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頭柏

柏科側柏屬常綠灌木

千頭柏(學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 Franco cv. 'Sieboldii')是柏科、側柏屬側柏的變種,叢生灌木,無主幹;枝密,上伸;樹冠卵圓形或球形;樹皮薄,淺灰褐色,枝條向上伸展或斜展,生鱗葉的小枝細,向上直展或斜展,扁平,葉片鱗形,長1-3毫米,先端微鈍,小枝中央的葉的露出部分呈倒卵狀菱形或斜方形,葉綠色。雄球花黃色,卵圓形,雌球花近球形,藍綠色,被白粉。球果近卵圓形,成熟前近肉質,藍綠色,被白粉,成熟后木質,開裂,紅褐色;中間兩對種鱗倒卵形或橢圓形,鱗背頂端的下方有一向外彎曲的尖頭,近柱狀,頂端有向上的尖頭,下部1對種鱗極小,稀退化而不顯著;種子卵圓形或近橢圓形,頂端微尖,灰褐色或紫褐色,3-4月開花,10月球果成熟。

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多栽培。千頭柏適應性較強,耐輕度鹽鹼,耐乾旱、瘠薄,怕澇。

千頭柏枝條密集,分枝角度小,不需人工修剪,自然形成卵園或橢園形樹冠,其樹形優美,是優良的城市、庭院綠化觀賞樹種和綠籬。

形態特徵


千頭柏
千頭柏
叢生灌木,無主幹;枝密,上伸;樹冠卵圓形或球形;葉綠色。樹皮薄,淺灰褐色,縱裂成條片;枝條向上伸展或斜展,幼樹樹冠卵狀尖塔形,老樹樹冠則為廣圓形;生鱗葉的小枝細,向上直展或斜展,扁平,排成一平面。葉鱗形,長1-3毫米,先端微鈍,小枝中央的葉的露出部分呈倒卵狀菱形或斜方形,背面中間有條狀腺槽,兩側的葉船形,先端微內曲,背部有鈍脊,尖頭的下方有腺點。
雄球花黃色,卵圓形,長約2毫米;雌球花近球形,徑約2毫米,藍綠色,被白粉。球果近卵圓形,長1.5-2(-2.5)厘米,上部1對種鱗窄長,近柱狀,頂端有向上的尖頭,下部1對種鱗極小,長達13毫米,稀退化而不顯著;種子卵圓形或近橢圓形,頂端微尖,灰褐色或紫褐色,長6-8毫米,稍有棱脊,無翅或有極窄之翅。花期3-4月,球果10月成熟。

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多栽培。千頭柏適應性較強,耐輕度鹽鹼,耐乾旱、瘠薄,怕澇。
千頭柏
千頭柏

繁殖方法


採種藏種

千頭柏一般4-5年開始結實。果實10月成熟,當球果由綠變為褐色,果鱗微裂時應及時採種。如採種過遲,果鱗開裂,種子自行脫落,造成損失。採集成熟早、果大、籽粒飽滿的球果,單獨調製、貯藏,以後根據種子成熟程度分批採集。採集后的球果,要堆放在向陽乾燥外晾曬,待果鱗開裂,種子脫落篩選,在0℃左右的室內干藏。生活力可保存2-3年。

適時播種

千頭柏一般春播,也可秋播。由於千頭柏種子富含香味。秋播溫度高時,種子提前打破休眠,喪失生活力,而且易遭鼠害或鳥蟲為害,翌年春出苗不齊。因此多採用春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以前,將經過摧芽處理的種子,視種子質量開溝條播,行距40-60厘米,溝深2-3厘米,播幅8-10厘米,播種溝底平整-致,每畝播種量10千克左右。種子均勻撒下后覆土,覆土厚度1-1.5厘米,以不露種子為宜。然後輕度鎮壓,加蓋稻草或草簾。播種后視天氣情況,每天適當洒水,保持種子層土壤濕潤,一星期左右即可出苗。待60%以下種殼出土后,揭掉稻草,及時灌水,沖走種殼,防止鳥雀啄食幼芽。

栽培技術


選地施肥:千頭柏同側柏一樣怕澇,在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常遭水淹,根部容易腐爛,稍部受凍變色甚至死亡.因此,千頭柏育菌地的選擇是關健。應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圃地育苗。在播種前一星期左右先澆水,待稍千后每畝用1500千克的有機肥撤旋然後深韶、耙平,細緻整地,打埂做床,一般採用低床育苗。
幼苗管理:一年生苗需要適當遮陰,透光度保持在70%左右。苗木出齊后,適時間苗,株距保持在3-5厘米即可,每畝地保苗1000-1100株。生長期內年澆水12-15次,除草鬆土12次。6月底至7月初,幼苗進入速生階段前,結合灌水進行追肥,每畝以10-15千克的氨磷鉀複合肥和尿素,分兩次溝施。二年生苗木不需遮陰。
千頭柏
千頭柏
移栽育苗:由於一、二年生千頭柏幼苗生長密集,土壤養分供不應求,通風透光不足,苗木生長發育不良,抗性差,造林不易成活,且易遭凍害。因此,當一、二年生苗木高度達25-30厘米時需移栽定植,培育大苗、壯苗。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隨起苗隨栽、隨灌水,起苗時要保持根系完整,栽植時根系要舒展,苗直,復土后踩實,防止澆水后倒伏。定植株行距50厘米×100厘米或100厘米×100厘米均可,移栽后加以正常的水肥管理和中耕除草,4年生苗術高度可達1.4-1.8米,平均地徑2.7-3.7厘米,形成園樹冠,即可出圃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