形或狹披針形,長0.8-1.5毫米。雄花:花被片4,橢圓形,長約1毫米,基部合生,外面被短糙伏毛;雄蕊4,花藥長約0.5毫米;退化雌蕊橢圓形,長約0.5毫米。雌花:花被倒卵狀紡錘形,長1-1.2毫米,頂端有2小齒,上部密被糙毛,果期呈菱狀倒卵形,長約2毫米;柱頭長1.2-1.5毫米。瘦果倒卵球形,長約1毫米,光滑。花期6-9月。
生於山坡、溝邊或林緣。分佈於華東及陝西、甘肅、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根較粗壯,直徑約1cm。淡棕黃色,表面有點狀突起和鬚根痕。質地較硬,斷面淡棕色,有放射狀紋。莖細,長1-1.5cm,莖上部帶四棱形,具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多皺縮,展平后寬卵形,長7-16cm,寬5-12cm,先端長漸尖或尾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部常具重鋸齒,兩面有毛,葉柄長3-8.5cm。莖上部葉腋有穗狀果序。果實狹倒卵形,表面有白色細毛。氣微,味淡。
長葉薴麻根中含大黃素(emod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 ,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19α-羥基熊果酸(19α-hydroxyur-solic acid),具16~22個碳原子的長鏈飽和脂肪酸,一種羥基脂肪酸酯及兩種不飽和脂肪醇[1]。其瘦果的油中含以亞油酸(linoleic acid)為主的脂肪酸。
用於治療感冒,麻疹,癰腫,蛇咬傷,皮膚瘙癢,疥瘡,風濕病關節疼痛和跌打損傷等。
《貴州民間藥物》:“祛風除濕,接骨,解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