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

孢子絲菌病

孢子絲菌病是由申克孢子絲菌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我國東北地區多見。多發生於農民、礦工、造紙工人、園丁等。本病常因皮膚、黏膜損傷后感染申克孢子絲菌所致。臨床表現為面部或肢體等暴露部位出現紫紅色球狀結節、斑塊、潰瘍、丘疹等。孢子絲菌病常累及骨、骨膜及滑膜,導致殘毀性關節炎的發生。糖尿病、結節病或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在波及皮膚、骨骼等基礎上,還可致腎炎、睾丸附睾炎、乳腺炎等。首選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其中首選藥物為碘化鉀。本病通過積極治療能有效緩解癥狀。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

病因


● 孢子絲菌病是由孢子絲菌感染引起。
● 孢子絲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是土壤、木材及植物的腐生菌。
● 主要經外傷處進入機體引發感染。
● 偶爾經口腔黏膜、呼吸道、消化道進入機體。

癥狀


● 孢子絲菌病分為4型,不同類型表現不同。
● 皮膚固定型
● ● 最常見,局限於面、頸、軀幹等暴露部位。表現為紫色斑塊、丘疹,膿腫、潰瘍、痤瘡樣等多種皮膚損害。
● 皮膚淋巴管型
● ● 較常見,四肢遠端,紫紅色結節沿淋巴管排列成串。
● 皮膚播散型
● ● 偶見,可繼發於皮膚淋巴管型或由自身接種所致,於遠隔部位出現多發性實質性皮下結節。
● 系統型
● ● 罕見,又稱內臟型,多累及免疫力低下者,由血行播散引起,可侵犯肺、骨骼、眼、中樞神經系統、心、肝、脾、胰、腎、睾丸及甲狀腺等。病原體亦可經呼吸道感染,引起原發性肺孢子絲菌病。

檢查


● 真菌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本病的確診有重要意義。
● 真菌檢查
● ● 可發現有申克孢子絲菌生長,是診斷孢子絲菌病最有效的方法。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通過該項檢查,可以確診本病。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真菌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來診斷本病。
● 病史:有外傷史或蚊蟲叮咬史。
● 臨床表現:面部或肢體等暴露部位出現紫色球狀結節、斑塊、潰瘍、丘疹等。
● 真菌檢查:直接鏡檢陽性率低;真菌培養初乳白色酵母樣菌落,后發展為咖啡色或黑色有褶皺的菌落。
● 組織病理學檢查:成熟皮損典型改變為“三區病變”:中央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的化膿區;周圍由組織細胞、上皮樣細胞和多核巨細胞組成;外層多為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

鑒別診斷


● 皮膚結核、梅毒性樹膠腫、放線菌病也可出現斑塊、潰瘍等皮膚損害。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孢子絲菌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因為孢子絲菌病通常為局限性的亞急性或慢性感染,治療首選口服抗真菌藥物。
● 兩性黴素B
● ● 可用於皮膚淋巴管型、皮膚播散型及肺孢子絲菌病的治療。
● 伊曲康唑
● ● 可作為皮膚淋巴管型孢子絲菌病治療的首選藥物,治療應持續至所有病灶消失后數周,總療程3~6個月。
● 碘化鉀飽和溶液
● ● 用於治療孢子絲菌病,每日3次,開水或果汁送服,隨後數周逐漸加量,每日3次。碘化鉀飽和溶液有較多不良反應,包括唾液腺腫脹、孢子絲菌病味、皮疹和發熱等,唯一優點是價格便宜。合併肺結核感染者禁用。
● 氟康唑
● ● 療效不如伊曲康唑,但某些患者用藥劑量可達400mg/d。
● 特比萘芬
● ● 對治療孢子絲菌病非常有意義,但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患者使用過此藥物。各種不同類型的加熱裝置或水浴造成的局部高溫對某些固定型皮膚損害有治療效果。

危害


● 皮膚損害影響外形美觀,使患者出現自卑心理。
● 免疫力低下者容易併發腎炎、睾丸附睾炎、乳腺炎、糖尿病等疾病。

預后


● 通過積極治療能有效緩解癥狀。

預防


● 流行區應對污染的腐物、雜草焚燒,盡量消除傳染源。
● 從事造紙、農牧業的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
● 一旦發生皮膚外傷要及時處理,以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