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莉莉瑪蓮的結果 展開

莉莉瑪蓮

1915年拉拉·安德森演唱的歌曲

歌詞由Hans Leip(1893-1983)寫於一次大戰中的1915年,他當時是一名被徵召到德軍俄國前線的漢堡教師。Leip組合了他女朋友與另一名女性朋友的名稱,即莉莉與瑪蓮,詩意地組合了莉莉瑪蓮這一個人名。這首詩後來以"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個年輕的士兵值班之歌》)的名字出版。在作者Hans Leip與Rudolf zinc為這首詩加上音樂前,諾伯特·舒爾策(Norbert Schultze)早已於1938年為它譜曲。而Tommy Connor之後寫了英文歌詞。此外,還有同名的德國電影。

創作背景


故事還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
1915年4月的柏林,一個大霧瀰漫的夜晚,一名被徵召到德軍俄國前線的漢堡詩人、年輕的軍官學校學生漢斯·萊普正在一個兵營外站崗,路上的街燈在濃霧中閃爍。
莉莉瑪蓮
莉莉瑪蓮
上崗之前,萊普剛剛離開一個叫莉莉的漂亮姑娘。此刻,他正思念著心上人,路燈下走來了海藍色眼睛的美麗姑娘瑪蓮,她與萊普是在一家藝術畫廊相識的。瑪蓮揮手向萊普致意,正在這時,巡崗的軍官走了過來,萊普只得眼巴巴地望著瑪蓮消失在濃霧中。
夜裡,萊普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腦海里徜徉著莉莉和瑪蓮的身影,於是,他寫下一首用她們的名字組合起來的詩。詩的原名為"Das Mae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語:“提燈下的女孩”),後來出版時改為《年輕哨兵的歌》。詩中講述的是一名戰士在營房外的燈光下與心上人莉莉·瑪蓮告別的故事。戰士渴望著愛情,但軍號已經吹響,戀人只能依依不捨地分離,他不禁在想:走上戰場的我,命運將會怎樣?我的靈魂還能像現在這樣擁抱她嗎?
被喚醒了的《莉莉·瑪蓮》
被送到俄國前線的萊普再沒能見到莉莉和瑪蓮。大約20年後,他將《年輕哨兵的歌》收入自己的一本詩集,柏林作曲家諾貝特·舒爾策看到了這首詩後為它譜了曲,並改名為《莉莉·瑪蓮》。
舒爾策把歌曲送給男高音歌唱家拜恩,希望他能演唱,但拜恩以“太簡單”為由謝絕了。舒爾策又將它送給在夜總會演唱的女歌手拉拉·安德森,她充滿激情的嗓音正好適合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於二戰的爆發,唱片僅賣出700張。在此後的兩年裡,《莉莉·瑪蓮》一直默默無聞。
德軍佔領南斯拉夫后,在貝爾格萊德開設了廣播電台,向部署在巴爾幹和北非的德軍廣播。然而,經過一次次轟炸,倖存的唱片寥寥無幾,電台主任四處尋找能夠播放的唱片。在維也納的一個地下室里,一名戰士發現了一堆落滿灰塵的舊唱片,其中就有安德森演唱的《莉莉·瑪蓮》。1941年8月18日晚,貝爾格萊德電台首次播出《莉莉·瑪蓮》,成千上萬的德軍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許多人紛紛寫信要求重播。
多年後,一位倖存的英軍士兵回憶說,“一天夜裡,收音機里傳來一位女歌手溫柔的歌聲,這歌聲深深地打動了我,令我至今難以忘懷,雖然我一點也聽不懂她唱的是什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一樣,因為我們不屬於德國的非洲軍團,而是英國第8軍——沙漠之鼠,但我們仍為這親切的歌聲所吸引,它似乎深深滲透到我們的內心。
“在距離我們不遠的地方,德國士兵也在收聽同一首歌曲,分享著我們的孤獨與渴望。當時正是1942年春天,對陣雙方的戰士都遠離家鄉,我們都喜歡歌中的女孩。我想,無論哪個國家,戰場上成千上萬的士兵也一樣。”
這首歌在後方也極為流行,柏林的電台經常播放。一位德國母親寫信給作曲家舒爾策說:“我的兒子已經死在戰場上,他在最後一封信中提到了《莉莉·瑪蓮》,我一聽到這首歌就會想起他……”
納粹向《莉莉·瑪蓮》伸出黑手
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十分憎惡《莉莉·瑪蓮》,他偏愛的是《轟炸英格蘭》之類的歌。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30萬德軍被殲的消息傳來后,戈培爾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瑪蓮》,銷毀所有唱片,並稱它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之曲”。
令戈培爾始料不及的是,《莉莉·瑪蓮》的唱片這時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國瑞士,在戈培爾下令禁播三天之後,《莉莉·瑪蓮》重又迴響在無線廣播中。
氣急敗壞的戈培爾只得將他的怒氣發泄到歌手身上,拉拉·安德森被逮捕,關進了集中營。
被譯成14種語言
小說家約翰·斯坦伯格說過:“歌曲有一種超越國界的力量。”《莉莉·瑪蓮》曾被與隆美爾作戰的英軍“俘獲”,但英國軍隊的高級將領也不喜歡這首歌,理由是,它不適合鼓舞他們的戰士前進,特別是在用德語唱著它的情況下。
然而在英格蘭,一些老兵經常在酒館里哼唱《莉莉·瑪蓮》。一天夜裡,歌曲出版商菲利浦遇到一群正在唱這首歌的老兵,他好心地提醒他們:鄉村警察可能會把他們當成德國間諜。可是,一名戰士憤怒地向他喊道:“如果你們對它不滿的話,為什麼不為我們寫一首英語歌呢?”
菲利浦在歌詞作者湯米·康納的幫助下接受了這一挑戰,《莉莉·瑪蓮》被改寫成《我燈光下的莉莉》。新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裡的姑娘,她正期待著她的愛人安全歸來。
在軍營門口的燈光下
親愛的,我記得你習慣地在等待
在那兒你溫柔地對我低語
你將愛我到永遠
我燈光下的莉莉
我心愛的莉莉·瑪蓮……
這首溫情脈脈的敘事曲傾訴了遠離家鄉的戰士渴望結束戰爭,返回愛人懷抱的心情。歌曲發表后立即引起轟動,在6個月里,僅單張歌片的銷售就超過50萬張。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將它唱給法軍,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將它唱給美軍,美國第5軍的戰士唱著它挺進佛羅倫薩……
如今,萊普詩歌的改編作品已經以14種語言問世,並有不下一打的故事片和紀錄片將《莉莉·瑪蓮》作為它們的主題曲。直到今天,只要有老戰士相聚,很多人仍然會唱起這首孤獨而溫情的戀歌。
在炮彈肆虐、血流成河的戰爭中,《莉莉·瑪蓮》之所以能夠超越國界、經久流傳,正是因為它傳達了人們渴望和平、溫柔和安寧的心聲。

歌曲歌詞


德文

Lili Marleen
Vor der Kaserne, vor demgroßen Tor
stand eine Laterne, und steht sie noch davor,
so woll'n wir uns da wiedersehen,
bei der Laterne woll'n wir steh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Unserer beider Schatten sahn wie einer aus,
dass wir so lieb uns hatten, das sah man gleich daraus.
Und alle Leute soll'n es sehen,
wenn wir bei der Laterne steh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Schon rief der Posten,
Sie blasen Zapfenstreich,
es kann drei Tage kosten Kam'rad ich komm sogleich.
Da sagten wir auf Wiedersehen
Wie gerne wollt ich mit dir gehn,
mit dir, Lili Marleen,
mit dir, Lili Marleen.
Deine Schritte kennt sie, deinen zierenGang,
alle Abend brennt sie, doch mich vergrass sie lang.
Nun, sollte mir ein Leid geschehen,
wer wird bei der Laterne stehen
mit dir, Lili Marleen,
mit dir, Lili Marleen.
Aus dem stillen Raume, aus der Erde Grund
hebt mich wie im Traume dein verliebter Mund.
Wenn sich die spätenNebel drehn,
werd' ich bei der Laterne stehen
mit dir, Lili Marleen,
mit dir, Lili Marleen.

英文

Underneath the lantern,
By the barrack gate
Darling I remember
The way you used to wait
T'was there that you whispered tenderly,
That you loved me,
You'd always be,
My Lilli of the Lamplight,
My own Lilli Marlene
Time would come for roll call,
Time for us to part,
Darling I'd caress you
And press you to my heart,
And there 'neath that far-off lantern light,
I'd hold you tight ,
We'd kiss good night,
My Lilli of the Lamplight,
My own Lilli Marlene
Orders came for sailing,
Somewhere over there
All confined to barracks
was more than I could bear
I knew you were waiting in the street
I heard your feet,
But could not meet,
My Lilly of the Lamplight,
my own Lilly Marlene
Resting in our billets,
Just behind the lines
Even tho' we're parted,
Your lips are close to mine
You wait where that lantern softly gleams,
Your sweet face seems
To haunt my dreams
My Lilly of the Lamplight,
My own Lilly Marlene

中德文對照

Vor der Kaserne
Vor dem großen Tor
Stand eine Laterne
Und steht sie noch davor
So woll'n wir uns da wieder seh'n
Bei der Laterne wollen wir steh'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在軍營之前
在大門之前
有著一盞燈
至今依然點著
我們要在那裡再見一面
就站在那座燈下
正如從前,莉莉瑪蓮
正如從前,莉莉瑪蓮
Unsere beide Schatten
Sah'n wie einer aus
Daß wir so lieb uns hatten
Das sah man gleich daraus
Und alle Leute soll'n es seh'n
Wenn wir bei der Laterne steh'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我們兩人的身影
看來像是合而為一
那是情侶一般的身影
被人看見也無所謂
所有的人看到也是一樣
只要我們在那燈下相會
正如從前,莉莉瑪蓮
正如從前,莉莉瑪蓮
Schon rief der Posten,
Sie blasen Zapfenstreich
Das kann drei Tage kosten
Kam'rad, ich komm sogleich
Da sagten wir auf Wiedersehen
Wie gerne wollt ich mit dir geh'n
Mit dir Lili Marleen.
Mit dir Lili Marleen.
哨兵已經開始呼喊
晚點名號也已吹起
遲了的話是要關三天的禁閉
我必須立即歸來
只好在此道別
但心中仍然盼望與你同行
與你一起,莉莉瑪蓮
與你一起,莉莉瑪蓮
Deine Schritte kennt sie,
Deinen zieren Gang
Alle Abend brennt sie,
Doch mich vergaß sie lang
Und sollte mir ein Leids gescheh'n
Wer wird bei der Laterne stehen
Mit dir Lili Marleen
Mit dir Lili Marleen
我能認得你的腳步聲
你的步伐有著獨特的風格
夜晚變得令人燃燒不耐
我忘記了是如此的遙遠
我將遇到如此悲傷的事
此刻你會跟誰在那座燈下
與你一起,莉莉瑪蓮
與你一起,莉莉瑪蓮
Aus dem stillen Raume,
Aus der Erde Grund
Hebt mich wie im Traume
Dein verliebter Mund
Wenn sich die späten Nebel drehn
Werd' ich bei der Laterne steh'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不論在這個安靜的房間里
或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片土地
我都渴望夢見
你那令人迷戀的雙唇
你在夜霧之中旋轉飛舞
我佇立在那座燈下
正如從前,莉莉瑪蓮
正如從前,莉莉瑪蓮

社會影響


莉莉·瑪蓮是對戰爭殘酷的無言控訴,也是千萬人心中逝去的幸福之象徵,得不到的幸福之象徵。從那以後,這首歌曲唱遍了全世界,各色語言無數版本,成為和平的象徵,成為對幸福的哀悼。和它糾結不清的一個時代、兩個女子都已經逝去,只有歌聲還久久傳唱,各中滋味,不同的人自有不同體會。

相關介紹


這首歌原本標題為"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語:《路燈下的女孩》),但後來以莉莉瑪蓮而著名。
此歌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交戰國雙方所喜愛,甚至出現了戰壕里軸心國和同盟國的士兵同時哼唱此歌戰鬥的場景。
和這首歌聯繫在一起的是兩位演唱過它的著名女性:Lale Anderson和Marlene Dietrich。
Lale Anderson
Lale Anderson(1905-1971)的故事在法斯賓德的電影《莉莉·瑪蓮》中有著全面的展現。與Marlene Dietrich相反,這個女子在憑藉著同納粹上層的曖昧關係,步步高升進而大紅大紫。她是這首歌的原唱,最初錄製的版本並不走紅。到了1941年,德國佔領地貝爾格萊德一家德國電台開始向所有德軍士兵廣播Lale Anderson唱的《莉莉·瑪蓮》。這首歌的內容卻喚起了士兵們的厭戰情緒,喚起了戰爭帶走的一切美好回憶。很快,這首德語歌曲衝破了同盟國和軸心國的界限,傳遍了整個二戰戰場。從突尼西亞的沙漠到阿登的森林,每到晚上9點55分,戰壕中的雙方士兵,都會把收音機調到貝爾格萊德電台,去傾聽那首哀傷纏綿的《莉莉·瑪蓮》。不久,蓋世太保以擾亂軍心及間諜嫌疑為由取締了電台,女歌手及相關人員也被趕進了集中營。但是《莉莉·瑪蓮》並沒有就此消失,反而越唱越響,納粹德國也走向了命中注定的滅亡。
Marlene Dietrich
Marlene Dietrich(1901-1992)是德國著名影星和歌手。她大膽的中性扮相,穿褲裝抽香煙,歌聲低沉性感而冷酷,風靡了二戰前的柏林。1930年,她出演史登堡(Joseph von Sternberg)的電影「藍天使」而在大熒幕走紅。納粹上台後,她毅然離開祖國,加入美國國籍,堅決反戰。而觀眾最愛的還是她唱的Lili Marleen(不論是英文版還是德文版),這既是控訴戰爭控訴法西斯的有力武器,也是一份再也無法釋懷的鄉愁。她讓這首歌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1937年希特勒開出優厚條件請她回國,遭到拒絕。她從此與德國劃清界限,一生中再也不曾踏上故鄉的土地。在美國,她在電影節和舞台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2年,她在巴黎去世。最終,她的屍骨重回柏林,德國人還在用她的名字命名了柏林的一個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