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證

喘證

喘證,中醫證名。古稱上氣、喘息。一般通稱氣喘。指以呼吸困難、急促,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卧為臨床特徵的一種病症。簡稱喘,亦稱“喘逆”、“喘促”。發作時呼吸急促,甚至張口聳肩,鼻翼煽動。喘證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是一個癥狀,可見於多種疾病之中。通常併發於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喘成為這些疾病某一階段的主證時,則稱之為喘證。現代醫學的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心病等,可參考參照本辨證進行治療。

病因病機


● 其發病與肺、腎關係密切,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類證治裁·喘證論治》)喘證頗多危急病情,大致分為實喘與虛喘兩大類。實喘的基本病理屬於“清濁相干,氣亂於肺”(見《靈樞·五亂》)。如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於肺,使肺氣失於宣降,此為實喘。稟賦虛弱或元氣虧損,使“肺主氣”的功能明顯削弱,以致腎不納氣,則為虛喘。
● 1.外邪侵襲
● 風熱或者風寒侵襲於肺,肺氣壅實不利而發喘。
● 2.痰濁壅肺
● 過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傷中,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聚濕生痰,上壅於肺,而發生喘促。
● 3.情志所傷
● 情志不遂,惱怒傷肝,氣機不利,上逆犯肺而形成本證。
● 4.肺腎虛弱
● 肺虛氣失所主,腎虛氣失攝納,均可能導致本證。

臨床表現


● 以呼吸困難、喘息氣促,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卧為主要臨床表現。

檢查


● 1.望診:包括患者神、色、形、態的全身望診,胸部、腹部、頭面部、皮膚等局部望診,舌質與舌苔變化的望舌,必要時進行排出物和小兒指紋的望診。
● 2.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
● 3.問診:包括問寒熱、問汗、問疼痛、問飲食口味、問睡眠、問二便等,必要時進行小兒和婦女的問診。
● 4.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病人體表某些部位進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病情的診察方法。

辨證施治


● 1.實喘風寒襲肺型
● 證候:喘促胸悶,咳痰稀白,常兼有風寒表證。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 治則:宣肺散寒。 
● (1)主方 麻黃湯(《傷寒論》)加減。
● (2)中成藥 通宣理肺丸,每日2次。杏蘇止咳糖漿,每日3次。
● (3)單方驗方 風寒喘咳方(《百病良方》)。
● 2.實喘痰熱郁肺型
● 證候:喘促鼻煽,咳痰黃稠難出,身熱,喜冷飲,尿赤,大便乾結。舌苔黃膩,脈滑數。
● 治則:清泄痰熱。
● (1)主方 桑白皮湯(《景岳全書》)加減。
● (2)中成藥 復方蛇膽川貝末,每日3次。
● (3)單方驗方 虎腥銀蔞湯(劉國普驗方)。 
● 3.實喘痰濁阻肺型
● 證候: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悶,噁心,納呆。舌苔白厚膩,脈滑。
● 治則:化痰降氣。
● (1)主方 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加味。
● (2)單方驗方 半夏止咳湯(《臨床奇效新方》)。
● 4.實喘表寒里熱型
● 證候:咳逆上氣,咳而不爽,痰吐稠黏,伴有形寒、身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黃,脈浮滑。
● 治則:宣肺泄熱。
● (1)主方 麻杏石甘湯(《傷寒論》)加味。
● (2)中成藥 止咳定喘丸。
● (3)單方驗方 參照痰熱郁肺型“虎腥銀蔞湯”。
● 5.虛喘肺虛型
● 證候:喘促少氣,咳聲低弱,自汗畏風,舌質淡,脈軟弱。
● 治則:補肺益氣養陰。
● (1)主方 生脈散(《備急千金要方》)加味。
● (2)中成藥 息喘丸,每日3次。
● (3)單方驗方 蛤蚧丸(《臨床奇效新方》)。
● 6.虛喘腎虛型
● 證候: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動則更甚,舌質淡,脈沉細。
● 治則:補腎納氣。
● (1)主方 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加減。
● (2)中成藥 蛤蚧定喘丸,固腎定喘丸。
● (3)單方驗方 參蛤三七散(《岳美中醫話集》),補腎平喘湯(陳超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