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疳

干疳

干疳,病證名。疳疾證候之一。治宜健脾益氣,清熱養陰,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簡介


● 英文名稱:Dryness (Infantile) Malnutri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古籍摘選


● 夫小兒干疳者,由乳食不調,心脾積熱之所致也。其候,身體壯熱,或則憎寒,舌澀口乾,睡多盜汗,皮膚枯燥,發豎毛焦,乳食雖多,肌肉消瘦,四肢無力,好睡昏昏,日往月來,轉加尫瘁,故號干疳也。(《太平聖惠方》)

名詞解釋


● 干疳是指疳病後期,氣血虛衰,脾胃衰敗者,以皮膚乾癟起皺、骨瘦如柴為主要表現的疳證。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疳是指以形體虛弱羸瘦為特徵的慢性營養不良疾病,干疳是常見於疳證後期的一種急危重症。
● “疳”者,一作“疳者,甘也”,言其病因,指小兒恣食肥甘厚膩;一作“疳者,干也”,言其病機、癥狀,指氣液乾涸、形體羸瘦。疳證由餵養不當或多種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傷,不能濡養臟腑、經脈、筋骨、肌膚,為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干”者,氣液乾涸、形體乾瘦也。疳證按照輕重程度,分為疳氣、疳積、干疳,干疳是疳證後期,急危重症的一種。

臨床表現

● 干疳臨床表現為形體極度消瘦,皮膚乾癟起皺,大肉已脫,皮包骨頭,貌似老人,毛髮乾枯,面色白,精神萎靡,懶言少動,啼哭無力,表情冷漠獃滯,夜寐不安,腹凹如舟,不思飲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質淡嫩,苔花剝或無苔,脈沉細弱,指紋色淡隱伏。

疳氣、疳積、干疳的區別與聯繫

● 按病程長短、病情輕重、虛實,疳證分疳氣、疳積、干疳三種證候。
● 疳氣
● ● 是疳證裡面最輕的一種,為虛證,基本病機是脾胃失和。
● ● 臨床表現:初起面黃髮疏,食慾欠佳,形體略瘦,大便不調,沒有精神異常狀態。
● 疳積
● ● 隨著疳氣的病情進展出現疳積,是疳證中較重的一種,多為虛實夾雜,基本病機是本虛標實,脾虛夾積。
● ● 臨床表現是形體明顯消瘦,肚腹膨隆,有精神煩躁表現,啼哭頻繁,夜卧不寧,善食易飢或嗜食異物。
● 干疳
● ● 若病程久延失治,上述兩個證型發展至最嚴重的情況就是干疳,屬於重症,多為大虛之候,基本病機是脾胃衰敗,津液消亡。
● ● 臨床表現是形體極度消瘦,貌似老人,不思飲食,腹凹如舟,有精神萎靡表現。

生活經驗

● 平時注意合理補充營養,糾正小兒不良飲食習慣以及生活習慣。
● 定時定量餵養,按時按序添加輔食,適當時間斷奶。
● 保證小兒充足的休息時間,正常睡眠;保證小兒充分的體育鍛煉,經常戶外活動,增強抵抗力。
● 糾正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物要富含營養,易於消化。
● 定期測量小兒的體重、身高,發現小兒體重變化有異常情況,要儘快查明原因,及時進行干預。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