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林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浙江農林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浙江農林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全院現有教師7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外聘教授5人,博士、碩士48人。學院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60餘項,累計科研經費700餘萬元。

學院概況


全院現有教師7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外聘教授5人,博士、碩士48人。學院擁有信息技術應用實驗室(下設計算機組成原理、電子線路、感測器原理、自動控制原理微機系統與單片機、網路與通信、計算機軟體、圖形圖像、信息管理等13個實驗分室)和計算機公共基礎實驗教學中心(下設9個分室),以及林業信息技術應用、學生IT創新、電子設計創新實驗室和天晨信息技術研發中心、臨安市電線電纜行業技術研發中心浙江林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實驗中心等組成校內實習基地,校外各類實習基地15個。面積1.2萬平方米的信息工程學院大樓為學院後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近年來,學院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60餘項,累計科研經費700餘萬元。特別在重點、重大項目上有了較大突破,其中已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等國家級項目8項;承擔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計劃項目等省部級科技項目20項。在科研成果方面,已鑒定成果11項,獲廳局級以上科技成果獎7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被SCI、EI、ISTP收錄6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19部。

辦學思路與目標


(一)學院發展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著力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和學科建設水平,堅持“三個面向”,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二)學院發展目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特色鮮明,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在資源和環境領域的應用研究,力爭在農林行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建設和諧、高效的創新型學院。”
(三)學院定位
1、辦學層次定位:穩步發展本科教育,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
2、人才培養目標與服務面向定位:培養基礎紮實、能力強、素質高,面向中小企業,面向農林行業信息化建設,具有創新精神的信息技術應用型人才。
3、學科定位:以計算機學科為基礎,積極發展信息類相關學科,形成合理的學科群。
4、辦學特色定位:依託我校資源和環境大背景,培養面向中小企業、在農林行業信息技術應用上有顯著優勢的應用型人才。

辦學舉措


堅持一個中心:本科教學工作為中心
實施兩個全程:全程教書育人,全程教學監控管理
做好三個重點:“三能力”培養、主幹課程建設、知識融合
1、堅持本科教學為中心。1)學院教學工作研討會;2)主幹課程組長負責制;3)年度先進集體、個人評比一票否決制;4)教學質量考核降級制;5)教學改革立項制
2、實施全程教書育人、全程教學監控管理。全程教書育人表現在:學院領導第1課制;全員導師制;黨員教師學生寢室聯繫制;創新團隊制;英才榜評定製;學風建設警示機制等。全程教學監控管理以制訂各項教學管理制度為保證,以督促檢查為措施,開展學生評教、督導請教、領導評教和同行評教,開設領導信箱和學生工作領導接待日。
3、做強學生“三能力”,建設好專業主幹課,實現多知識融合。
“三能力”是指: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第一課堂的實驗、實習和課程設計;第二課堂的創新團隊、競賽訓練、課外開放項目;第三課堂的暑期社會實踐。表達能力主要通過一些課程設立口試環節、學生學習交流會座談會、創新團隊階段進展彙報會等加以培養;自學能力培養主要通過開設自學討論課、大作業、自學為主的競賽輔導。
專業主幹課建設主要通過成立10個課程小組,抓好每個專業若干主幹課程的教材、課件、網路課堂、教學改革等建設,實行學期考核制,推行集體備課制、統一試卷、統一閱卷制等措施加以落實。
多知識融合表現在加強學生本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有意識地開設和引導選修若干門資源環境類課程以及人文類課程。如以科研創新團隊的成果編寫而成的《森林資源信息管理學》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主幹課程。

辦學成果


1、認證考試情況:近三年通過中級學生人數有200餘人,其中翁富國同學在校期間一人獲軟體設計師、資料庫系統工程師、網路工程師軟體評測師四項中級證,其中軟體評測師成績為全省第一、全國第三。(中級是指:軟體設計師、資料庫工程師、網路工程師、信息系統管理工程師、信息系統監理師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省重點建設專業,學院現有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3門
3、較為明顯的教學成果有:
1)學生“三創”培養;2)多元化創新組織與創新團隊建設;3)課程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