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色芽生菌病
著色芽生菌病
著色芽生菌病是皮膚及皮下組織和內髒髮生的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可見於各年齡組的人,以中青年多見,男性多於女性。是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好發於四肢等暴露部位,最常見於小腿、足部和前臂,偶爾也可見於手部、面部、胸部等處。主要皮損特點為丘疹、結節及高出皮膚的斑塊,常有潰瘍並結褐色的痂,皮損表面常有黑點,是真皮中被破壞的結締組織、異物、病原菌通過表皮排除以自愈的現象,即“通過表皮排除現象”。偶爾可伴有輕度瘙癢和疼痛。本病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出現在面部、小腿、手部和前臂的皮損,會影響患者的形象;由於本病的治癒率低,多數患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可能會給心理上和經濟上帶來一定的負擔。著色芽生菌病治癒率低,療程長,複發率高。儘管如此,及時治療仍有助於緩解癥狀。
● 皮膚性病科、感染科
● 本病是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原菌是裴氏著色真菌、疣狀瓶霉、卡氏枝孢霉、緊密著色真菌、嗜脂色霉等,這些致病菌存在於泥土和腐爛的植物上,主要通過皮膚及黏膜的破損處植入而引起感染。
● 著色芽生菌病好發於四肢等暴露部位,最常見於小腿、足部和前臂,偶爾也可見於手部、面部、胸部等處。
● 早期皮膚損害為小丘疹,之後逐漸增大為結節,表面破潰、溢液、溢膿、結痂。
● 損害可逐漸擴展融合,典型特點為疣狀或菜花狀、境界清楚的斑塊或結節,中心消退後形成瘢痕,周圍進展,可形成散在的衛星狀損害。
● 在疣狀增生的表面可以看到黑色的點狀血痂,含有較多經過表皮排出的菌體成分。
● 同一處損害上可見靜止與發展的病變共存。
● 確診著色芽生菌病的檢查主要有體格檢查、直接鏡檢、真菌培養、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 體格檢查
● ● 通過視診、觸診、壓診、刮診等,可以對皮膚病損的特徵進行判斷,有利於初步診斷。
● 直接鏡檢
● ● 取皮損處的膿液或分泌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可以幫助診斷。
● 真菌培養
● ● 取皮損處的膿液或分泌物進行真菌培養,可以判斷皮損處是否存在暗色孢科真菌,有利於診斷。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取病變處的皮損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發生的病理改變,可見真皮中有小的不規則的但常融合的肉芽腫性結節。結節含上皮樣細胞、多核巨細胞、Langhans巨細胞和異物巨細胞。結節內可見微膿腫,含中性粒細胞或壞死細胞碎片。巨細胞內和膿腫處可見棕色圓形厚壁孢子。有利於明確診斷。
● 主要通過體格檢查、直接鏡檢、真菌培養、組織病理學檢查等來診斷。
● 體格檢查:四肢有慢性疣狀增生性斑塊和結節,可伴有膿腫和潰瘍。
● 直接鏡檢發現:膿液或分泌物中有棕色圓形分隔的厚壁孢子,即“硬殼小體”。
● 真菌培養發現:有暗色孢科真菌生長。
● 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真皮中有小的不規則的但常融合的肉芽腫性結節。結節含上皮樣細胞、多核巨細胞、Langhans巨細胞和異物巨細胞。結節內可見微膿腫,含中性粒細胞或壞死細胞碎片。巨細胞內和膿腫處可見棕色圓形厚壁孢子。
● 固定型孢子絲菌病、皮膚芽生菌病、疣狀皮膚結核、梅毒、鱗狀細胞癌等病變,與著色芽生菌病有著相似的皮膚癥狀。因此,當你發現四肢出現丘疹、結節等癥狀時,不要自行用藥,應該儘快到醫院就診,醫生可以通過體格檢查、真菌培養、組織病理學檢查等為你診斷,並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 本病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 手術治療
● ● 主要是局部切除,適用於早期孤立性的皮膚損害,切除后一般不容易複發。
● ● 對於損害面積較大的患者,可在服藥治療后1~2個月,進行大面積的皮損切除和皮膚移植。
● 物理治療
● ● 局部採取加熱療法,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此外,還有冷凍、激光、X線照射、電燒灼、光動力等療法,可應用於面積較小的皮損。
● 藥物治療
● ● 局部注射0.25%兩性黴素B溶液,或者外擦3~6mg/ml的兩性黴素B溶液,可以抑菌、殺菌,緩解癥狀。
● ● 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泊沙康唑等藥物,也可以抑菌、殺菌,緩解癥狀。
● 出現在面部、小腿、手部和前臂的皮損,會影響患者的形象。
● 由於本病的治癒率低,多數患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可能會給心理上和經濟上帶來一定的負擔。
● 著色芽生菌病治癒率低,療程長,複發率高。儘管如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仍有助於緩解癥狀。
● 注意自我保護,防止外傷。
● 外出時穿鞋,避免皮膚接觸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