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山
回頭山
回頭山 又名“蠟燭山”,位於將樂縣城東10公里處的鄧坊,三面環水。車行省道岑文線,從鄧坊采育場懸索橋附近遙金溪河遠眺依山傍水的回頭山,猶如“白銀盤裡一青螺”,小巧俊秀,綠意盎然。
回頭山
“不好,老人可能會出事!”不識水性的蠟燭徑直往河中走去,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漢扶到對岸。老漢掏出銀子致謝,蠟燭不受。“蠟燭,這些銀子拿回去好好孝敬你母親吧!”老人硬把一袋銀子塞給蠟燭后就大步朝前走去,忽然間,老人回頭仰天一笑,沒了蹤影。蠟燭半晌才回過神,再細看,仙人回頭的地方已長出了一座山,這山改變了金溪河平直的去路,使溪水到此繞了個迴旋。於是,有人稱這座山為回頭山,也有人稱其為蠟燭山。走在通往回頭山那如弓橫跨的懸索橋上,清風徐徐,涼氣幽幽,沁人心脾。懸索微搖,有驚無險。向下,是水波不驚的清泠泠的金溪河;仰望,是回頭山那如刀削般的石崖。危崖絕壁間冒出一棵棵挺拔偉岸的古松、苦櫧及一些不知名的雜木,任憑風吹日晒,巍然屹立在水尾山腰。
山頂那一幢幢依山而建的亭台寺閣若隱若現,紅綠相融,相映諧美。回頭山山體不高,海拔僅250米,但到山頂石級陡峭,有如登泰山天都峰,蜿蜒石徑陡如天梯,需步步踩實。絕壑攀途,鳥語花香,一側是黛綠的峻峭山崖,一側是整齊如繡的空濛山色。途中經過兩個方便歇息的小亭,一亭有聯:高亭明月滿,古寺晚香濃;一亭有詩:空手來時空手去,你往西來我往東,夜盡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其詩其聯,耐人尋味。“雲鬟別有飄蕭態,似向風前浴晚波”,崖頂壁立,峰巒險峻,順山勢而建的閭山祖師寺廟,終日木魚聲伴著鳥聲蟬鳴,在徐徐山風中傳遞古寺幽情。大雄寶殿、地藏王殿、玉皇殿、峰景寺起伏於險峰,殿殿相連。攀懸梯、走迴廊、跨石坎、越飛棧,穿梭其間,於虔誠的心境中蕩滌人世風塵。出峰景寺是一裸露的石岩,岩邊沒有扶欄,在58歲住持的指引下,我們向山腳俯視,金溪河波光粼粼,浮銀躍金。探奇回頭山,風景這邊獨好。據同行者介紹,隨著2006年高唐電站的發電蓄水,回頭山至將樂縣城一帶將形成十里平湖。屆時,回頭山定有另一番景象、另一番風情。
回頭山
對於將樂人,尤其是漂泊在外的將樂遊子,這首由著名的詞作家司順義、曲作家張卓婭譜寫的《家鄉的回頭山》,真可謂百唱不厭,每一回哼起都流連迷醉,每一次唱起都親潤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