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二郎的結果 展開
- 李冰兒子
- 靈惠侯
李二郎
李冰兒子
李二郎,李冰兒子,蜀中傳說,在李冰修建都江堰這個浩大的工程中,他的兒子“二郎”有協助父親鑿離堆、開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眾作為神靈奉祀。宋《德隅齋畫品》:秦蜀守李冰之子,開二江,制水怪,蜀人德之,祠於灌口,世所謂灌口二郎者也。《元史》: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祐王。《清史稿》:灌縣祀秦蜀守李冰...子二郎為承績廣惠英顯王。
關於李二郎的歷史記載甚少,並且眾說紛雲,有的講確有其人,有的講屬子虛烏有。《灌縣誌》說“李二郎史佚其事,名字無證,性喜獵”,是認為確有其人其事的。宋代很有名的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語》中說“溜口二郎乃是李冰第二個兒子。”
李二郎
李二郎,他是秦時蜀郡太守,著名的水利工程家李冰之子。他與父親李冰共同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這個工程不僅讓百姓們脫離了水患之苦,而且還變害為利,引水灌田使蜀地人民從此富裕起來。因此李冰父子在蜀地的威望極高,至今都江堰地區還到處流傳著李冰石牛壓海眼,二郎鎖孽龍的神話故事。而且就在都江堰景區內,還留有當時李冰父子開鑿玉壘山所堆積的石堆,稱為離堆,而離堆之上的伏龍觀,傳說就是為了壓制二郎所擒孽龍而建的。他們修建的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個水利樞紐工程,即使千年之後仍堅固如初。
源於四川的二郎神信仰從東漢末年就開始醞釀。因傳說二郎神司水,宋代以後各地多建二郎神廟。這位司水之神,和四川歷史名人李冰有著密切關係。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間,領導民眾建成了功德綿延千年的都江堰。蜀人對李冰感激不盡,在都江堰口立廟奉祀他,這座廟,就是早期的灌口李冰廟。大約在隋唐時期,二郎神信仰傳到灌口,李冰廟變成了二郎廟。在二郎廟中,二郎神高居大殿,李冰退居配殿,僅供配享。這位二郎是誰?《史記》、《漢書》、《風俗通義》、《華陽國志》等,都未提到李冰有子,也難以解釋為何李冰居配殿,而他的兒子居大殿,但蜀中一直流傳著李冰使其子二郎鑿山穿江的故事。北宋嘉祐八年,宋仁宗封二郎神為惠靈侯,並言“神即李冰次子”。此後,歷代帝王均認可二郎神就是李冰的第二個兒子。
父親 | 李冰 | 宋《德隅齋畫品》:秦蜀守李冰之子...世所謂灌口二郎者也。 |
母親 | 金華娘娘 | 《黔江縣誌》:俗謂女像為母繫上帝女心竊疑之...乃川主之媳封為遍天老祖俗稱金華娘娘.... |
座落在離堆上面的這座宮觀叫做“伏龍觀”,伏龍觀相傳為二郎降伏孽龍之處。傳說岷江河有一條孽龍興風作浪,弄得水旱無常,百姓遭秧。蜀郡守李冰為民除害,派兒子二郎和孽龍大戰。龍戰敗,順河逃到青城山下現叫王婆岩的地方突然不見了。二郎拿著鐵鏈坐到一個大石上頭歇息,就在這時來了個老太婆,聽說還沒將孽龍捉到,就叫二郎把鐵鏈給她。不久,一個黃衣人走來要東西吃,老太婆原來是藜山老母,認出是孽龍,就把鐵鏈下到鍋里,化作麵條給他吃。孽龍吞下“麵條”后,知道中計,要撲殺老太婆,老太婆急呼二郎合力將孽龍擒住。先打算將孽龍押到城頭處決。老年人對二郎說:“要不得,沒有龍吐水,咋個種莊稼?”,最後決定將孽龍鎖在離堆下面的深潭裡,這就是伏龍觀的來歷,也是灌陽十景之一“寒潭卧伏龍”的所在地。
《二郎巧施妙計擒水龍》的故事,蜀郡守李冰率子李二郎到本地為官,親體民情,當得知有兩條孽龍為非作歹、涌水作亂,讓當地百姓民不聊生、逃荒要飯時,決定對兩條孽龍分而治之。李二郎引蛇出洞,巧施妙計擒水龍。
《元史》本紀第三十四文宗三: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祐王。
《清史稿》志五十九:世宗朝,....灌縣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澤興濟通裕王,子二郎,為承績廣惠英顯王。
李冰(?—前228),先秦郿(今陝西眉縣)人,戰國時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秦昭襄王平蜀之後(約前256—前251),委派李冰為蜀郡太守,任內他在兒子二郎和王啜協助下,從四川灌縣南桑下開“離堆”(即“分水魚碓”),下接金剛堤,附以飛沙堰、平槽等工程,總稱為“都江堰”。他將岷江分成內外兩江,外江為江水正流;新修內江經寶瓶口蜿蜒而下,穿灌成都平原,灌溉面積達三百餘萬畝以上,減輕外江下游洪水壓力,不致發生澇災,使成都平原變為天府之地,從此蜀郡沃野千里,號為“陸海”。他還組織和主持了修築橋樑和修鑿青衣江的困崖(今四川夾江境內),治導什邡縣的洛水,疏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水江(今邛崍縣南河)等水道工程,修治了沫水(即大渡口)與岷江合流地段,效果良好。又穿廣都(今四川雙流縣境)鹽井諸陂池工程等。
“二郎溝村的得名,跟神話人物二郎神楊戩無關,而是源自一位歷史人物——李二郎。李二郎是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的兒子,曾跟隨父親一起修建都江堰,也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水利專家。”眉縣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眉縣誌》主編楊虎平說道。
9月15日,我們在二郎溝村的實地採訪,印證了楊虎平的說法。村裡多位老人不甚完整的話語點滴敘述了一個在當地流傳已久的傳說,86歲高齡的劉扶漢老人說道:“據說村裡有個人的兒子叫二郎,地名是按他的名字叫下來的,絕對與楊戩楊二郎擔山趕太陽的故事無關。”70歲的二郎溝村村民張志平講:“先秦時,二郎溝出了一個大官叫李冰,在四川修建水利工程很有名,他的兒子李二郎跟隨父親在外幹事,李二郎也懂水利,知天文地理。李冰死後,李二郎回到老家定居,在現。在的二郎溝村終老。”
太白山腳下的二郎溝村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祖輩流傳下來的人物名及故事,看似簡單,卻與史書上的記載不謀而合。李冰的事迹古今書籍記載較多,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生卒年、出生地均不詳,被秦昭王任蜀郡太守。李冰任職期間,在岷江流域興修水利工程,其中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得成都平原富庶天下,蜀地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當然,李冰是聲名顯赫的水利家,二郎溝村的李冰籍貫故事,難免會被認為是附會之說。但是,該村的故事並非僅限於李冰,其子李二郎的故事更為豐滿。
二郎溝村有一位已辭世的女教師,名叫胡月桂,她生前喜歡走訪鄉間村落,了解當地的歷史典故。胡月桂認為李冰和李二郎的故鄉就在眉縣,她曾對兒子魏進講,李冰在任蜀郡太守之前,就生活在現眉縣二郎溝村所在地,李冰一生勤於政事,身體積勞成疾,病逝於任上。李冰的兒子李二郎懂事孝順,知道父親生前有落葉歸根的遺願,便扶著父親的靈柩,千里跋涉,從蜀地回到秦地,一直遷到了二郎溝村。李二郎才學出眾,回鄉后在四里八鄉頗具名望,這個村子就被叫成了二郎溝村,以此紀念這位孝順、有才幹的西府兒郎,該村千百年來沒有換過名字。
史籍對於李二郎的記載並不多,《灌縣誌》記載確有李二郎其人其事,此人喜獵,為李冰之子。宋代朱熹在《朱子語》中也說,李二郎是李冰的兒子。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李二郎是虛構的人物。今都江堰西門外的玉壘山麓,有一個二王廟古建築群,廟裡塑的正是李冰和李二郎的塑像,在南北朝時,該寺廟就專門用來祭祀李冰父子,紀念其主持修建都江堰的豐功偉績。
如今,走在二郎溝村的鄉間道路上,果園裡獼猴桃碩果搖枝,村民正忙於採摘。關於李冰父子與二郎溝的事兒,他們閑暇時會諞一諞,民間故事有口口相傳的特點,當地並沒有留下文字或實物資料。
細心的楊虎平把這些故事記在了心頭。巧合的是,在2000年至2008年間,眉縣多人曾到都江堰遊玩,無意中發現都江堰二王廟內有一塊古碑,古碑後面明確書寫著“李冰,秦郿人”的字樣,眉縣遊客將這個情況告知眉縣地誌辦。楊虎平猜測:如果碑文所說不假,那李冰父子故里就在眉縣二郎溝村。
去。年10月,成都武侯祠一位工作人員受楊虎平所託,專門前往都江堰二王廟,尋找那塊古碑的下落。這位熱心的工作人員回饋信息說,二王廟內原來確有一塊古碑,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廟遭受嚴重破壞,許多文物損毀不存,這塊古碑也被毀了。但是,在當地導遊的解說詞中介紹,李冰為秦咸陽人。
楊虎平認為,秦咸陽一說與眉縣說並不矛盾,因為眉縣在古代一度曾經是先秦內史郡所轄地,就像今。天眉縣和寶雞的關係一樣,眉縣人也是寶雞人,寶雞人也是陝西人。
目。前,李冰籍貫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陝西,為秦人;一是山西,為晉人。山西一說源於運城一李氏家譜記載。楊虎平了解到,該家譜以李冰為始祖,但只記錄了52代到70代的遷徙繁衍情況,年代下限為當代,52代之前並無記錄,斷代太多,很難成為有力證據。石碑碑文、都江堰導遊詞的佐證,讓楊虎平愈發確定,李冰為秦郿人。
李二郎有載的名字一共三個,分別為李昱、李泰、李兆。
1、李昱
元代李稷《白雲宮創建二神靈感祠之碑》:郎君諱昱,蜀郡守李冰第二子也。佐其父除水患有功,廟食灌口,川人號護國靈應王。開寶七年,去王號。嘉祐八年,封靈惠公。元祐二年,改感應公。崇寧初,進昭惠靈顯王。
2、李泰
元代汪壽昌《昭惠靈顯真人祠堂記》:昭惠靈顯真人泰,蜀郡守李冰次子也。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應感公廟。在望雲門內草場庵,郡民立祠以祀。神姓李,名泰,秦時人,號灌口二郎。
3、李兆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蘄州,二郎廟在州治西。永康導江縣高濟王次子,即秦李兆也。
五代蜀政權對灌口二郎封以王爵,被蜀人當作“護國”神祗,兩蜀皇帝王衍和孟昶都打扮過該神的樣子出行遊玩。入宋後由於王小波、李順之亂受到牽連二郎神被禁祭祀,在宋仁宗末年二郎神以李冰兒子的身份復祭復封,宋仁宗下旨欽定父子關係,割斷二郎神與地域的聯繫。二郎神為李冰子之說,始見於北宋。
《宋會要》禮二十:“郎君神祠,永康崇德廟廣佑英惠王次子。仁宗嘉佑八年八月,[詔]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特封靈惠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號護國靈應王。”
張商英為山西當陽玉泉山撰《元祐初建關三郎廟記》載:“李冰治水患,廟食於蜀之離堆,而其子二郎以靈化顯。”趙抃《古今集記》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鎮湔江、五石犀以厭水怪,鑿離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概川西南十數州縣稻田。自禹治水之後,冰能因其舊跡而疏廣之。”
南宋朱熹云:“蜀中灌口二郎廟,當初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初間封為王,後來徽宗好道,謂他是甚麼真君,遂改封為真君。向張魏公用兵禱於其廟,夜夢神語云:我向來封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號為真君,雖尊,凡祭我以素食,無血食之養,故無威福之靈。今須復我封為王,當有威靈。魏公遂乞復其封。不知魏公是有此夢,還復一時用兵,托為此說。今逐年人戶賽祭,殺數萬來頭羊,廟前積骨如山,州府亦得此一項稅錢。利路又有梓潼神,極靈。今二個神似乎割據了兩川。”
高承《事物紀原》卷7載:“元豐時國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雲神永康導江廣濟王子,王即秦李冰也。《會要》所謂冰次子,郎君神也。”可知兩宋之際,李冰父子屢加敕封,其廟祀已經越出川界,漸次成為國家之神。
灌口二郎神在北宋都城汴京受到崇奉,最初的原因是因為人們在二郎神廟祈水療病往往得到痊癒,二郎神非常靈應,顯靈京師,因此被朝廷封為靈惠應感公。
《靈惠侯進封靈惠應感公制》曰:“近年京中人民,春夏間多疫疾,於靈惠侯請水,往往痊安,奉聖旨云云。爾父守蜀,建二江之利,功施於後世。爾亦以神顯於西土,父子廟食,相傳至今。比歲京師賴以為福,民罹札瘥,請禱輒應。夫有及人之功者,必饗爵秩之報。幽顯雖異,朕何間焉?建爾上公,申錫嘉號。式從民志,以侈神休。宜特封靈惠應感公。”
此外,閬州建有靈顯廟,以供奉二郎。張浚任川陝安撫處置使時,曾於閬州靈顯廟禱神得夢,夢神言曰:“吾昔膺受王爵,下應世緣,故吉凶成敗,職皆主掌。自大觀后,蒙改真人之封,名雖清崇而退處散地,其於人間萬事,未嘗過而問焉。血食至今,吾方自愧。”這位靈顯真人“俗謂二郎者是也”。在這裡,二郎神已成為主掌人間吉凶成敗的大神,人們向其拜問禱福,靈驗無比。
南宋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時曾兩次去瞻仰李冰父子。一次是在離堆伏龍觀,觀中有孫知微所畫壁畫。范成大記述說:“離堆者,李太守鑿崖中斷,分江水一派入永康以至彭、蜀,支流自郫以至成都。懷古對崖有道觀曰伏龍,相傳李太守鎖孽龍於離堆下,觀有孫太古畫李氏父子像。”一次是在崇德廟。時范成大“出玉壘關,登山,謁崇德廟。新作廟前門樓,甚壯,下臨大江,名曰都江。”崇德廟即今二王廟,始建於南齊武帝建武年間,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於唐文宗大和年間重建。
從唐宋以來,川主二郎神的崇拜風行巴蜀,影響甚廣。清陳祥裔《蜀都碎事》卷一載“蜀人奉二郎神甚虔,謂之曰川主,其像俊雅,衣黃服,旁從扈立,擎鷹牽犬,然不知為何神。”“上古禹治洪水,西南經界未盡。迨秦昭王時,秦蜀刺史李冰行至湔山,見水為民患,乃作三石人以鎮江水,五石牛以壓海眼,十石犀以壓海怪,遣子二郎治其事。因地勢而利導之,先鑿離堆山,以避沫水之害,三十六江以次而沛其流。由是西南數十州縣,高者可種,低著可耕,蜀中沃野千里,號為陸海。一日巡視水道,至廣漢郡,游石亭江而上,故有馬沼河之名。至后城山,遇羽衣徐謂李公曰:公之德澤,入於民也深矣。上帝有命來迎。遂升天而去。今祠嶺之西,即后城治,上應畢宿。又有禮斗峰、升仙台之名,要非浪傳也。事聞當寧,敕封昭應公。至漢時,加封大安王,以其大安蜀民故也。元至順元年,更封聖德寬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封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而平武縣玉虛觀,有宋御制封二郎神碑,今見存可考。世以為姓張,為天帝之甥,則流俗傳訛也。”
灌口二郎神的祭祀活動,每次都有大量的民眾跨境從各地趕來參加,祭祀活動中民眾使用軍用武器、甲胄,並進行大規模的實兵演練。宋人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五載:“永康軍崇德廟,乃祠李冰父子也……有功於蜀,人至今德之。祠祭甚盛,每歲用羊四萬餘。凡買羊以祭,偶產羊羔者亦不敢留。永康籍羊稅以充郡計。江鄉人今亦祠之,號曰灌口二郎。”除了地方官員的祭祀外,川西數十縣民眾,紛紛牽著羊,背著香燭,絡繹不絕地來到二王廟,敬獻祭祀品,祈求保護。清人彭維銘《創建新川主廟記》:“四川諸州邑鄉里,無在不有川主神廟。稽神之姓氏,即今灌縣都江堰口奉勅封建二王廟神也。前廟所祀秦蜀守李公冰之子二郎君,后廟所祀乃李公也。……且禹導岷江,抑洪水,功溥天下,為天下主。李公父子辟沫水,開渠堰,利賴蜀川,宜為蜀川主。
楊潮觀《灌口二郎初顯聖》簡名《二郎神》,總目作李郎法服豬婆龍,敘蜀郡太守李冰開離堆,龍婆、龍子尋釁廝殺,冰不敵,其子李二郎縱鷹犬助戰,並擒龍婆龍子。鎖龍婆於離堆下,約勒江波,命小蛟攻開東岸,分水內江,灌注農田。按二郎神治水功跡,蜀人尊為川主。
年代 | 類型 | 片名 | 飾演者 |
---|---|---|---|
1983 | 電影 | 《李冰》 | 庄培元 |
2015 | 電視劇 | 《傳奇》 | 侯凱文,蘇嘉航 |
2017 | 電視劇 | 《大秦帝國之崛起》 | 何樹標 |
宋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御賜“二郎神碑”,稱二郎為“川主二郎神”,並欽定了祭文,因此他也就正式成了李冰家族中的一員。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國封二郎為“英烈昭惠靈通顯仁佑王”。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封二郎“承績廣惠顯英王”。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加封二郎“顯英普濟王”,賜“錦江普佑”額,次年加封為“顯英普濟昭福王”,賜“安流利濟”額。清代的祭把規格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准四川巡撫都察院憲德奏請頒定每年“春秋仲月,照吉致祭”。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察捐春秋祭典碑》中定為:“每年仲春仲秋把龍王,次日記(李)王父子。牲用少幸,祭列九品。”每祭由縣捐銀兩,具“豬、羊、燭、富、香、褚以及庶蓋”。
福泉“6·24”民族傳統節日——二郎歌會,是苗族傳統歌節,被稱成為苗族情人節,原是福泉(平越)人因崇敬李二郎治水的功績,供奉祭祀,並祈其降福保佑。“6·24”民族傳統節起源於明代,至。今已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歷史了,已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近年來,政府組織了山歌比賽,球類、鬥雞、斗鳥、賽馬、射擊、游泳、棋類以及與歌唱有關的活動,為古老的民族歌節增添了風采。
連柯村就有一座二郎觀,是清朝康熙年間修的,可惜已經在文革期間被毀。鄉親們有的自願出錢,有的自願出工,在村幹部們的統籌下,重建二郎觀的工作穩步推進。二郎觀一年要辦的廟會,二郎神的壽誕在六月二十四,本來是個重要日子。但因為正趕上農忙,所以一般就唱一天大戲。村民們相信,二郎神仁厚愛民,應該能夠理解。
二郎觀中供奉的是兩個二郎神——一個是周朝幫助武王伐紂的楊戩楊二郎,一個是秦朝的蜀郡太守李冰的兒子李二郎。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四川人民兩千餘年。連柯村二郎觀把李二郎同楊二郎一併供奉,表達了對造福百姓的英雄人物的一併崇拜。村民們認為,李二郎就是楊二郎的轉世。這樣的宗教文化,闡述了一個樸素的哲理:為人民服務的人,人民會永遠紀念他。
都江堰二王廟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二郎與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後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都江堰二王廟圖片
四川夾江二郎廟
二郞廟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甘江鎮九盤山,地處川西平原南緣的夾江,廟內供俸有李二郎(李冰父子)、楊二郎(楊戩)、趙二郎(趙昱)的塑像。
山西高平市二郎廟
二郎廟,位於高平市區西北8.5公里寺庄鎮王報村北的土崗上,其中建於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戲台,距今已有近830年歷史,文物專家認定該戲台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戲台。2006年5月25日,二郎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國家文物局確定對山西南部早期建築進行保護修繕,二郎廟被納入第一批修繕工程項目,並於2009年9月修繕一新。那麼這裡敬奉的“二郎神”是誰呢?陪同記者前來的寺庄鎮文化站站長秦海寶介紹,二郎廟創建年代至今無從考究,不過至遲唐時已有。由於年代久遠,寺廟匾牌早已失落。對於這廟裡供奉的二郎神到底是誰,在王報村流傳著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廟裡的二郎神被認為是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他因治水斬蛟被尊為二郎神,而且歷代文人墨客在廟中殿閣廊廡所題匾額楹聯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無例外地把二郎神當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來讚頌。
鳳山祖廟
鳳山祖廟位於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灌口街北側的鳳山上,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1621~1644)。據《同安縣誌》和《鳳山祖廟碑誌》載:明朝時,深青驛站“有四川灌江縣人為丞”,驛吏“奉二郎神爐”。崇禎年間,“丞歿,遭兵燹驛廢,神爐棄道旁,獵犬將其銜至鳳山,卧守不離”。鄉人感到驚異,就築一小庵置祀,后將小庵改建成廟宇,即鳳山廟。民眾不知此神為何像,有神現夢於耆老,曰:“明日(三月初七)有官過此,即予像也。”至期有世職指揮大使過其地,少年美儀容,遂塑像肖之,呼為“大使公”。灌口鳳山廟供奉的大使公即四川都江堰二王廟的李二郎。鳳山廟香火興旺,山下形成集市。為紀念來自四川灌口的神,該集市名為灌口鎮。祭祀大使公的節日有:每年農曆三月初七,即指揮大使顯形以塑造金身之日,稱年祭(公祭);每年農曆五月初四為大使公聖誕日,祖廟舉行盛大的祭典;每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為“天公日”,祖廟舉行盛大的廟會及大使公文化節活動,其間,各種民俗表演和文化活動熱潮迭起、異彩紛呈。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閩台交流的日益頻繁,每年前來祖廟朝拜的台灣、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區和國家的參訪團絡繹不絕。近年來,應台灣等地分廟的邀請,祖廟也多次組織“大使公護駕團”,赴台灣等地進行巡境和文化交流。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重慶市考古研究所)在對位於銅梁區二坪鎮二郎村境內的原二郎廟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過程中,出土了一大批石刻、瓷器、鐵器等文物,對研究古時銅梁文化習俗、二郎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初步估計該二郎廟應該修建於清朝早期,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了。”銅梁區博物館研究員劉華鋼指著一塊有“嘉慶五年”字樣的石碑告訴記者,“最吸引人的就是其中一塊時刻上還雕刻了一條栩栩如生的龍,推斷應該是紀念李二郎而雕刻。”劉華鋼通過考證,結合民間傳說,向記者道出了他的推測。李二郎是我國秦朝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李冰的二兒子。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四川人民世代同洪水作鬥爭,秦惠文王九年,李冰任蜀守時期,和兒子李二郎一道,帶領當地人們修建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僅解決了岷江泛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周邊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李二郎廟遺址
山西運城解州鎮郊斜村
1999年,山西運城解州鎮郊斜村李冰後裔李保生首次提出李冰故鄉在河東的全新論斷,這一石破天驚的研究立即引起了專家的極大關注。專家們通過對郊斜村李氏家譜、家廟的考察,研討論證4年之後,確認山西運城解州鎮郊斜村就是李冰故里,李二郎的家。
山西解州郊斜村地處古河東解梁西郊,西去的古鹽道沿硝池灘由村東斜向西南,故名“郊斜”。村子南靠中條山,北對硝池灘,東臨關帝廟,西傍古鹽道,村子里85%的人都姓李。1996年,村民李保生偶在鄰家發現至今保存完好的《李氏東分家譜》《李氏中分家譜》和《李氏西分家譜》三本家譜。厚度各為4厘米、3厘米和5厘米。重量各為2.5公斤、2公斤和3.3公斤。頁數各為235頁、172頁和300頁。三本均為藍布面,線裝。縱58公分,橫30公分。白棉紙本,毛筆書寫整齊,館閣體小楷,遒勁有力。由此解開了兩千多年來,李二郎李冰族屬生地不詳的千古之謎。
李保生自幼常聽老輩人講:“四川修都江堰的李冰是咱郊斜人,李冰的娃二郎看破紅塵,老年退任離開四川,回到老家郊斜村定居。”這些有關李二郎的傳說在李保生心上烙下深深的印記,他通過詳細調查了解,得知此家譜原系本村李氏家廟遺物,其造自清同治十一(1872)年,歷經6次修續。民國三十(1941)年後,由於世事動蕩,家廟理事會自散,主事人李迎宴將家譜等物交與族人李百福保存,李百福故去后,其子李民峰收藏至今。
三本家譜總序均載:“余李氏師祖諱冰,又名季冰,號稱陸海,謚封金山順澤侯,二郎其子也。按秦時冰為蜀郡太守,見四川成都府屬灌縣都江堰口水患甚巨,因使其子二郎鑿山導江,保全成都等縣,蜀人德之,不惟家立冰像,且於都江堰廟祀二郎為神。”此《李氏家譜》記載了遠祖自秦李冰父子的治水功績。記載了清同治至民國三十年李氏後裔繁衍史,家族譜系,排列清晰,為夯實李二郎故里在河東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1999年10月21日,四川都江堰市考察李冰生平專家組一行五人來到運城解州鎮郊斜村進行考察。專家們首先詳細查看了李保生保存的《李氏家譜》:“五十二世祖維淵公暨五十三世祖如崗公,自宋末時父子俱以孝廉補平陽教授,方告任歸里,爰卜居是村,創立始祖家廟。”這說明李冰五十二世李維淵的故鄉即是郊斜村。當年,李維淵除了在村裡建家廟,還在村正南桃花仙洞(位於郊斜村一公里處,翠柏林立,澗水環繞,以水打桃花而得名)建起金山廟三間,內有李二郎父子塑像。可惜因年久失修,現已蕩然無存,只留下幾孔破窯洞。
原李氏家廟位於村西北,坐北向南,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40米,佔地0.6公頃。據村裡老年人回憶,當年家廟的端門外豎照壁一座,左右豎立雙斗旗杆一對,高約兩丈余。端門,又名山門,面闊三間,廟門三道,中間為正門,兩側為角門。門面硃色,安裝門釘面獸。殿面有“順澤侯殿”字牌,殿內有李冰塑像一尊,白面長須,頭戴包巾,手持七星笏板莊嚴肅穆。供桌上有其子“二郎”的雲頭牌位一個,高二尺一寸。字心為藍底金字,上雕“敕封承績廣惠顯英王之神位”,周圍為綠底金色雕龍(所幸此牌位現存)。
據90歲老者李仁山講述:“祖廟是在原二郎廟遺址上修建的,同時在桃花仙洞建金山廟三間,有李冰父子塑像。”
都江堰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研究員吳敏良在《李冰故里考察報告》一文寫到李冰約生於公元前302年,又名季冰號陸海,排行第二,二郎其子,名金山。秦昭王時,田貴推薦李冰任蜀郡太守,創建都江堰為民造福聞名天下,隴西李氏是河南李耳支脈。隴西房始祖李崇是李耳後代,他開創隴西李氏,比李冰入秦晚150年。因而說李冰是隴西人,是不確切的。”
李冰父子與二郎溝村
李冰(?—前228),先秦郿(今陝西眉縣)人,戰國時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秦昭襄王平蜀之後(約前256—前251),委派李冰為蜀郡太守,任內他在兒子二郎和王啜協助下,從四川灌縣南桑下開“離堆”(即“分水魚碓”),下接金剛堤,附以飛沙堰、平槽等工程,總稱為“都江堰”。他將岷江分成內外兩江,外江為江水正流;新修內江經寶瓶口蜿蜒而下,穿灌成都平原,灌溉面積達三百餘萬畝以上,減輕外江下游洪水壓力,不致發生澇災,使成都平原變為天府之地,從此蜀郡沃野千里,號為“陸海”。他還組織和主持了修築橋樑和修鑿青衣江的困崖(今四川夾江境內),治導什邡縣的洛水,疏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水江(今邛崍縣南河)等水道工程,修治了沫水(即大渡口)與岷江合流地段,效果良好。又穿廣都(今四川雙流縣境)鹽井諸陂池工程等。
“二郎溝村的得名,跟神話人物二郎神楊戩無關,而是源自一位歷史人物——李二郎。李二郎是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的兒子,曾跟隨父親一起修建都江堰,也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水利專家。”眉縣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眉縣誌》主編楊虎平說道。
9月15日,我們在二郎溝村的實地採訪,印證了楊虎平的說法。村裡多位老人不甚完整的話語點滴敘述了一個在當地流傳已久的傳說,86歲高齡的劉扶漢老人說道:“據說村裡有個人的兒子叫二郎,地名是按他的名字叫下來的,絕對與楊戩楊二郎擔山趕太陽的故事無關。”70歲的二郎溝村村民張志平講:“先秦時,二郎溝出了一個大官叫李冰,在四川修建水利工程很有名,他的兒子李二郎跟隨父親在外幹事,李二郎也懂水利,知天文地理。李冰死後,李二郎回到老家定居,在現.在的二郎溝村終老。”
太白山腳下的二郎溝村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祖輩流傳下來的人物名及故事,看似簡單,卻與史書上的記載不謀而合。李冰的事迹古今書籍記載較多,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生卒年、出生地均不詳,被秦昭王任蜀郡太守。李冰任職期間,在岷江流域興修水利工程,其中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得成都平原富庶天下,蜀地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當然,李冰是聲名顯赫的水利家,二郎溝村的李冰籍貫故事,難免會被認為是附會之說。但是,該村的故事並非僅限於李冰,其子李二郎的故事更為豐滿。
二郎溝村有一位已辭世的女教師,名叫胡月桂,她生前喜歡走訪鄉間村落,了解當地的歷史典故。胡月桂認為李冰和李二郎的故鄉就在眉縣,她曾對兒子魏進講,李冰在任蜀郡太守之前,就生活在現眉縣二郎溝村所在地,李冰一生勤於政事,身體積勞成疾,病逝於任上。李冰的兒子李二郎懂事孝順,知道父親生前有落葉歸根的遺願,便扶著父親的靈柩,千里跋涉,從蜀地回到秦地,一直遷到了二郎溝村。李二郎才學出眾,回鄉后在四里八鄉頗具名望,這個村子就被叫成了二郎溝村,以此紀念這位孝順、有才幹的西府兒郎,該村千百年來沒有換過名字。
史籍對於李二郎的記載並不多,《灌縣誌》記載確有李二郎其人其事,此人喜獵,為李冰之子。宋代朱熹在《朱子語》中也說,李二郎是李冰的兒子。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李二郎是虛構的人物。今都江堰西門外的玉壘山麓,有一個二王廟古建築群,廟裡塑的正是李冰和李二郎的塑像,在南北朝時,該寺廟就專門用來祭祀李冰父子,紀念其主持修建都江堰的豐功偉績。
“秦郿人”之說並非“空穴來風”
如今,走在二郎溝村的鄉間道路上,果園裡獼猴桃碩果搖枝,村民正忙於採摘。關於李冰父子與二郎溝的事兒,他們閑暇時會諞一諞,民間故事有口口相傳的特點,當地並沒有留下文字或實物資料。
細心的楊虎平把這些故事記在了心頭。巧合的是,在2000年至2008年間,眉縣多人曾到都江堰遊玩,無意中發現都江堰二王廟內有一塊古碑,古碑後面明確書寫著“李冰,秦郿人”的字樣,眉縣遊客將這個情況告知眉縣地誌辦。楊虎平猜測:如果碑文所說不假,那李冰父子故里就在眉縣二郎溝村。
去年10月,成都武侯祠一位工作人員受楊虎平所託,專門前往都江堰二王廟,尋找那塊古碑的下落。這位熱心的工作人員回饋信息說,二王廟內原來確有一塊古碑,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廟遭受嚴重破壞,許多文物損毀不存,這塊古碑也被毀了。但是,在當地導遊的解說詞中介紹,李冰為秦咸陽人。
楊虎平認為,秦咸陽一說與眉縣說並不矛盾,因為眉縣在古代一度曾經是先秦內史郡所轄地,就像今.天眉縣和寶雞的關係一樣,眉縣人也是寶雞人,寶雞人也是陝西人。
目前李冰籍貫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陝西,為秦人;一是山西,為晉人。山西一說源於運城一李氏家譜記載。楊虎平了解到,該家譜以李冰為始祖,但只記錄了52代到70代的遷徙繁衍情況,年代下限為當代,52代之前並無記錄,斷代太多,很難成為有力證據。石碑碑文、都江堰導遊詞的佐證,讓楊虎平愈發確定,李冰為秦郿人。
二郎溝村的“微型都江堰”
15日當天,更吸引我們注意的是二郎溝村的山水地形。一個北窄南寬的大土塬,將兩條河流隔開並列流入渭河,此處自古兩水夾流,但從無洪澇災害發生,這多麼像都江堰的修建原理,利用都江魚嘴將岷江分流,這裡簡直就是一個“微型都江堰”。
二郎溝村位於一個大塬上及塬下周邊,這塬名叫法牛塬,佔地5000餘畝,最高處達210米,長約7公里,法牛塬由北向南逐漸變寬,形成一個水滴狀,從法牛塬東北端看去,似乎只有數米寬,上塬之後塬面越來越開闊,最寬處竟達千餘米。張志平站在塬端指著塬下的兩條河流說道:“西邊這個川道里偏西稍遠的那條大河叫霸王河,緊挨著塬腳的小河叫馬駒河。東邊這條川道里也有兩條河,一個叫黑峪河,一個叫遠門河。南邊的山叫馬家山,一到下大雨的時節,兩條河流流量會迅速增大,經常發洪水,遠看白花花的大水流過來,但是二郎溝村從來沒有發生過水災。”
楊虎平的老家就在這條塬最北邊的坡下,據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以前,村裡有許多水地,自己家就經常種水稻,吃大米。由於土地肥沃,村民們種的都是稻田。村中老人都有種大米的共同記憶,那時候,二郎溝塬下的川道里家家有米吃,村裡小夥子說對象都不用愁,姑娘們願意嫁到這個地方來,這裡的土地種啥長啥,莊稼旱澇保收,日子也比別的地方過得富裕。
張志平回憶,小時候,塬上和塬下的男娃娃說笑,一個站在塬上,一個站在河灘邊,河灘邊的男娃罵塬上的男娃是“旱蚧娃”,塬上的男娃罵河灘里的男娃是“水青蛙”。可見該村的地形特點。
楊虎平認為,法牛塬的存在,使得山間流出的洪水無法合流,洪水形不成最集中的力量,一分流也就不能形成大的危害,附近的莊稼、農田、房屋才得以免受洪水侵襲。在楊虎平看來,這種天然的地形,也許就是李冰構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靈感源泉。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在那個並沒有專門教授水利知識的年代,按照村民的說法,李冰父子為二郎溝村人,想必二郎溝村這種地形和水流,對李冰父子治理蜀地水患有很大啟迪。
二郎溝兩條河流利用法牛塬分流的原理,與都江堰的都江魚嘴分流岷江的原理何其相似,二郎溝村的法牛塬、霸王河、黑峪河,以及村名故事,似乎都在訴說著李冰父子與二郎溝村的神秘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