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病理

皮膚病病理

皮膚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病理變化除了與皮膚自身的組織結構有關係以外,還具有某些特殊的組織變化,可反映皮膚乃至其他器官的活動情況,為診療皮膚病提供了依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疾病預后。

病理變化


● 1.表皮病變
● (1)角化過度:是角質層異常增厚。
● (2)角化不全:是角質層中有殘留細胞核,且伴有顆粒層發育不全或消失,顆粒層細胞未經過透明角化階段即轉變為角質層,常見於銀屑病。
● (3)角化不良:表皮或者附屬器個別角質形成細胞出現的過早和異常角化。可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型。良性型在表皮內有圓體、穀粒和裂隙形成,見於某些棘層松解病。惡性型者表現為均質的嗜酸性小體,偶可有殘留的細胞核,見於日光性角化、表皮原位癌和鱗狀細胞癌。
● (4)顆粒層增厚:顆粒層正常為1~3排,超過正常值則為肥厚。常見於角化過度的疾病,如扁平苔蘚。
● (5)棘層松解:是指表皮或上皮細胞間黏合物質或橋粒變性,棘細胞間失去連接而松解,形成表皮內裂隙或水皰,常見於天皰瘡等。
● (6)棘層肥厚:系棘細胞層增厚,多伴有表皮突伸長或增寬。多見於疣狀痣、尋常疣等。
● (7)海綿形成:是表皮棘細胞間水腫,導致細胞間隙增寬,狀似海綿,常見於皮炎、濕疹。
● (8)網狀變性:棘細胞內嚴重水腫使細胞破裂,殘存的細胞壁互相連接而成網狀,產生多房性大皰,多見於急性皮炎的大皰處。
● (9)水皰及大皰:水皰是一種表皮內或表皮下空隙,充滿組織液、血漿,常有炎性細胞。
● 直徑大於1厘米的稱大皰。小的表皮內裂隙狀空腔稱為腔隙,如毛囊角化病和日光角化病。
● (10)膿皰:為含有破壞的膿細胞和組織殘骸的水皰。
● (11)氣球樣變性:指表皮或附屬器角質形成細胞的一種變性。變性細胞因細胞內顯著水腫增大如氣球狀,失去細胞間橋,引起棘層松解,形成大皰,多見於病毒性皰疹性皮膚病。
● (12)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基底層細胞空泡形成和分解,致細胞輪廓不清,見於紅斑性狼瘡、皮肌炎、扁平苔蘚等。
● (13)表皮萎縮:指表皮變薄,表皮縮小或消失,見於麻風、萎縮性扁平苔蘚等。
● (14)表皮細胞壞死:其特點為細胞核皺縮和扭曲,胞漿變空,進而核碎裂,即細胞核破碎成碎屑,最後核溶解,可見於灼傷、壞死性血管炎等。
● (15)間變或退行性變:是指皮膚惡病變前或者惡性腫瘤中,細胞不正常成熟或返回到未分化狀態,間變的細胞核大而不規則,染色深,並且可有不典型的核分裂。
● (16)色素失禁:基底層細胞和黑色素細胞損傷后,導致黑色素脫落到真皮上部,並被巨噬細胞所吞食,常見於色素失禁症、紅斑狼瘡、扁平苔蘚等。
● 2.真皮病變
● (1)透明變性或玻璃樣變性:是指在組織內出現半透明、嗜伊紅均勻不定型物質,即透明蛋白。
● (2)結締組織纖維蛋白樣變性:纖維蛋白滲入到膠原組織中,使病變部位呈明亮的嗜酸性均質性外觀,並常有變性。另外,在纖維蛋白樣變性處,基質尤其透明質酸常增加,因而對Alcian藍等染色呈陽性反應。
● (3)澱粉樣變性:在組織內出現一種無結構、半透明的物質,稱為澱粉樣蛋白。它是一種糖蛋白,對結晶紫呈異染性,可染成紫紅色,見於皮膚澱粉樣變性。
● (4)黏液變性:在結締組織間出現不正常的黏蛋白,在黏蛋白沉積處,膠原束和個別纖維腫脹、分離和溶解,呈嗜鹼性,成維纖細胞呈星狀、三角形或菱形。HE染色呈淺藍色,用硫繭染色可染成紫紅色。可見於黏液性水腫、纖維瘤等。
● (5)嗜鹼性變性:真皮淺層膠原纖維呈不規則排列、捲曲的嗜鹼性細纖維,病變與表皮間有狹窄的染色正常的境界帶。
● (6)肉芽腫:是慢性增生性損害。除含有單核細胞外,還有上皮樣細胞或多核巨細胞或兩者均有。另外,還有毛細血管及結締組織增生,並伴有變性和壞死。
● (7)壞死:指局部組織的死亡,可分為乾酪樣壞死和漸進性壞死。乾酪樣壞死的組織失去結構外形,呈淡嗜酸性、無定形的細微顆粒物質,可有少數固縮的細胞核或核碎片。漸進性壞死表現為膠原纖維排列紊亂,有腫脹、均質化至碎裂等不同階段的變性。染色淡紅或部分呈嗜鹼性,胞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