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劑

祛風劑

簡介


● 英文名稱:Wind-dispelling Formula
● 又稱:治風劑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治諸風上攻,正偏頭痛,惡風有汗,憎寒壯熱,鼻塞痰盛,頭暈目眩。此足三陽葯也。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為風葯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於升散也。頭痛必用風葯者,以巔頂之上,惟風可到也。薄荷、荊芥並能消散風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同諸葯上行,以升清陽而散鬱火。加甘草者,以緩中也;用茶調者,茶能上清頭目也。(《醫方集解·發表之劑·川芎茶調散》)

名詞解釋


● 疏散外風和平熄內風方劑的統稱。

百科解讀


● 凡以祛風葯或熄風葯為主組成,具有疏散外風或平熄內風等作用,用於治療風病的方劑,統稱為祛風劑,又稱治風劑。

祛風劑的功效與主治

● 祛風劑用於治療風病。風病有外風與內風兩類。外風由風邪侵入人體引起,外感風邪又有風寒、風濕、風熱等區別;內風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風病,發病多與肝臟有關,熱盛風動、肝陽化風、陰虛風動及血虛生風等均屬內風。治外風宜疏散祛邪,治內風宜平肝熄風。因此,祛風劑可分為疏散外風劑與平熄內風劑兩類。
● 疏散外風劑:具有疏風止痛、除濕止癢的作用。適用於外感風邪所致諸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惡風、口眼喎斜、皮膚瘙癢、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症。
● 平熄內風劑:具有熄風止痙、平抑肝陽、清熱瀉火等作用。適用於各種內風病證,臨床表現主要有眩暈、震顫、四肢抽搐、半身不遂、腦中風、猝然昏倒、高血壓等症。

祛風劑常用藥物及代表方劑

● 疏散外風劑
● ● 常以辛散祛風葯為主組方,如麻黃、荊芥、防風、川芎、白芷、薄荷等。
● ● 常用配伍有:①配養血葯,如大秦艽湯中的當歸、熟地、白芍等;②兼熱邪者配清熱葯,如大秦艽湯中的黃芩、石膏、生地,消風散中的石膏、知母、生地等;③中風、破傷風、痹證等配祛痰葯,如小活絡丹中的天南星,玉真散中的天南星、白附子等;④絡脈閉阻兼有瘀血者配活血葯,如小活絡丹中的地龍、乳香、沒藥等。
● ● 疏散外風劑代表方有小續命湯、三生飲、川芎茶調散、大秦艽湯、小活絡丹、牽正散、玉真散、消風散等。
● 平熄內風劑
● ● 因內風有虛實之分,故處方配伍用藥也有所區別。
● ● 治療熱極動風、肝陽化風等實證,常以平肝熄風葯為主組方,如鉤藤、羚羊角、天麻、代赭石、龍骨、牡蠣等。
● ● 常用配伍有:①配清熱葯以泄肝陽,如天麻鉤藤飲中的黃芩、梔子等;②配滋陰養血葯,如鎮肝熄風湯中的白芍、玄參、龜甲等;③配安神葯,如天麻鉤藤飲中的茯神、夜交藤等。代表方有羚角鉤藤湯、風引湯、鎮肝熄風湯和天麻鉤藤飲等。
● ● 治療陰血虧虛,虛風內動等虛證,常以滋陰補血藥為主組方,如阿膠、白芍、生地、麥冬等。一般與平肝潛陽葯配伍,如阿膠雞子黃湯中的石決明、鉤藤、牡蠣等。代表方有大定風珠、阿膠雞子黃湯等。

祛風劑使用注意事項

● 使用祛風劑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必須辨清風病的內外屬性。
● 應區分病邪的兼夾以及病情的虛實,進行針對性的配伍。
● 宜分清外風與內風的主次、輕重、緩急,兼而治之,全面照顧。
● 陰津不足或陰虛陽亢者應慎用疏散外風劑,因其多為辛溫燥烈之品,易耗液傷津。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