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文義路

愛文義路

1899年向西延伸至赫德路(今常德路),命名為愛文義路。 1918年,平橋路亦更名為愛文義路。 1922年,繼續向西延伸至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

基本介紹


愛文義路的東端,派克路(黃河路)以東段修築於1887年,名平橋路,為越界築路之一。1899年向西延伸至赫德路(今常德路),命名為愛文義路。赫德路到卡德路段,鋪設了上海最早的電車軌道。1918年,平橋路亦更名為愛文義路。1922年,繼續向西延伸至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
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租界,愛文義路更名為大同路。1945年改名北京西路。
愛文義路西段沿線在20世紀初陸續建造不少花園住宅,如1301號的貝 宅(今中信公司)、1394弄2號花園住宅(上海電氣進出口公司)和1510號 紀宅(今靜安區文化局)。1930年代,由於地價上漲,又興建了一些公寓大樓,如1341-1383號(哈同路口)的 愛文公寓(聯華公寓)。此外,天主教西班牙奧斯定會的賬房(辦事處)望德堂於1931年遷入本路1220弄2號;雷氏德醫學研究院(今上海醫學工業研究院)設在本路1314——13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