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排球錦標賽
由世界排球聯合會主辦的國際排球比賽
世界排球錦標賽是由世界排球聯合會主辦的國際排球比賽,是排球最早的、規模最大的世界性比賽,每4年舉行一屆,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原與奧運會同年舉行,1962年起改在奧運會後第2年舉行(女子第5屆除外)。冠軍獲得者可直接參加下屆奧運會。1994年國際排聯對世錦賽的參賽資格作了修改。對國際排聯直轄舉辦的最後資格預選賽,從取原來的前3名增加至前9名有資格參加比賽。取消“世錦賽上屆比賽2至7名有當然參賽資格”的規定。
第一屆世界錦標賽始於1949年,最初只有男子比賽,女子比賽始於1952年。最開始比賽並不受洲際人數的限制,即提出參賽申請的隊,都可獲得參賽資格;但從1986年(男第11屆,女第10屆)國際排聯規定只允許16個隊參加世錦賽,因為排球運動已逐漸成為一項世界性的熱門運動,希望獲得參賽資格的國家越來越多。具體參賽資格為上一屆比賽獲得第1名到第7名的7隻球隊,舉辦國1個隊、五大洲錦標賽5個冠軍隊、最後資格預定賽(巡迴優勝杯)的前3名共16隻參賽隊伍。
比賽分預賽、複賽、決賽三個階段進行。預賽分四個組進行循環賽,每個組第一名參加決賽,每個組第二名在複賽中再抽籤決定對每組的第三名,勝者四個隊參加決賽,負者四個隊經淘汰決出9-12名。預賽中分組的第四名抽籤進行循環賽決出13-16名。決賽階段,分組第一名的四個隊再抽籤分兩組賽一場以排定座位,再與複賽中的兩個隊(也抽籤排位)進行四場對抗,勝者採用淘汰制決出前四名,負者採用淘汰制決出5-8名。這種新的競賽方法,使競賽更加激烈。
編輯
年份 | 舉辦國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1949 | 捷克斯洛伐克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保加利亞 |
1952 | 蘇聯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保加利亞 |
1956 | 法國 | 捷克斯洛伐克 | 羅馬尼亞 | 蘇聯 |
1960 | 巴西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羅馬尼亞 |
1962 | 蘇聯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羅馬尼亞 |
1966 | 捷克斯洛伐克 | 捷克斯洛伐克 | 羅馬尼亞 | 蘇聯 |
1970 | 保加利亞 | 德國 | 保加利亞 | 日本 |
1974 | 墨西哥 | 波蘭 | 蘇聯 | 日本 |
1978 | 義大利 | 蘇聯 | 義大利 | 古巴 |
1982 | 阿根廷 | 蘇聯 | 巴西 | 阿根廷 |
1986 | 法國 | 美國 | 蘇聯 | 保加利亞 |
1990 | 巴西 | 義大利 | 古巴 | 蘇聯 |
1994 | 希臘 | 義大利 | 荷蘭 | 美國 |
1998 | 日本 | 義大利 | 南斯拉夫 | 古巴 |
2002 | 阿根廷 | 巴西 | 俄羅斯 | 法國 |
2006 | 日本 | 巴西 | 波蘭 | 保加利亞 |
2010 | 義大利 | 巴西 | 古巴 | 塞爾維亞 |
2014 | 波蘭 | 波蘭 | 巴西 | 德國 |
2018 | 義大利-保加利亞 | 波蘭 | 巴西 | 美國 |
年份 | 舉辦地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1952 | 蘇聯 | 蘇聯 | 波蘭 | 捷克斯洛伐克 |
1956 | 法國 | 蘇聯 | 羅馬尼亞 | 波蘭 |
1960 | 巴西 | 蘇聯 | 日本 | 捷克斯洛伐克 |
1962 | 蘇聯 | 日本 | 蘇聯 | 波蘭 |
1967 | 日本 | 日本 | 美國 | 韓國 |
1970 | 保加利亞 | 蘇聯 | 日本 | 朝鮮 |
1974 | 墨西哥 | 日本 | 蘇聯 | 韓國 |
1978 | 蘇聯 | 古巴 | 日本 | 蘇聯 |
1982 | 秘魯 | 中國 | 秘魯 | 美國 |
1986 | 捷克斯洛伐克 | 中國 | 古巴 | 秘魯 |
1990 | 中國 | 蘇聯 | 中國 | 美國 |
1994 | 巴西 | 古巴 | 巴西 | 俄羅斯 |
1998 | 日本 | 古巴 | 中國 | 俄羅斯 |
2002 | 德國 | 義大利 | 美國 | 俄羅斯 |
2006 | 日本 | 俄羅斯 | 巴西 | 塞黑 |
2010 | 日本 | 俄羅斯 | 巴西 | 日本 |
2014 | 義大利 | 美國 | 中國 | 巴西 |
2018 | 日本 | 塞爾維亞 | 義大利 | 中國 |
年份 | 舉辦地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1964 | 東京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日本 |
1968 | 墨西哥城 | 蘇聯 | 日本 | 捷克斯洛伐克 |
1972 | 慕尼黑 | 日本 | 德國 | 蘇聯 |
1976 | 蒙特利爾 | 波蘭 | 蘇聯 | 古巴 |
1980 | 莫斯科 | 蘇聯 | 保加利亞 | 羅馬尼亞 |
1984 | 洛杉磯 | 美國 | 巴西 | 義大利 |
1988 | 首爾 | 美國 | 蘇聯 | 阿根廷 |
1992 | 巴塞羅那 | 巴西 | 荷蘭 | 美國 |
1996 | 亞特蘭大 | 荷蘭 | 義大利 | 南斯拉夫 |
2000 | 悉尼 | 南斯拉夫 | 俄羅斯 | 義大利 |
2004 | 雅典 | 巴西 | 義大利 | 俄羅斯 |
2008 | 北京 | 美國 | 巴西 | 俄羅斯 |
2012 | 倫敦 | 俄羅斯 | 巴西 | 義大利 |
2016 | 里約熱內盧 | 巴西 | 義大利 | 美國 |
年份 | 舉辦地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1964 | 東京 | 日本 | 蘇聯 | 波蘭 |
1968 | 墨西哥城 | 蘇聯 | 日本 | 波蘭 |
1972 | 慕尼黑 | 蘇聯 | 日本 | 朝鮮 |
1976 | 蒙特利爾 | 日本 | 蘇聯 | 韓國 |
1980 | 莫斯科 | 蘇聯 | 德國 | 保加利亞 |
1984 | 洛杉磯 | 中國 | 美國 | 日本 |
1988 | 首爾 | 蘇聯 | 秘魯 | 中國 |
1992 | 巴塞羅那 | 古巴 | 獨聯體 | 美國 |
1996 | 亞特蘭大 | 古巴 | 中國 | 巴西 |
2000 | 悉尼 | 古巴 | 俄羅斯 | 巴西 |
2004 | 雅典 | 中國 | 俄羅斯 | 古巴 |
2008 | 北京 | 巴西 | 美國 | 中國 |
2012 | 倫敦 | 巴西 | 美國 | 日本 |
2016 | 里約熱內盧 | 中國 | 塞爾維亞 | 美國 |
進入70年代以後,排球運動在世界範圍內廣泛開展,技、戰術發展很快,各國都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年輕選手。為了增進各國青年排球運動員之間的了解和友誼,進一步推動和普及世界各國排球運動的發展,特別是在青少年中的發展,國際排聯決定從1977年開始舉辦由年齡在20歲以下的選手參加的世界青年排球錦標賽,並規定為每4年舉行一次。1977年9月在巴西舉行了第一屆世界青年排球錦標賽,18個國家和地區的16個男隊和14個女隊參加了奪冠角逐。1981年分別在美國和墨西哥舉辦了第二屆世界青年男、女排球錦標賽。16個男隊、15個女隊參加了這次比賽。第三屆世界青年排球錦標賽1985年在義大利舉行。蘇聯男隊奪得“三連冠”,古巴女隊首次榮登寶座。鑒於青年隊變化大,各國對世界青年錦標賽越來越重視,國際排聯決定從第三屆世界青年排球錦標賽開始,把原來每4年舉行一次的比賽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1987年8月和9月分別在巴西和南朝鮮舉行了第四屆世界青年男、女排球錦標賽。
亞洲排球錦標賽是由亞洲排球聯合會主辦的亞洲地區最高水平的排球比賽,每四年舉行一次,獲得冠軍的隊將代表亞洲地區參加第二年的奧運會。因此,亞洲排球錦標賽也是奧運會排球賽亞洲地區的預選賽。亞洲排球錦標賽始於1975年,至今已舉行過四屆。舉行第一屆比賽時,男隊只有7個隊、女隊只有5個隊參加,到1987年舉行第四屆比賽時,參加比賽的男隊已有17個、女隊有11個,從參賽隊的數量上也可以看出、排球運動在亞洲進一步得到了普及和發展。
世界排球錦標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