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導管內原位癌

乳腺導管內原位癌

乳腺導管原位癌是乳腺癌的一種病理類型,惡性程度最輕的一種。乳腺癌是女性癌症的首位,發病率從20歲以後開始逐漸上升,45~50歲達到高值。乳腺導管原位癌無明確病因,考慮與遺傳因素、月經初潮年齡早,絕經年齡晚、應用雌激素藥物等相關。乳腺導管原位癌癥狀早期多不明顯,常以乳房無痛性腫塊,乳頭溢液等癥狀為主。乳腺導管原位癌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術後放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乳腺導管原位癌存在轉移、複發風險。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乳腺外科

病因


● 乳腺癌病因尚不清楚,但有下列因素與乳腺癌有相關性。
● 月經初潮年齡早,絕經年齡晚,不孕及初次生育年齡晚,哺乳時間短,停經後進行雌激素替代療法等均與乳腺癌發病密切相關。
● 乳腺癌與遺傳因素相關。

癥狀


● 發現乳房內無痛性腫塊,位於乳腺外上象限較多,其他象限較少。
● 腫塊質地較硬,邊界不清,腫塊逐漸增大。
● 部分患者可有乳頭溢液。

檢查


● 確診乳腺導管原位癌需要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視診:乳頭內陷,乳房皮膚凹陷、酒窩征。
● ● 觸診:乳房內可觸及腫塊,質地較硬,邊緣不清。
● 輔助檢查
● ● 乳腺X片檢查(鉬靶攝片):可見形態不規則、分葉、毛刺狀陰影。
● ● 乳腺B超檢查:形態不規則、回聲不均勻的腫塊影。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脫落細胞學檢查:有乳頭排液,可做塗片檢查。
● ● 空芯針活組織檢查:腫塊穿刺活檢行病理檢查。

診斷


● 醫生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和病理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發現乳房內無痛性腫塊,腫塊質地較硬,邊界不清,腫塊逐漸增大。
● 部分患者可有乳頭溢液。
● 乳腺鉬靶可見形態不規則、分葉、毛刺狀陰影。乳腺B超發現形態不規則、回聲不均勻的腫塊影。
● 組織病理學為導管內原位癌。

鑒別診斷


● 乳腺導管內原位癌需要與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病、漿細胞性乳腺炎等疾病進行鑒別。
● 上述疾病都會出現乳房內無痛性腫塊,質地較硬,邊界不清,伴乳頭溢液,出現這些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乳腺導管原位癌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后據淋巴結情況及預后指標決定是否需要輔助治療。

危害


● 乳腺導管原位癌可轉移、複發。

預后


● 乳腺導管內原位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后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轉移、複發的風險。

預防


● 健康飲食,限制飲酒,堅持運動。
● 定期進行乳房自我檢查,實時了解乳房動態變化。
● 盡量減少應用雌激素劑量。
● 乳腺癌高危女性,可進行預防性藥物治療。
● 定期乳腺篩查。40歲以上人群,每年1次乳腺X線檢查,推薦與乳腺B超檢查聯合。

參考文獻


● [1] 趙玉沛。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普通外科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
● [2]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上冊。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3] 趙玉沛,陳孝平。外科學:上冊。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4] 劉玉村,朱正綱。外科學:普通外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