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明

西南大學潔凈能源與先進材料研究院院長

李長明,教授,男,博士生導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國家特評教授、西南大學潔凈能源與先進材料研究院院長。

研究領域集中在潔凈能源(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和鋰離子電池)和先進材料(納米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有機光電材料和化學/生物感測器材料)兩個方面。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64年9月—1970年8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學士
1980年9月—1983年8月武漢大學物理化學碩士
1983年9月—1986年8月武漢大學物理化學博士

工作經歷

1970年9月—1980年8月在湖北化肥廠歷任工程師,技術部副主任。
1983年9月—1988年6月任武漢大學化學系講師。
1988年9月—1991年5月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員。
1991年6月—1994年3月任美國環球精密儀器公司高級科學家。
1994年4月—1998年7月任美國摩托羅拉公司高級工程師。
1998年8月—1999年7月任美國摩托羅拉公司項目經理,首席高級工程師。
1999年8月—2003年8月任美國摩托羅拉公司高級科學經理,首席高級工程師。
2003年8月—2008年7月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2006年1月—2012年2月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生物工程系主任。
2006年8月—2012年9月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先進納米生物中心主任。
2008年8月—至今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正教授。
2012年1月—至今任重慶清潔能源先進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2年1月—至今任西南大學先進材料與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發表379篇SCI科學論文,擁有美國、新加坡和中國等專利102項,7項專著。
● SCI總引用近8000次,H-index:46。
● 近五年:在著名科學雜誌包括Nature Mater,Adv Mater,JACS,Phys Rev Lett,Nanolett,Angew Chem,Adv Funct Mater,Sci.Rep和Small等發表論文300餘篇。
● 在材料科學、工程、化學和生物/生物化學四個領域列入國際資料庫(ISI)重要科學排名“全球前百分之一著名學者”,過去10年8篇ESI”全球千分之一高引用科學論文,25篇ESI”全球百分之一高引用科學論文。
課題
● A*STAR SERC grant (11/1, 2010-10/31, 2014): Print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for Web Printing Process, $1,000,000
● Singapor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10/2008-09/2013): Transfer Printing and Nanoembossing of Aligned SENTNET-FET, $900,500
● A*STAR Singapore-Poland joint research (04/2008-09/2011): Development of Novel Electrocatalyst Systems for Direct Ethanol Fuel Cells, Joint research project with Poland, Warsaw University, $679,618
● A*STAR SERC Award (05/01, 2010-04/30, 2012): Integrated Nano-photo-bio interface (iNPBi), $ 234,810
●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Inc PhD research grant (07/1, 2010-08/31, 2013), S$275, 000
● A*STAR SERC (03/1, 2010-02/29, 2012): Home-use Handheld Analyzer for Multiplexed Cancer Detection, $ 330,594
● A*STAR Singapore (01/2006-12/2007): Nanoscale Organic Transistor and Its Biosensor Device by Web Printing Process, $1,500,830
● EDB Singapore (07/2005-06/2006): Protein Array Biochip, $300,000
● US Motorola (08/2003-09/2005): Organic Transistor Based Biosensors, International PI, joint project with US Motorola Labs, S$106,000.
● DSO Singapore (01/2005-12/2006): The Development of a Miniaturiz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on MEMS, $274,000
● DSO Singapore (01/2005-12/2006): Development of Microfluidic Drug Delivery System, $130,000
● DSO-NTU (01/2006-12/2008): Biooptical Sensors, $175,000
● US Air Force (07/2005-06/2006): Microbial Fuel Cells, $42,500
● US Army Research (07/2005-6/2006): Electrocatalyst of Fuel Cells, $50,830
● A*STAR (12/2005 -06/2006), Novel Hybrid OTFT on Flexible Substrate, $50,000
● EDB-NTU (05/2005-07/2008): Electronic Biochip, $150,000
● DSO-NTU (05/2005-07/2008): Novel Microfluidic System for Drug Delivery System, $70,000
● US ARO-NTU (01/2006-12/2008): The Development of Biofuel Cell Systems, $200,000
● NTU (01/2004-12/2008): Protein Array Sensors, $750,000
● NTU (01/2006-12/2008): Organic Transistor Based Bio-chemical Sensors, $147,900
● NTU (05/2006-12/2006): Investigation of Organ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50,000
● NTU (09/2005-08/2008): Advanced Bionanosystems, $360,000
● NTU (06/2006-07/2009): Smart Nanomaterials Systems, $100,000
● A*STAR(05/2004-06/2008): Development of Wearable Bio-Sensors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700,00
● A*STAR (07/2004-12/2008):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TFT Memory Devices, $50,000
● A*STAR (01/2006-12/2008): Characterization and Fabrication of Organic Transistors,$ 960,000
● US Air Force (07/2007-08/2008): Generating Graphene Nanosheet Electrodes for Electroanalysis and Fuel Cells, $50,000
●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ARC-joint) (02/2008-01/2011): A High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Piezoelectric Detector Platform for Biosensor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PI, joint research program with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S$496,743
● US Homeland Security Department (08/2008-07/2010): Novel Explosive Sensor Using Signal-Amplifying Molecular Imprinted Conducting Polymer, International Co-PI, joint project with University Connecticut, S$300,000
● SERC Grant: Molecular design of naphthalimide based metal-free organic dyes for efficient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device, $292, 146 (March 1, 2012- Feb 30, 2015).
● Cambridge Centre for Carbon Reduction in Chemical Technology (C4T), NTU PI for EMSET: Electrochemical Multi-scal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Joint program with Cambridge University,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Research fund: S$: 50 million for 5 years.
● 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計劃(973計劃)課題(01/2013-12/2018):儲糧真菌毒素早期監測預警基礎(2013CB127804),RMB$ 195.0萬元。(第一期:93.6萬, 01/2013-12/2014)。

教學成就

因為領導的研究小組有著高水平的研究、優良的培訓以及極強的海內外合作,李教授過去三年中在南洋理工大學培養的15名博士研究生中有7人已成為985或211高校的教授或副教授,剩餘的畢業生也在德國/新加坡的頂級研究機構中擔任研究專家或工程師,或者在美國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社會活動


● 2013年任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 2013年任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戰略諮詢專家。
● 2013年任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顧問。
● 2011年任蘇州大學工業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與榮譽院長。
● 2010年任新加坡-史坦福生物工程院學術委員會成員。
● 2008-2012年任南洋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成員。
● 2010-2012年任南洋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常務成員。
● 2009年任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雜誌《Nanoscale》編委會成員。
● 2011年任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雜誌《RSC Advances》副主編。
● 2013年任《功能材料》編輯委員會特聘編委(終身)。
● 2010年任新加坡醫療委員會成員。
● 2010年任新加坡科學公共部門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工程研究委員會成員。
● 2007年任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專家小組成員。
● 2006年任新加坡Attogenix科學諮詢委員會成員。
● 2005年任美國生物科學前沿編輯。
● 2004年任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和蘇州大學訪問或榮譽教授。
● 2000年任美國摩托羅拉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
● 1994年任美國國家衛生科學院多學科研究組成員。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頒獎機構
2013年重慶2012友誼獎
2012年中國僑界創新人才獎創新人才獎
200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與創新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1999年美國摩托羅拉傑出發明家鉑金徽章美國摩托羅拉
1998年美國摩托羅拉傑出發明獎美國摩托羅拉
1997年美國摩托羅拉傑出創新黃金徽章獎美國摩托羅拉
1996年美國摩托羅拉傑出發明獎美國摩托羅拉
1995年美國摩托羅拉傑出發明獎美國摩托羅拉
1994年美國摩托羅拉傑出發明獎美國摩托羅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