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村落
客家古村落
自秦漢以後,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南遷,跋山涉水,幾經輾轉,定居嶺南。這個民系懂得和平之可貴,懂得安居樂業之可貴,更懂得居住的防禦與舒適。
客家人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憑藉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在嶺南秀美的大地,建造了土樓、圍龍屋、四角樓等眾多著名的古民居建築。
客家地區的古村落承載著客家人久遠的歷史記憶,是客家人千年輾轉遷徙中艱辛而輝煌的創業見證,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客家歷史的重要載體。
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距離梅州市區南部30公里,悠久的文化積澱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及遊客,走進茶山村,山環水繞,綠樹掩映,碧水潺潺。三十餘棟依山而建的樓房始建於明朝中期,多建與清末晚期和民國初期。有著鎖頭式方形圍屋、杠式方形圍屋、殿堂式方形圍屋等典型建築方式。
2010年7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做出將梅州市梅縣區茶山村命名為“中國古村落(客家民居)”的決定。茶山村成為了該類別第一個榮獲此美稱的中國古村落。
有著五百年歷史的紹德堂建於明朝中期,佔地四千九百餘平方米,建築造型源於後山是蝙蝠山,故形似蝙蝠。堂屋、庭院和門樓為蝙蝠身,兩側數米的天街再建橫屋為雙翼,堂屋與橫屋有矮牆相連。樓前有天街和敞廊,左右前方是偌大葫蘆形池塘,正前方為石階、禾坪與小橋,橋旁豎立四根牌坊楣桿石。
茶山村
據了解,廣東省文聯和省民協自2007年便開始啟動“古村落搶救與保護工程”以來。2009年5月,經過專家組的考察論證,茶山村被省文聯、省民協認定為第二批“廣東省古村落”。
今年4月,由中國文聯、中國民協、省民協組成的專家組對茶山村進行了考察研究,專家們認為茶山村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的古村落。並於7月1號做出同意命名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為“中國古村落(客家民居)”的決定。
進入僑鄉村,便可見眾多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客家圍屋,大多依山麓逶迤而建,各自成幢又相互守望。據梅州市梅縣區博物館館長朱迪光介紹,僑鄉村現存較為完整的各式客家傳統民居有108座,既有單層圍龍結構,又有雙層圍龍結構,及中西合璧的十廳九井結構和五杠式等結構。
“僑鄉村的古民居建築總佔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萬多平方米,是中國客家地區現存圍龍屋數量最多、密度最大、形制最豐富的村落。該村的古民居群被海內外專家稱為世界民居建築奇葩。”朱迪光說。
南口鎮僑鄉村古民居
“根據我們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僑鄉村的古民居建造歷史相對年代明確,時代烙印鮮明,歷史文脈清晰,可謂是梅州市梅縣區‘文化之鄉’、‘華僑之鄉’的歷史縮影。”朱迪光說。
據了解,僑鄉村自上世紀初開始幾乎家家有人出外謀生,現有海外華僑及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正因海外華僑和僑眷眾多而得名“僑鄉村”。
在僑鄉村的客家圍屋建築群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德馨堂”。“德馨堂”是印尼華僑潘立齋於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全屋佔地面積7500平方米,共有66間、8廳。整座圍屋布局嚴謹,造型獨特,房間布局為通廊結構,屋內雕龍畫鳳,裝飾精美。
朱迪光說:“該屋的特點是兩層圍龍,內圍與外圍相通。最令人稱讚的是屋內的‘之’字形下水道設計,管道相互連接將水匯聚在天井,再由天井的排水道排出。”
有100多年歷史的“南華又廬”是僑鄉村另一座比較典型的圍龍屋。它是目前客家地區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早在2002年便被列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華又廬”是印尼華僑潘祥初於1904年所建,因他在本村的祖屋“南華廬”而得名。“南華又廬”佔地一萬多平方米,為“十廳九井”架構;共有118間房,大小廳堂幾十個,處處雕樑畫棟,華麗非凡,當年的氣派猶在眼前。
“‘南華又廬’最讓人稱道的是內部亭台閣樓樣樣俱全,有‘屋中屋’的美名。前後庭引進花牆、敞廊、金魚池、花台、六角亭,顯得情趣盎然而寬敞明亮。”朱迪光說。
至今,“南華又廬”大門匾額上仍留有屋主潘祥初的墨寶。其兒孫後裔計有100多人,遍布海內外各地,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全美華人總會前主席、美國波士頓大學終身教授潘毓剛就是其後人。
如今,每逢重要節日和喜慶大事,從圍龍屋走出的客家族裔都會回來。“僑鄉村的圍龍屋不僅因為它們的雄渾和精美聞名遐邇,同時亦是僑鄉村華僑輝煌創業史的見證。”朱迪光說。
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的僑鄉村,是一個有5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2012年被評為“中國古村落”。僑鄉村現存大量保存完好、風格迥異的客家圍龍屋,被譽為“客家圍屋博物館”。
東龍,坐落於贛南寧都縣東南邊陲的山區,是一個具有千年悠久歷史客家古村落。繼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西歷史文化名村”之後,最近又被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評選為“中國民族優秀建築——歷史文化古村鎮示範項目”。
著名漢學家、法國巴黎高等實驗研究學院教授勞格文在參觀東龍后這樣評價:“東龍,一個有著清新空氣、古隘、宗祠和美麗小山的村莊。”東龍,這朵古村落的奇葩,正綻放著客家早期文化獨有的絢麗色彩。
獨特的祠堂文化
早在唐代,贛縣東龍村便有曾、劉二姓人居住一隅。公元967年(北宋乾德五年),韶州司戶參軍、石城人李翊俊打獵來此,觀其山川秀美,風光綺麗,便舉家遷至於此。
東龍逐漸發展成為李氏家族的天下。至明代後期,東龍已擁有800多戶、5000多人,“田塘綉錯,戶口雲蓮”,“萬瓦參差,如一大都會”。
悠久的歷史,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村落文化。東龍的建築是典型的客家建築,以宗祠和神廟為中心,房祠和住宅連片成群,錯落有致。目前,保存完好的遺存有500多年前的古塔1座、古寨堡4座、祠堂48棟、民宅120餘棟、廟宇3座、書院2處、義倉2座、石亭5座、隘口7處,可謂是一個巨大的客家建築博物館。
在東龍古村落文化中,祠堂文化最為顯眼。整個村落以祠堂為基本建築布局,祠堂分為宗祠和房祠。宗祠是李氏宗族共同祭祀先人的地方,房祠是小房族人的祭祀場所和居住房。鼎盛時期,全村有100多座祠堂,目前遺存74座,保存完好的48座。
祠堂結構均為三進以上,最多的達七進。七進祠堂猶如宮殿一般,空間巨大,可容納千人,辦酒席50桌以上。大凡古村落都建有祠堂,而數量像東龍這麼多、規模如東龍這麼大的極為鮮見。浙江省東方旅遊規劃研究院經過調研,將東龍村定位為中國宗祠文化旅遊第一村。
東龍祠堂建築藝術精湛,別具一格。所有宗祠和眾多房祠,其大門前都雄踞一對巨大的石獅子,襯托著祠堂的威嚴;祠堂大門均以整塊巨大條石構建,氣勢非凡;一部分祠堂前還建有牌坊,牌坊前有大石坪、停馬場、系馬石;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木結構中不用一顆鐵釘,全靠木榫接頭,懸樑斗棚,雕樑畫棟;門、窗、天花板,配有鏤空雕刻,玲瓏精緻。一座座祠堂建築,成為飽含祠堂文化豐富韻味的藝術寶庫,令人賞心悅目。
祠堂往往是族人聚集祭祀之處,而東龍的祠堂與眾不同,除宗祠只做祭祀外,大多房祠融祭祀、居住於一體,是族人的生活場所和心理紐帶,更是團結和力量的象徵。更有佔地4300多平方米的“東里一望”,猶如萬能古堡,它融祠堂、住房、綉樓、學館、倉庫、門樓、圍牆、碉樓、花園等為一體,有房屋100間,人稱“百間大屋”,是客家圍屋的代表之作。
奇特的防禦文化
明末清初,寇賊橫行。東龍客家的興盛,也招引了各路寇賊劫掠。為了抵禦入侵,保障村民安全,東龍人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創造了“犬吠不驚,是謂金城”的堅固防禦體系,留下了奇特的防禦文化。
物質層面有三道防禦。其一,修建古隘口。東龍地處高山之上,村內海拔500餘米,四周的村落遠遠低於它。古代東龍人借用其地理和山勢,在村裡的5個出口,巧妙設計、居險修建了堅固的隘口。隘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其二,將每個祠堂建成單獨的防禦體系。也許因為整個村落設計了多重防禦,因而東龍的祠堂建築不像閩西及贛南其他地方的客家圍屋那樣建成城堡,但同樣具備了防禦功能。
大多祠堂都只有一個大門進出,把大門關好,就能防偷防盜。即便有小門,也建得十分堅固。其三,修建古寨堡(土圍)。為了防止外敵攻破隘口進入村裡傷害村民,古代東龍人又在村四周山頂上修建了4座古寨堡,分別稱為尖峰寨、玉尖寨、龍公寨、鰍簍寨。
古寨圍牆高大堅固,寨中建有房屋,供村民居住。全村族人分為4個片區,一旦敵人進村,族人按照劃分的片區,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能分別進入預定的古寨堡。古寨堡上除有族人吃、住的條件外,還有自製的武器,如鳥槍、大刀、梭標、滾石等,以應對來犯之敵。如今四寨中房屋早已塌廢,而堅固的寨牆依然保存完好。
另外東龍村東、南、西、北四個入口處均建有寺廟,在各個寺廟中,設置眾多“將軍”把關,村民們祈願,有“將軍”把關,任何“妖魔鬼怪”都入不了村。
綜觀全村的防禦布局,從隘口到寺廟,從祠堂到寨堡,可謂層層遞進,各具功用,確保了全村“共相保聚,家室得完”,顯示了古代東龍人的安全意識和守土之計。
豐富的景觀文化
東龍景色迷人,如詩如畫。在筆者孩童年代,整個村落古木參天,池塘遍地;清風徐徐,水光瀲灧;空氣清新,鳥語花香;驕陽艷麗,彩虹常現,真乃人間仙境!
東龍——客家古村落的奇葩
田園風光,更讓人如痴如醉。東龍整個村落四面環山,村內阡陌縱橫,雞犬之聲相聞,小橋流水,古木參天,配之以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古塔、古道、古橋、古樹、古屋,古色古香,其田園風景堪稱中國鄉村之典範。
清康熙十二年,孔子裔孫、翰林院學士孔敏英對東龍的田園景緻做過這樣的描述:“其形勝則四面皆山,高峰頂上中開大段,豁然平曠,良田美池,阡陌交通,步履所至,湛然如大明鏡……兩潔清流,一隘疆分,文峰東秀,御屏西峙,金星尚橋,玉塹天馬。龍峽高聳,翠巍嵯峨,閣建凌霄,橋鞏文昌,屋舍儼然參差者,萬瓦康莊。
衢辟曲徑者,四路貞松挺翠,綿亘數里。桃、梅、梧、柳、綠竹成蔭,如虯如龍,似畫似圖。雞犬桑麻,都非恆境,宏信者屢矣,每當旋歸,流連不忍去之。予聽之,不禁擊節曰:桃源洞歟仁厚里也。”這般描寫,與“桃花源”相比,只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時光荏苒,而東龍遺存下來的千年古村落文化,依然放射著耀眼的光芒。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它仍在引導人們認識、重視、保護和開發東龍古村落。
客家古村落——南園古村牌坊
這裡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築群和獨特的客家風情,構造成了一種頗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南園旅遊區共有古民居建築30多座,多數建於明末清初,建築的選址講究座向和周圍環境,一般選址坐北朝南,所體現的特色是:取材便利,樓體堅固牢靠、規模大、結構封閉一體;同時客家民居還體現了陰陽思想和家族觀念思想。
南園旅遊區建築群中,規模較大保存最好的民居是“大夫第”、“新衙門”、“老衙門”;最難能可貴的是“柳溪書院”,舊時潘氏家族的顯赫歷歷在目。
客家古村落——南園旅遊區
純樸熱情的東源客家人歡迎各位朋友到南園旅遊區來——品味精湛的客家民居文化、體驗古樸的客家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