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奧·阿爾布雷希特

西奧·阿爾布雷希特

西奧·阿爾布雷希特(Theodor Paul Albrecht,簡稱Theo Albrecht)也譯為泰歐·阿爾巴切特。1922年3月28日出生於埃森,德國企業家。西奧與他哥哥卡爾·阿爾布雷希特一同創建了德國家喻戶曉的阿爾迪(Aldi)連鎖超市。他愛打高爾夫並喜好收集打字機。200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他以188億美元位列第9。

2019年3月,西奧·阿爾布雷希特以174億美元財富排名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61位。

人物關係


簡介


經營

卡爾和西奧在一個節儉環境中長大。父親原是一名礦工不久轉行做麵包店的臨時工;母親有家位於埃森工人居住區Schonnebeck的小食品店。二戰結束后,1946年兩兄弟將父母的食品店生意接過來。1961年兩兄弟的集團開始分開經營:哥哥卡爾負責南Aldi,西奧責接手北Aldi。

被綁架

1971年11月29日,西奧·阿爾布雷希特被Hans Joachim Ollenburg和Paul Kron綁架。劫持過程共持續了17天,在首先支付了700萬馬克並通過Franz Hengsbach主教轉交之後,找到了西奧。兩名罪犯還是被捕並於1973年由埃森市法庭判處每人8年半監禁。據說在西奧·阿爾布雷希特被綁架前僅穿了件讓人吃驚極普通的西服,以至於綁匪讓西奧出示身份證,以證明沒綁錯。當時計劃由一名主教交付贖金,事實是由於阿爾布雷希特兄弟倆都是天主教信仰者。之後在法庭上,西奧還希望將贖金作為特殊支出以用來抵消稅金。

隱退

由於阿爾布雷希特兄弟隱退生活,關於西奧·阿爾布雷希特的消息很少;只知道兩兄弟十分節儉。西奧喜歡打高爾夫以及收藏打字機。他生活在Föhr島上,並有一個約一平方公里的自己的高爾夫球場。最後一張西奧公開露面的照片來自在他1971年時綁架后的一天。之後的又一次公開照片是在80年代初,報道員Franz Ruch對兄弟倆所照。

創業史


歷經磨難

上世紀20年代初,卡爾和泰歐·阿爾布萊希特相繼出生於德國埃森市郊的小鎮舍內貝克。兄弟倆自幼家境貧寒,作為魯爾煤礦工人的父親早年因塵肺病失去了工作,母親只好在市郊礦工生活區開辦了一家食品小店,以補貼家用。生活的窘迫使得兄弟倆十幾歲便結束了學業,早早走上謀生的道路。卡爾在一家美食店找到了工作,泰歐則幫助母親打理店鋪。家庭生活剛有起色,但不久二戰的爆發又中斷了他們的平靜生活,一直持續到1945年戰爭結束。當時國內市場百業凋零,兄弟倆四處求職,卻屢屢碰壁。適逢不久母親辭世,於是他們接管了母親留下的那間窄小的食品店。由於資金拮据,商店開張時簡陋的店面也沒有修繕,只能出售一些飲料、罐頭等本小利薄的商品,維持慘淡經營。他們不斷謀求生意的擴展,但一直苦無良策。

峰迴路轉

一次偶然的相遇成了卡爾和泰歐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一天,當他們路過當地一家商店時,發現進出購物的人流絡繹不絕。出於好奇他們瀏覽了店門前的促銷廣告,其做法是:購物時附贈優惠券,年底憑優惠券可按原累計購物金額的3%免費領取等值商品。原來人們是沖著年底的贈物而來,兄弟倆由此得到了啟發。但他們並沒有盲目模仿,而是覺察到一些不可預期的情況:如果年底物價上揚,顧客手中的優惠券就會貶值。進一步說如果無力兌現,優惠券何異於空頭支票。實際上他們一開始即考慮到信用問題。他們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推出更為穩妥的即時讓利的對策,宣布凡店內出售的商品在當地最低價格的基礎上再減價3%。並承諾如達不到上述價格水平,可向商店索回差價,並提供獎勵。從此,小店內外人頭攢動,每天的營業額翻了幾番,他們的創業取得了成功。
“阿爾迪商店”大門口於是出現了這樣一份惹人眼目的大紅告示:
尊敬的各位顧客:本店從即日起,開始實行降價讓利銷售,降價幅度為3%。如果哪位顧客發現本店出售商品並非全市最低價,且所降低價格不到全市最低價格的3%,可到本店找回差價,並有獎勵。顧客是本店的上帝。我們竭誠歡迎上帝惠顧敝店。致以崇高的敬意!阿爾迪商店 1月15日 奇迹就在幾天內出現了。
他們擁有的幾家“阿爾迪商店”都是門庭若市,生意大紅,顧客增加了好幾倍。兄弟倆索性放棄經營新鮮食品,開了間更大些的食品店來專門經營那些容易存放、短期內不易變質的食品。
隨著60年代以來全球零售業的整合,兄弟倆預感到新型折扣零售的前景不可限量,進而發現了自己的使命。1962年他們在多特蒙德開辦了第一家名為阿爾迪(ALDI)的折扣商店,它取自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和折扣(Discount)的前兩個字母,體現出他們投身折扣零售業的理想。此後,阿爾迪堅持服務大眾的經營原則,加上提供的商品質優價廉,不僅低薪階層情有獨鍾,也頗受部分中產階層的青睞。據統計,目前德國75%的居民經常在阿爾迪採購。隨著阿爾迪聲名鵲起,其連鎖店不僅在德國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在歐美及大洋洲一些國家也形成了綿密的銷售網路。

誠實守信

恪守誠信的原則一直被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奉為圭臬,這主要體現在阿爾迪同顧客及供貨商公平無私的關係上。首先是保證商品寧缺勿濫。阿爾迪選擇供貨商的標準是既看價格,更重質量。凡廠商的供貨阿爾迪均定期提交給德國質量監督權威機構“商品檢驗基金會”檢測,除得分良好的予以認可外,其餘即使得分合格也不會得到定單。新產品接受定貨后,首先要在部分商店進行至少3個月的試銷,得不到顧客賞識,同樣會被除名。其次是質量控制十分嚴格。商店平日注重對商品的抽樣檢查,經常讓品嘗師蒙上眼睛品嘗出售的食品,發現問題立即對廠商提出警告。質量紕漏嚴重的,阿爾迪則解除收購合同並索賠損失,因而供貨商不敢在質量上有絲毫懈怠。同時,為了企業的形象,阿爾迪連外觀稍差的商品也不拿出擺放,像顧客挑剩的水果、蔬菜、麵包等,每天打烊后均作為垃圾倒掉。至於顧客對所購的商品不滿意,不用提出任何解釋,阿爾迪均予以退款或退貨。再者是守諾取信。阿爾迪曾提出,在原來價格水平上,只要成本下降,就繼續對顧客讓利銷售。每當廠商降低供貨價格時,他們不等新貨上架,馬上更換原有商品標價。寧可承受存貨高價低賣的損失,也要兌現讓利於民的承諾。對於大多依賴阿爾迪生存的供貨商,阿爾迪同樣以誠相待。除了對質量稍顯“苛刻”外,沒有任何額外的要求和追加協議,而且從不拖欠貨款。因而,阿爾迪與消費者和供貨商關係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這樣,在阿爾迪購物沒人會考慮質量和價格問題,與阿爾迪交易同樣不用擔心違約。久而久之,公眾對阿爾迪的普遍印象自然是誠實公道、可信度高。

以簡馭繁

阿爾迪創立以來,始終堅持了簡單化的經營原則。這種簡單化由來已久。戰後一個時期,國內商店普遍供應短缺,經濟復甦后,當其他零售商紛紛擴大花色品種以迎合市場需求時,阿爾迪並沒有隨波逐流。因為多年來品種匱乏並未影響阿爾迪賺錢,況且擴大品種意味著面對日益增多的廠商,管理複雜程度的加大是不言而喻的。為此,他們的對策是從調整品種結構入手,精選出最暢銷的商品,并力求以業內最低的價格出售。迄今阿爾迪依然僅保留600~700種商品,而單品的年均採購額卻超過4000萬歐元, 由此獲得了十分低廉的進價,進而使零售價格極具競爭力,彌補了品種單一的缺陷。
由於奉行簡化品種模式顯現成效,阿爾迪進而推行了管理的分權化。他們認為,集中管理只能產生沒完沒了的聯絡,連篇累牘的數據,應接不暇的請示,滋長獨裁管理的傾向。為此,他們將企業劃分為阿爾迪北部和南部集團,並在全國劃分為66個經營地區,每個地區再下轄60餘個商店。公司賦予地區經理進貨、配送、財務、人事等直接管理權,並推行員工的自我負責制。這種簡單管理的策略既調動了基層經營單位和個人的積極性,又減輕了集團決策層的管理難度,分散了集權經營風險。
在其他方面,阿爾迪同樣主張避繁就簡,放棄他們認為是煩瑣多餘的東西:企業不設監控部門,取消年度計劃,不聘諮詢顧問,不做公關工作,不要 ISO9000認證,不搞差別定價和複雜的核算與統計,沒有顧客意見徵詢,不掛廣告招貼等等。按阿爾迪前經理迪特·布蘭德斯歸納,在管理上類似的放棄內容就有21項,其結果無疑促進了阿爾迪團隊管理效率的提高。

節儉務實

除了取捨得當,阿爾迪的簡單化原則還包括簡樸節制。卡爾兄弟崇尚節儉是遠近聞名的,這可追溯到在魯爾開店的時代。據說在當時生意十分火爆的情況下,他們仍寧可讓店員每天晚上將該冷藏的食品搬到地下室,也捨不得添置冷櫃。這種近於吝嗇的儉省後來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資談而廣為流傳。不管怎樣,這種人生的理念保持下去,並成為其特有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時至今日,儘管家族早已富甲一方,兄弟倆依然躬行節儉,居住在埃森郊區顯得寒酸的簡易單層樓房,過著普通的平民生活。在經營上他們同樣戒奢寧儉,具有高度成本意識:公司總部僅有兩幢裝修簡單的五層辦公樓房,沒有豪華的公司汽車;德國郵政編碼升位多年後,包括泰歐在內的管理人員仍沿用塗改了郵編的舊信紙,辦公紙張則常常用完正面再用反面;開店避開昂貴的繁華地段,各家分店毫無裝飾,遠看像一座座倉庫,而市區的門店甚至沒有停車場;賣場面積十分緊湊,僅有 500~800平方米;商品大多按出廠的紙箱和托盤就地陳列銷售,節省空間和理貨時間;商品不貼價簽,商店大多不使用條碼掃描機,仍使用老式的收款機;平均每家商店僅僱用3.3人,員工往往身兼多職;很少在媒體刊登廣告,而是通過傳單發布商品信息等等。這些節制的舉措為阿爾迪降低成本,實施以廉制勝戰略奠定了基礎。

多謀善斷

阿爾布萊希特兄弟事業上成功還在於他們的計深慮遠。在發展自己零售網路的同時,他們十分關注業內外零售商的動態,揣摩對手的強項和弱點,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市場策略。從折扣零售來看,他們採取了全球採購、廠家大批訂貨、買斷和控制廠商貨源、與廠商建立產銷聯盟、委託廠商代工、自產自銷等策略,砍掉了原有的中間環節,推出最具價格競爭力的商品,對業內同行造成相當的壓力。從相關業態來看,他們很早就觀察到位於市郊的倉儲商店,其價位較低,但交通不便,有的還要收取會費或批量採購。於是,他們力圖將阿爾迪改良成濃縮型倉儲超市,不僅把家庭日用品比重提高到20%以上,而且商店分佈更便於居民就近零星採購。隨著實力的增長,阿爾迪的擴張範圍已超出居民社區,其分店常常與大型賣場比肩而立,不斷分流對手的客源。同時,他們還瞄準時機,主動跨業競爭,先是針對百貨業,每周更換15~20種百貨服裝商品進行促銷,消費者聞訊便蜂擁而至。近年來又針對專營店陸續推出了家用電器和辦公用品,如DVD、印表機等,並在德國首開食品超市銷售電腦的先河。很難想象,在短短10年間阿爾迪已悄無聲息地成為德國第六大紡織品銷售商和最大的電腦專營商。
多年來,阿爾迪能夠得心應手地實施創新經營戰略,主要在於它能博採眾長,善於將不同業態的優勢兼收並蓄。同時不斷利用低成本的結構整合與擴張,使自己成為以食品為主,兼跨多種行業的複合型零售企業。進而利用競爭對手的市場空隙,不斷蠶食其市場份額,取得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深藏若虛

當阿爾迪逐步成為全球關注的角色時,卡爾兄弟依然處事低調,從不張揚。不出席公開場合社交活動,迴避媒體採訪,他們最近的照片也是17年前刊登的。由於阿爾迪屬於非上市公司,而且兄弟倆既對企業情況諱莫如深,又對媒體的評論和猜測處之漠然,以至多年來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們的經歷,對阿爾迪的境況更是霧裡看花,沒人知道阿爾迪賺了多少錢。因而在公眾眼裡事關阿爾迪的一切都平添了一層神秘色彩。好在前不久德國官方出台了一項企業公開義務的規定,人們才可以根據媒體的報道,或多或少了解一些阿爾迪現狀,結果可能出人意料:目前阿爾迪在全球已擁有6800多家分店,其中國內分店達到4000家,其餘2800多家分佈在歐美和大洋洲的11個國家。2003年阿爾迪實現銷售額370億歐元,利潤超過11億歐元。據此,它的企業價值被權威機構評估為400億歐元,相當於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市值。人們由此方略識“貧民店”的廬山真面目,步入不惑之年的阿爾迪也才逐漸顯露出德國折扣零售業霸主的形象。

所獲榮譽


2021年,以650億元財富位列《2021胡潤全球富豪榜》第240位。

About Theo Albrecht


Generally known as Theo Albrecht (born March 28, 1922, is a German entrepreneur, who in 2007 was ranked by Forbes magazine as the 20th richest person in the world, with a net worth of $17.5 billion. He owns the Trader Joe's specialty grocery store chain and was CEO of Aldi. He and his brother Karl Albrecht owned the Aldi discount supermarket chain. In 1971, Theo was kidnapped for 17 days. A $3 million dollar ransom was paid for his release.
Theodor Paul Albrecht, generally known as Theo Albrecht (born March 28, 1922), is a German entrepreneur, who in 2007 was ranked by Forbes magazine as the 20th richest person in the world, with a net worth of $17.5 billion. He owns the Trader Joe's specialty grocery store chain and was CEO of Aldi. He and his brother Karl Albrecht owned the Aldi discount supermarket chain.
heo Albrecht ditched Pronto Markets but hung on to both the Hawaiian-nautical theme and Trader Joe himself when he bought the chain. Coulombe retired 10 years later, while the business was still just a Southern California outfit, albeit a popular one with 18 stores. His successor, John Shields—like Coulombe, an alum of Stanford Business School—opened several new Trader Joe’s outlets in Northern California but by 1991 was worrying over the long-term growth of the company. As he later told the Graziado Business Report, a publication of Pepperdine University’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chool, Trader Joe’s was facing saturation in California and needed to make the leap east.
Karl (85) en Theo Albrecht (83), de oprichters van supermarktketen Aldi, zijn de rijkste Duitsers. De broers beschikken over een vermogen van meer dan 15 miljard euro. Op de derde plaats van de ranglijst staat Susanne Klatten (43), aandeelhoudster van het farmabedrijf Altana en van autoconstructeur BMW. Haar vermogen wordt op 7,8 miljard euro geschat.
German brothers Karl and Theo Albrecht were born of parents who founded a grocery store, which the two jointly assumed after WWII. In 1948 they incorporated as "Aldi", short for Albrecht Discount; in 1955 they had 100 stores and by 1960 over 300. In 1960 the two brothers split, Theo taking the northern territories of Germany and Karl the area south of the Ruhr. The year 1997 had the brothers controlling over 3000 stores in Germany, with more outside the country. In total currently, worldwide, there are 6500 stores in 2003.
A major interruption to their personal economic miracle cam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venties when Theo Albrecht was kidnapped. Apparently the kidnappers found the richest man in Germany so nondescript that, having bundled him into the getaway car, they demanded to see an ID.
Since 1977, the company has been owned by Theo Albrecht, the billionaire behind the Aldi Nord supermarket chain. Trader Joe’s has more than 200 stores across the U.S. and rings up an estimated $2.1 billion in annual revenues.
De stijl van leiding geven stoot vooral jonge managers in Nederland af. Theo Albrecht in het hoge noorden duldt, in tegenstelling tot zijn broer, niemand naast zich. Hij bemoeit zich met elk detail, zelfs met etiketten op fles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