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脂肪瀉的結果 展開

脂肪瀉

脂肪瀉

脂肪瀉是小腸營養物質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綜合征,又稱為吸收不良綜合征,臨床上並不少見。由於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對營養物質尤其是脂肪不能正常吸收,而從糞便中排泄,引起脂肪瀉。脂肪瀉的主要癥狀是腹瀉和體重減輕。脂肪瀉的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營養支持治療和對症治療。脂肪瀉患者可伴隨或合併多系統疾病,如肝膽疾病、腸道感染、腸道腫瘤、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脂肪瀉的治療效果與引起脂肪瀉的病因相關,大多數脂肪瀉通過病因治療,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緩解。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病因


● 引起脂肪瀉的病因很多,包括腸道疾病、胰腺疾病、肝膽疾病、全身性疾病、食物因素等,其中以腸道疾病引起脂肪瀉最為多見。

腸道疾病

● 腸道感染,損傷腸黏膜、降低腸道活力致使營養物質吸收障礙出現脂肪瀉。
● 先天性消化酶缺陷。
● 腸解剖異常,如腸旋轉不良、腸重複症、腸息肉、憩室、腸道狹窄。
● 小腸大面積切除、短腸綜合征可致小腸吸收面積減少。
● 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可造成腸動力障礙,影響營養物質吸收。

胰腺疾病

● 慢性胰腺炎。
● 胰腺癌。

肝膽疾病

● 慢性肝炎。
● 膽道閉鎖。
● 肝硬化。

全身性疾病

● 淋巴瘤。
● 硬皮病。
●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 糖尿病。

食物因素

● 牛奶蛋白過敏。
● 大豆蛋白過敏。
● 麥膠性腸病。

癥狀


● 脂肪瀉的主要癥狀是腹瀉和體重減輕。

主要癥狀

● 腹瀉,80%~97%的患者有腹瀉,典型呈脂肪瀉,糞便色淡、量多、油脂狀或泡沫狀,多具惡臭。排便次數從數次到十餘次不等,有時呈間歇性腹瀉。
● 體重減輕,先表現為體重下降,之後小兒長期脂肪瀉可出現身高發育障礙。

其他癥狀

● 腹脹。
● 腹痛。
● 骨痛。
● 手足搐搦。
● 夜盲。
● 眼干。
● 乏力。
● 夜尿增多。

體征

● 口腔黏膜潰瘍。
● 皮膚結節、紅斑、水皰、色素沉著等皮炎表現。
● 四肢水腫。
● 指甲凹陷。
● 杵狀指(趾),指(趾)末端變厚,像棒槌樣膨大。

檢查


● 確診脂肪瀉的主要檢查包括糞脂測定、D-木糖吸收試驗、維生素B12吸收試驗、¹⁴C-甘氨膽酸呼氣試驗、H2呼氣試驗、十二指腸引流液檢查、胃腸鋇劑造影、小腸黏膜活檢等。

糞脂測定

● 蘇丹Ⅲ染色法
● ● 脂肪吸收不良時,可在光鏡下觀察著色的脂肪滴。正常時糞中不出現脂肪滴,高倍顯微鏡視野脂肪滴數量>10滴為陽性反應,即存在脂肪瀉。
● 糞脂定量檢測和脂肪吸收試驗
● ● 糞脂量>6g/24h或脂肪吸收率<95%,可明確診斷。
● ¹⁴C-甘油三油酸酯呼氣試驗
● ● 根據¹⁴C標記的CO2呼出量,可以判斷小腸的脂肪吸收功能。

D-木糖吸收試驗

● 可反映小腸吸收功能,對診斷有提示作用。

維生素B<sub>12</sub>吸收試驗

● 可以測定迴腸下段的吸收功能,有助於診斷。

<sup>14</sup>C-甘氨膽酸呼氣試驗

● 脂肪瀉者¹⁴CO2和糞內¹⁴CO2的排出量明顯增多,可達正常人的10倍。

H<sub>2</sub>呼氣試驗

● 呼氣中氫濃度明顯升高,提示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所致脂肪瀉。

十二指腸引流液檢查

● 十二指腸引流液檢查對藍氏賈第鞭毛蟲感染、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導致的脂肪瀉有確診意義。

胃腸鋇劑造影

● 胃腸鋇劑造影主要顯示腸管擴張、腸道積液和鋇劑沉澱,有助於判斷小腸分泌和運動功能障礙。

小腸黏膜活檢

● 通過空腸或迴腸黏膜活檢,可以明確導致脂肪瀉的腸道病變類型。

診斷


● 結合病史、癥狀、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胃腸鋇劑造影、小腸黏膜活檢等可以確診脂肪瀉,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患者既往存在胰腺功能減退、腸道感染、肝膽系統疾病病史,或接受過消化道手術史。
● 出現主要癥狀:腹瀉和體重減輕。
● 體格檢查發現口腔潰瘍、皮膚結節、紅斑、色素沉著、指甲凹陷、杵狀指(趾)等。
● 蘇丹Ⅲ染色顯示脂肪滴>10滴/高倍視野,可明確診斷。
● 糞脂定量檢測和脂肪吸收試驗顯示糞脂量>6g/24h或脂肪吸收率<95%。
● 維生素B12吸收試驗顯示48小時排出的⁶ºCO標記的維生素B12隻有5%以下。
● H2呼氣試驗顯示呼氣中氫濃度明顯升高。
● 十二指腸引流液檢查顯示藍氏賈第鞭毛蟲感染、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可明確診斷。
● 胃腸鋇劑造影顯示腸管擴張、腸道積液和鋇劑沉澱。
● 小腸黏膜活檢顯示特徵性的病理改變,可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失氯性腹瀉、小腸淋巴管擴張症、胃泌素瘤、腸道脂肪代謝障礙症等也會出現腹瀉和體重下降癥狀。
● 醫生一般通過維生素B12吸收試驗、十二指腸引流液檢查、胃腸鋇劑造影、小腸黏膜活檢等檢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脂肪瀉的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營養支持治療和對症治療。

病因治療

● 停用不耐受食物,如乳糖不耐受者停用乳類,麥膠性腸病停用麵食,牛奶或大豆蛋白過敏性腸病停用牛奶或豆製品。
● 控制感染,如腸道細菌感染給予敏感抗生素或微生態製劑,藍氏賈第鞭毛蟲病或厭氧菌感染應用甲硝唑等。
● 替代治療,如乳糖酶缺乏者用乳糖酶,胰腺功能不全者給予胰酶,肢端皮炎性腸病用鋅劑治療等。
● 手術治療,如存在腸道解剖結構異常者可行手術矯正。

營養支持治療

●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
● 給予腸內營養,原則上選用高能、高蛋白、低脂肪、無刺激及易消化食物,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方法,可維持腸道的正常結構與功能,防止腸黏膜萎縮,促進腸細胞修復。
● 給予腸外營養,適用於消化吸收功能極差或通過腸內營養不能攝入足量營養物質者。

對症治療

● 嚴重貧血者除給予維生素B12、葉酸、鐵劑外,可酌情輸血。
● 嚴重低蛋白血症者可輸注白蛋白、血漿。
● 免疫功能低下者可給予丙種球蛋白或胸腺肽。

危害


● 長期脂肪瀉患兒會出現身高發育障礙,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
● 脂肪瀉患者由於長期營養吸收障礙,可能併發多種疾病,如嚴重貧血、營養不良、淋巴瘤、骨質疏鬆、骨折、感染等。

預后


● 脂肪瀉預后與病因相關,大多數患者消除病因后脂肪瀉即可以緩解。

預防


● 脂肪瀉病因複雜,且多為繼發性,所以重在病因預防,加強原發病治療。
● 增強體質,增加機體抵抗力。
● 防治胃腸道各種疾病和營養障礙性疾病。
● 注意飲食和用藥安全。
● 避免過量進食脂肪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