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十邑
福州十邑
福州(福州府)是福建省省會,江南名城,其周圍十邑:閩侯、長樂、福清、連江、羅源、永泰、閩清、古田、屏南、平潭,是鄉音相連、風俗相通、利害相關的地區。福州十邑在過去是指舊制福州府所轄十個縣,即:閩縣、侯官(閩縣、侯官縣都是一部分成為今福州市區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成為今閩侯縣的一部分)、連江、長樂、福清、永泰、閩清、羅源、古田、屏南。今平潭曾長期屬福清縣,直到嘉慶時設置平潭廳才直屬福州府。
徠福州十邑通行閩東語福州話,同屬於福州文化圈,具有共同的文化認同感,認為自己是福州人。這種認同感在海外十邑籍的華僑華人中尤為顯著,他們胼頭胝足,艱苦創業,人才輩出,成就輝煌。即使在福州市轄境變遷以後(現古田縣和屏南縣划寧德市管轄),但古田籍和屏南籍的閩人仍認同自己為福州十邑人。因此“福州十邑”在世界範圍遠未過時。
福州十邑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物產豐富。人文薈萃,商賈輻輳。經濟發達,在歷史上素負盛名,如今更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
福州的鄉親在香港和海外,胼手胝足,艱苦創業,人才輩出,成就輝煌。許多同鄉崛起而為工商、金融、科技、文化等的翹楚,蜚聲海內外,為國爭光。尤其難得的是,廣大同鄉熱愛桑梓,關心鄉事,出錢出力,為家鄉的繁榮進步作出有益的貢獻。因香港居於優良的地理位置,鄉會在接待海外、台灣以及故鄉的鄉親,作為溝通海內外的橋樑,克盡綿力。
福州十邑
福州十邑旅港同鄉會是福建社團聯會創會會員,也是閩籍數大社團之一,福州十邑旅港鄉親有數十萬,不少人居住在西環和荃灣。福州十邑旅港同鄉會將在聯絡鄉親、建設家鄉等方面,繼續努力,向前發展。
福州市位於中國的東南沿海,是福建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及交通樞紐,現轄5區2市6縣,全市土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181平方公里,至2007年底建成區範圍面積182.36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年全市常住總人口約683萬人,其中市區常住總人口290萬人。全市戶籍總人口約635.95萬人,其中市區戶籍總人口約186.68萬人。全市設34個街道辦事處、105個鎮,48個鄉(含2個民族鄉和馬祖鄉),2795個村(居)委會、社區居委會。
福州市自建冶迄今有二千二百多年歷史,歷代均為福建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貿易、交通的中心。地處閩江下游.西北負山,東南濱海。在地球上的經緯度位置,是北緯二十六度,東經一百一十九度。與台灣相隔一水,海路通航.非常接近,風帆往來星夜可達。公元一八四0年鴉片戰爭之後,被闢為中國對外通商的五個口岸之一。歷來人文薈萃,商業繁盛,是中國歷史上在沿海的一座古城。唐朝開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 ,改閩州都督府為福州都督府,這是最早出現福州的名稱。宋朝治平中(一0六四一一0六七),張伯玉任福州郡守,見夏季炎熱,布告編戶培值榕樹,限令普遍栽培,取蔭避暑,自一0六九至一0七七年.不及八年時間,榕樹繁殖滿城,既避暑氣,又利水源,對百姓公益不少,所以簡稱榕城。福州別稱三山的由來,因城中有三座大山:西面有閩山,稱為烏石山;東面有九仙山,又稱于山;北有越王山,又稱屏山。福建歷史上的七閩、八閩、九閩、十閩等,都是以福州為首府。福建自元代分為福州、建寧、泉州、延平、漳州、汀州、邵武、興化八路。明代改稱為府,建、延、邵、汀,為上四府,福、興、漳、泉,為下四府,共八府,號曰“八閩”。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四年)台灣列入版圖后之翌年,改設台灣府,隸屬福建布政使司,遂稱“九閩”。后升福寧州為福寧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稱“十閩”,福州為省會所在地,乃有“十閩首郡”之稱。辛亥革命第二年(公元一九一二年),撤銷府治,並閩縣、侯官二縣為閩侯縣,但民間相稱,仍然稱福州。
福州有少數民族畲、滿、回、苗、高山、蒙古、壯等,有6萬餘人。福州也是全國著名僑鄉,有旅外鄉親300萬人,歸僑和僑眷約八十萬餘人。福州市受省府委託領導閩侯、閩清、永泰、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等八個縣。福州市地勢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整個盆地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30公里,由平原、丘陵和山地所組成。內部為沖積---海積平原,平坦開闊,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北部為中低山山地,從西向東傾斜。山嶺和行地多呈東西走向。市區有得天獨厚的溫泉,可供沐浴、科研和工農業生產用。由於地處南亞熱帶,冬季短暫,暖熱濕潤,年平均氣溫19.6℃。閩江是福建省最長的河流,流經福州市在淮安附近分為北港(稱為台江)和南港(稱為烏龍江),從西北流貫福州市南部,於馬尾匯流。歷史上福州以閩江流域為腹地,在經營茶葉、木材、土紙、筍乾、香菇、糖六大土特產的基礎上逐漸興起,成為全省第一大城市。現已開闢了東、西、南、北四個工業區,建立了冶金、機械、電子、化工、醫藥、輕工等一千多家工廠企業。此外,名牌的傳統手工業品有脫胎漆器、紙傘、角梳;它們和精美的壽山石雕、軟木畫、龍眼木雕等工藝美術品,皆久負盛名,馳譽中外。郊區產的茉莉花、橄欖、福桔、雪柑等,也名揚遐邇。福州是中原移民與古越族居民融合的古城,文化積澱深厚,構築了獨具特色的人文旅遊資源。歷史上福州文人薈萃,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名人輩出,海內外名人游跡眾多。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福州造就了數以千計的名流英傑,如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文壇祖母”冰心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就達三千餘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福州人先後囊括有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
福州許多文物名勝古迹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四千餘處。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兩千餘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45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如中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山摩崖題刻“般若台銘”,閩侯曇石山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文物不勝枚舉。福州還較完整地保存一片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坊七巷”,佔地600多畝。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布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中國最大的清代古民居--閩清宏琳厝,是清代典型的江南富庶之家的大宅院。宏琳厝佔地萬餘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建築風格獨特,整座房屋坐北朝南,土木結構,不但通風采光好,且呈冬暖夏涼之態;房屋講究對稱,工藝精湛,厝內峰迴路轉,縱橫有序,僅住房就有666間。厝內居民依然沿襲歷代流傳下來的民俗風情,如狀元籌、宏琳古宴等。內有小型民俗博物館,展出各類體現當地民俗的物品200餘件。
福州是著名的商貿港口城市,早在公元一世紀就與東南亞國家有商貿往來,19世紀中期以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大宗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福州也是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被國家批准為第一批實行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此後又陸續被賦予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台商投資區、高新科技園區、沿海經濟開發區等優惠政策,享受國家賦予的綜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和資本結構優化試點城市等特殊政策,成為中國開放層次最多、功能最齊全、優惠政策覆蓋最廣的地區之一。福州是中國著名僑鄉城市,在海外的福州籍僑胞和華人達250萬人,分佈在東南亞、歐美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福州與台灣島一衣帶水,是中國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省會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福州市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福州是福建省交通的中心。來福鐵路連接鷹廈鐵路,可與全國鐵路網相銜接 ;公路客班車直達四十多個縣市 ;海運和閩江水運發達 ;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可達650萬人次,福州港進入全國10大集裝箱港行列,福州至廈門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外洋至福州鐵路電氣化工程正在實施,基本形成了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相接、省內外相連、四通八達的綜合性立體交通網路。新建、擴建市區30多條主幹道和上百條次幹道,城區道路總長達884公里。在穿城而過的閩江幹流上已建成、在建大橋10座,城市環型放射性路網結構已基本形成。著名的名勝古迹有鼓山、羅星塔、西湖、于山、烏山、閩王祠、西禪寺、金山寺等幾十處。福州蘊含著相當豐富的旅遊資源,人文景觀很有特色,其中不乏中國第一、世界第一,像林則徐、嚴復、林紓、謝冰心等,馬江海戰與馬尾船政文化旅遊圈,林則徐文化旅遊圈,三坊七巷古建築群落旅遊圈,江濱大道閩江兩岸旅遊圈,將六區七縣的特色旅遊景點連接起來,形成福州旅遊網路。遊客們沿江濱大道追尋名人的足跡,可以觀看閩江兩岸新崛起的人文景觀,進而可以更加了解美麗的福州古城。
福建中部沿海一明珠,名取自「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來會於治所」一語中的 「永福」、「清源」二詞。福清別稱 「玉融」,簡稱「融」。面積三千四百平方公里,人口一百多萬,漢族外,另有畲、瑤、壯、藏等十四個少數民族。
福清依山傍海,以丘陵為主,域內有九條水系,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地沃物豐。盛產稻麥、蕃薯、花生、甘蔗;水果有龍眼、荔枝、枇杷、水蜜桃等。海灘養殖蟶、蛤、紫荼、對蝦等各種海鮮。特產高山羊、光餅久負盛名。花崗石、高嶺土、葉臘石藏量豐富。電子、製糖、造紙、化肥、食品、原鹽工業及建築業頗具規模。福清地處福建南北水陸交通要道。福廈公路縱貫縣境。福清灣、興化灣內多天然良港、有航道直達馬尾、上海、廈門、香港等地。福清是著名僑鄉,海外華僑和港懊同胞四十多萬,遍布東南亞、日本、美國、西歐等世界各地。福清置縣於唐聖歷二年(699年)。素稱“文獻名邦”,歷代文人秀土、將相公侯迭出;境內文物勝跡、名山古剎列比。黃檗山萬福寺、龍江橋、彌勒岩、瑞雲塔等遐邇聞名。山、林、水、石、洞、寺兼勝的石竹山,是全省八大遊覽區之一,現已修葺一新,開放遊覽。
長樂區,別稱長邑、吳航,古簡稱 「長」、今簡稱「航」。六平山之陽,去郡城百里而遙。隋代境內為閩縣地。唐武德六年(623年),從閩縣析出置新寧縣,縣治在敦素里平川上(今古槐鎮),隸屬於泉州(今福州)。同年,取長安久樂之義,改名長樂縣。上元初,移建今所。曾名新寧、安昌,並反覆改回長樂縣。面積六百五十八平方千米,人口六十八萬。
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出發地,中國著名僑鄉,始於唐末分佈世界各地,海外僑胞分佈加拿大、美國、歐洲、東南亞,也是台胞祖籍地,大多清代以前遷往台灣。2004年長樂公會主席石水妹統計長樂華僑在美已有三十萬,東南亞僅十萬人。古慕長樂者甚多,如宋人林通作《圖經》、明夏允彝《長樂情懷》、弘治點校本,歷代有955名進士、11位狀元、高麗王王宜星、安南國王謝升卿、監國馬鐸、東漢三神醫之一董奉和明代著名商人陳振龍,近代文壇史著名文學家冰心、著名政治家鄭振鐸。民營紡織、鋼鐵集群企業分佈全國各地,長樂商人在外自稱榕商、閩商,《閩商》援引福建長樂市委書記林彬對“長樂商道”的詮釋認為,多角度審視長樂商人,就會發現長樂商人既有北方商人的豪放大氣、不拘小節的氣度,又有南方商人精明幹練、精打細算的本領。概括起來,長樂商人具有贏商、情商、拼商、智商、德商、財商、韌商等七種商業特徵,可以看成是“長樂商道”的雛形。這期《閩商》雜誌還具體指出,贏商表現為長樂商人與生俱有的冒險精神,集膽量、膽識、膽略於一身。拼商表現為拼搏的勇氣和氣魄,韌商表現為窮且彌堅,德商表現為良好的道德品質、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歷史」「文化」「經濟」聚為一身的長樂,古謂「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今有「華僑之鄉」「民營企業雄厚」的稱譽。
閩清縣,又稱“梅城”,位於福建中部,閩江下游。唐以前稱「梅溪坪」,屬侯官縣(今閩侯),唐貞觀元年先後設「梅溪」「結清」縣。五代後梁乾化元年(911年),閩王王審知改為閩清縣。梅溪流經城關匯入閩江,「江水濁而溪水清」,遂得縣名「閩清」。古代梅溪兩岸多梅樹。故又簡稱「梅」。全境面積1466.57平方公里,轄10鎮8鄉285個村(居),總人口30萬人。其中耕地26萬畝,林業用地170.68萬畝,呈“八山一水一分田”布局。旅外華僑數萬人,多分佈於東南亞。境內多山,氣候溫和,雨水充沛。
物產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茶葉、黃麻;水果負有盛名,橄欖、李、雪柑、柚子和無核柿,並稱「五大名果」,馳名中外。閩清是全省重點林業縣和中國南方23個落葉果樹基地縣之一。全縣森林覆蓋率68.6%,美菰林區為全省重點林區之一,被譽為「綠色金庫」。茶果面積13萬畝,松脂、銀耳、油茶籽、筍乾等林副產品尤佳。陶瓷業是閩清縣最具特色的支柱產業。閩清礦產以瓷土蘊藏量最多,陶瓷工業有近千午歷史,是福建陶瓷的重點產區,更成功開發稀土玻化磚、水晶地板磚、高級釉料等新產品,電瓷、建築瓷、藝術瓷,尤其日用細瓷遠銷歐美、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雨傘是馳名中外的特產。閩清水力資源豐富,被列為全國首批一百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境內的水口水電站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裝機容量水電站,擁有庫區水域面積13平方公里,庫區建有全市最大的淡水網箱養殖基地,電站庫區的人工湖泊,青山環抱,綠水相鄰,成為旅遊勝地。全縣五大公路幹線穿越境內,南福鐵路與斜貫境內的閩江平行,水陸兼程,十分方便。閩清風景優美,古迹甚多。白雲山石碑系南宋趙構御書題刻,白岩景色壯麗,摩崖有朱熹的“八閩岳祖”題刻,素有「閩山第一」之美稱。六都建有閩清僑領、沙撈越詩巫開拓者黃乃裳的紀念館。
地處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口北岸,與台灣島一衣帶水,西傍福建省會福州,南隔閩江與琅岐島相望;北與羅源縣毗連,依山臨海,為福州門戶。連江縣始建於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因縣治環江,境內大小河浦相連。故稱「連江」,城域形似展翅南飛的鳳凰,則名『鳳城』。
縣域縱橫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人口六十二萬,其中畲族一萬多人。綿長的海岸線,眾多的港灣,廣闊的灘塗,使連江的海洋捕撈和養殖業得天獨厚,產量居全省第一。海鮮種類繁多,主要有大黃魚、河鰻、對蝦、石斑、蟶、文蛤和紫菜等,花蛤更是每年夏季福州市家家戶戶所喜愛食品。連江亦以「魚米之鄉」稱著。鰲江兩岸盛產水稻、甘蔗、茶葉、黃麻、枇杷、毛竹和各種林木,馬鼻蜜桃馳名中外。傳統釀酒業與工藝品名聞遐邇,機械、儀錶、化肥、造船和輕工等工業亦頗發達。連江盛產杉、松、竹,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七十。山川秀麗,勝跡薈萃。青芝百洞山岩秀洞奇,純出天工;雲居古剎海潮湧寶塔,日出顯奇觀;長門炮台威鎮海口,閩江之「五虎守門」、「雙龜鎖口」,實為天然屏障;還有覆釜寺、寶林寺、含光塔等名勝;黃歧半島礁嶼棋布,海堤蜿蜒,白浪千迭,滿目神韻情趣,令人流連忘返。連江自建縣一千七百多年來,幾經滄桑,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文人志士輩出。在七十二烈士中,閩籍19人(連江佔9人),故當年光榮犧牲最多者當推“粵之花縣”,“閩之連江”。
連江,福建第一水產大縣,全國第二水產大縣。
連江黃岐港,自古以來就是南北著名的商埠,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遺留下眾多極具考古價值的人文景觀,現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元代古城堡、烽火台,明代觀音閣、尚書府、清代媽祖宮等。
現今是福州唯一的國家一級漁港,同時也是大陸重要的對台貿易港口之一。
2006年的CCTV “中國十大魅力鄉村”之連江官塢村,是福建省唯一入選中國十大魅力的鄉村,以盛產海帶聞名,素有“海帶之鄉”美譽。
2010年5月,經專家組現場考察和評審后,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授予連江“中國鮑魚之鄉”稱號。
據介紹,2010年,連江縣的鮑魚養殖面積達到1.5萬畝,在養鮑魚總量為12億粒,預計年產值近20億元。該縣鮑魚產量約佔福州市的41%,佔全省的28%,已成為中國鮑魚養殖的第一大縣。
連江海產六寶分為“速凍六寶”和“乾貨六寶”。速凍六寶包括魚丸、鮑魚、丁香魚、魚餃、黃瓜魚和海鮮佛跳牆;乾貨六寶分別是魚面、海帶、蝦皮、紫菜、蟶乾和海蠣干。
連江貴安溫泉 ;福州作為國內少有的溫泉城市之一,市區及周邊郊縣溫泉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福州北大門”之稱的連江縣潘渡鄉貴安村就是全國為數不多地熱集中區之一。
連江有三個各具特色的旅遊線路:一、以省級風景名勝區青芝山為主軸的閩江口旅遊線路,展示沿江、山川風貌;二、以黃岐半島為依託的濱海旅遊線,體現海濱風光、海鮮風味和台馬特色;三、以貴安溫泉高爾夫球場和山仔庫區為重點的西部旅遊線,突出溫泉療養、體育旅遊和畲族風情。
連江興建大型遊樂園——貴安歡樂世界。
為八閩首邑,夏以前屬揚州.周屬七閩地,春秋屬越國,戰國屬楚,秦屬閩中郡。明清兩代屬福州府,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合併閩縣、侯官為閩侯縣。1944年為紀念已故國民政府主席,曾改名林森縣。閩侯位於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兩岸,總面積三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福州市西南側,閩江下游兩岸,呈月牙形拱衛省城。東鄰福州市區、長樂區、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連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全縣轄有9鎮7鄉,323個村(居)委會,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總人口近60萬。人口以漢族為主,有畲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
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多,熱量豐,日照足,夏長冬短。新縣城設在甘蔗街道。閩侯人才輩出,自唐至清,進士兩千三百零五人;狀元有沈崧、許將、陳誠之、鄭性之、鄭肖老、陳按、龔用腳、陳謹、翁正春、林鴻年、王仁堪、宋鴻圖等十二人,榜眼六人,探花三人。還有民族英雄林則徐、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全國工人領袖林祥謙、黃花崗起義林覺民等九烈士,科技人才有天文學家張鈺哲、數學家陳景潤,化學家侯德榜等,他們為國為民都作出傑出的貢獻。閩侯教育尤其發達,早在宋代,就有鰲峰、鳳池、正誼、致用四大書院。清時設有高等學堂、師範學堂、官立法政學堂、馬尾海軍船政學堂,清末光緒年間太子太傅陳寶琛倡建並題寫的陶南書院(今閩侯二中)。民國時期,縣裡有著名的英華、格致等中學。該縣的正式中學就有二十九所,另有四所職業中學,小學已經普及,是全省普及六年制小學義務教育的先進縣。農業以水稻為主,輔以水果、花茶,柑桔、荔枝、龍眼、橄欖為閩侯「四大名果」,福桔殷紅奪目,取意「吉祥」;檀香橄欖也暢銷國內外。工業生產發展迅速,現擁有機械、輕工、化工、建材、紡織、電子、水電等門類齊全的企業數十家。產品有節能高效風機、起重機、化肥、硫酸、三角帶、電線、針織品、閩江老酒、合成內展革、硫化皮鞋、噴膠綿、有光紙、釉面磚、水泥及獼猴桃酒等三十多種。南福鐵路、向莆鐵路橫貫境內,烏龍江大橋、淮安大橋飛架南北,福州三環和繞城高速為閩侯的迅猛發展插上翅膀,水陸交通方便。重要古迹有雪峰寺、枯木庵、李綱墓等。
舊屬古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縣治於屏山之南、雙溪之匯,是為「屏南」。它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地處鷲峰山脈中段,霍童溪和富洋溪上游。全縣總面積為一千四百多平力公里,百分之八十為山地,森林覆蓋率高,木材蓄積甚豐,縣內層巒疊蟑,群峰聳立。岩石多屬花崗岩和中生代火山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有著名的鴛鴦、獼猴自然保護區,有四季杜鵑、水松、竹林,山清水秀,處處奇花異卉,是難得的旅遊避暑勝地。
全徠縣二十萬多人口,百分之六十務農,以農林業為主,經濟作物有綠毛茶、香菇及暢銷海內外久負盛名的紅柚。屏南礦產有鉛、鋅、銅、石英石、高嶺土、稀土等。水力發電資源豐富,有七條山溪流貫境內,其特點:河面窄、落差大、投賀省、效益高。不但風景秀麗,而且有利發展小水電,它是全國一百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現有電木粉、鋼礦、農械、茶葉加工、鐵合金等輕工業。屏南在國外華僑和華人大約有三萬多人,該縣農民黃新冬、黃新忠、黃聯科、黃聯球曾響應港主黃乃裳招募,是開墾詩巫“新福州”的先馳者。僑胞多居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印尼、汶萊、美國和澳大利亞。詩巫附近的羅馬安,又叫「屏南島」,是屏南籍華人的聚居地。
地處閩東,閩江口金三角北翼,與台灣隔海相望,背山面海,縣境中部橫貫一溪,古稱羅江,溪分三支,同出一源,故謂「羅源」,別號羅川。唐大中元年(847年)首置羅源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始設縣,宋乾興元年(1022年)定名羅源。羅源縣面積一千零二十七平力公與,人口二十一萬,其中有百分之七為畲族人。是福建省畲族聚居縣之一。
羅源縣夏長冬短,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常青。經濟以農業為主,有香菇、木耳、席草、烤胭等經濟作物。水陸交通力便,福汾公路橫貫境內。羅源灣口小腹大,為天然深水良港,其內灘塗寬廣,盛長毛對蝦、石斑魚、牡蠣、紫菜等百餘種魚、蝦、貝、藻類,實為得天獨厚的水產養殖基地。山巒起伏,草場廣闊;林木爭榮,毛竹競秀;「七境茶」飲譽京津,歷史上有「貢茶」之稱,明代曾有「羅源茶茶品第一」的石刻記載。下廩羊馳名閩都。葉臘石、高嶺土、泥炭土、「丹陽岩體」的花崗石量多質優,工藝、建材、化纖、機械、造紙、捲煙等廠家紛紛崛起,草席、竹編、石雕、造船、鞋類、茶葉、海帶、紫菜均已暢銷國內外。對外經貿圍繞外向拉動目標,拓展對外經貿交流合作。組團赴國內外推介羅源灣,加大羅源灣宣傳力度,吸引國外財團和美國、日本、荷蘭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等地的企業家來羅考察洽談。成功舉辦'99福州國際招商月羅源項目招商會暨羅源灣土地綜合開發整理示範區說明會;精心組織參加"九·八"廈門洽談會、泉州第三屆世界福建同鄉墾親會。更有文物勝跡,足供觀瞻。陳太尉宮被譽為「江南之寶」,棲雲洞十八羅漢造像名冠遐邇;尚有宋纂群,飛仙岩、碧岩寺、聖水寺、匹岩寺,諸多神秀,引人入勝。
古稱 「海壇」,俗稱「海山』,簡稱「嵐」。「唐為牧馬地」。民國元年(1912年)設平潭縣。平潭在福建省東南海中,是全國第五大島,是福建第一大島,東瀕台灣海峽,西臨海壇海峽,陸地面積三百七十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64平方公里,周圍灘塗四十四平方公里,大小島礁近一千個,海岸線總長三百多公里,最大的是海壇島。平潭夏長冬短,溫熱濕潤,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處強風匝。全縣人口三十九萬,歷來以漁為主,東部牛山漁場是全國八大漁場之一。
水產資源豐富,盛產大黃魚、帶魚、鰻魚、鯊魚、馬鮫魚、鯧魚、石斑、毛蝦、梭子蟹、鱟等;沿海灘塗、港灣發展水產養殖業,有磹紫菜、厚貽貝、金蟳、鮑魚等珍貴海味,暢銷港澳,享譽海外。農業適宜種植糧食,以甘薯、小麥為主,經濟物產花生最多,另有蘆筍、西瓜等。縣中發展貝雕、標準砂、鹽場等。平潭的水路運輸四通八達,陸上各種車輛經娘宮碼頭輪渡進出海島,與全省公路網連成一片,並設海底通訊電纜與海外聯絡方便。平潭素有“千礁百嶼”之稱,四面環海,區位、港口優勢突出,旅遊、海洋、建材、新能源等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平潭縣有三處具考古價值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琉球國駙馬墓等古迹,有奇峰異石、風景宜人的三十六腳湖,君山、仙人井、石牌洋、一片瓦等遊覽勝地。新開發的龍王頭海濱度假村,海島景色,幽靜清爽,是酷暑沐浴度假的好去處,吸引了不少國內外遊客。平潭現已步入沿海經濟開放縣,福建省對外開放綜合改革試驗區,福建省旅遊經濟開發區和全國海島綜合開發試點縣行列。自然景觀海壇島於1993年被國務院評定為第三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現正在申報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永泰,歷史上稱「永陽」,唐永泰二年766年,置縣,即以 「永泰」年號為名。樟溪橫貫縣境,故自民國開始簡稱 「樟」。永泰位於福州西南面,烏龍江上游。面積二十四百多平方公里,距福州62公里,人口約二十九萬。境內丘陵平原交錯,氣候溫和,物產富饒。四季如春,林木蔥鬱,繁花似錦,瓜果飄香,在閩中林區享有「李果之鄉」的盛譽。
盛產各類蜜餞,佳釀美酒,其中黃梅、柿 、李蜜餞及醉仙酒皆享盛名。全縣公路網密集,內河航線有八十五公里,塘前有一個四百噸級駁船停靠碼頭。大樟溪水電賀源豐富。地熱利用是永泰的一大特色,居民利用地熱大辦溫泉養鰻場,礦泉水也是用之不竭的好資源。永泰歷代名勝古迹繁多,有方廣岩、姬岩、闇亭寺、名山室等四大風景區,新建的城關塔山公園將原有的聯奎塔與三元祠聯成一片,加上新的建築,令山城添色不少。1998年,青雲山風景區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風景名勝區,全縣旅遊開發開始向規模化、高品位推進,初步形成了具有遊覽探險、農業觀光、避暑、休閑多元化的遊覽基地。
自東漢設置縣治,因古時田畝開墾而居,故名 「古田」,傳古邑曾產有青玉,因而別名「青田」、「玉田」。一九五八年,因建古田溪水電廠,舊縣城淹沒為水庫,遷縣治於羅華村東另建新城。全縣僑胞有十三萬人,足跡遍及全球。古田總面積三千三百平方公里,人口約三十六萬。
位於福建中北部,扼閩江之中游。據福廈鐵路要站,上接京滬杭外省之要道,下達省城、馬港與海外航線相通,水陸交通發達,是省會的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固處驚峰山脈南段,以中、低山地貌為主,境內峰嶺聳立,溪谷蜿蜒,形成山嶺與谷地相間的地表形態,屬中亞熱帶氣候,雨量充足。農業經濟,主產稻穀、黃豆、花生、油菜和小麥。山地多,水域大,林產、水能資源豐富,著名特產尤多,有馳名全國的銀耳、紅曲、茶葉、香菇、淡水鰻魚、毛蟹、竹編工藝品,以及柿丸、蜜桃、松香等,還有油柰、棘胸蛙等特產。古田縣名勝古迹寺院特多,有吉祥塔、極樂寺、臨水宮、天皇寺、龍井記石刻、幽岩寺、藍田書院、秀峰寺、保福寺、報慈寺、資福寺、彌勒寺、齊雲寺、善慶寺、棲真道院、沉字橋、鳳林寺遺址、西山書院等,五十年代建成的古田水庫--- 人工湖,亦成為風景秀麗的旅遊點。
福州十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