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補鍋的結果 展開

補鍋

傳統手工作坊職業

補鍋,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門職業,屬集體性質,學徒三年,工資極其微薄。出師后,處境才稍微有所改善。按鍋的品種來決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專門補鐵鍋的,補搪瓷器皿的,補鋁鍋水壺的,技術、火候各不相同。

當然,大師傅是可以“通吃”的,樣樣拿得起,放得下。但隨著生意的蕭條,這些作坊入不敷出,在經濟的浪潮下逐漸分解為個體戶的行當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社會風俗


一些補鍋匠走街串戶,悠悠是唱“補——鍋——嘞——”嘹亮的嗓音繞樑不絕,惹得一幫婆婆媳婦忙著找出破鍋爛碗,走在弄堂里,鍋碗瓢盆一陣亂碰亂響,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擊樂隊,十分熱鬧。有意思的是,把鋁鍋底換了,補鍋匠還不讓客人拿走,裝一鍋水,要看它漏不漏。補鍋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錢不收!
攢夠了錢的補鍋匠,才可望開一家小店,穩穩噹噹地吃起手藝飯。而一些頭腦靈活的補鍋匠,又開始在琢磨修理高壓鍋、電炒鍋或者電飯煲了。時代在迫使每一個人前進,手藝人自然也不例外。
補鍋
補鍋

所需工具


坩堝、火爐、風箱、煤塊、砧凳、小錘、鑽子和棉布卷

過程


最早的時候,要安放好連著風箱的小爐子,填入焦煤,在小坩堝內放幾塊碎鐵片,拉上幾手風箱,等待鐵片融化。趁鐵片尚未融化的間隙,清除鐵鍋上的煙垢。鐵片融成鐵水后,將鐵水順著裂縫一點一點地補上去。補好了洞並未算完,還得用粗砂輪將鍋內凸起的補疤略加打磨,然後用細砂紙平整一遍,使之不妨礙鍋鏟的攪動,最後再抹上些黃泥漿,方才大功告成。如果是補鋁鍋則簡單多了,無須開爐,先清理乾淨破洞處,用自製的鋁質補丁鉚在破洞上面,再仔細敲打,使之密合。鋁水瓢,搪瓷碗,搪瓷口盅,都是用這種方法修補。

生活舉例


他叫黃林森,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四十多年來,他以補鍋為生。採訪時他的一位鄰居告訴我們:今天老黃原本是要出門補鍋的,可走到半路,被他的兒子叫回家了。他就憨厚笑笑,說:“做習慣了,是一種寄託,不在乎錢的多少。”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兒孫們也孝順,不願他繼續勞累,不肯再讓他補鍋。近兩年,他才漸漸停下手中的活計,只是,他依然喜歡挑著熟悉的工具箱走街串巷。
老黃補鍋的手藝是從他的父親那裡學來的,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補鍋行業也曾興盛一時。他的父親、哥哥和他一樣為補鍋忙碌了一輩子,直到過世。
最早的時候,老黃挑著擔子在各個村落里走動。他憑著這門手藝走街串巷,養家糊口。每當他挑著工具箱,晃動手中的鐵板,讓“丁丁當當”的聲音迴響在村間小巷時,村民們就知道他來了。常有一幫子婆婆媳婦們忙著找破鍋爛壺漏盆,排著隊等他修補。他到過周邊的許多村莊,像蚶江水頭、蓮埭、石湖……漸漸地村民們都和他熟識起來。他通常用四五天的時間修完一個村子該修補的鍋具。挑著六七十斤重的擔子行走了十多年後,他開始騎自行車,把工具箱放在車子後座上推著行走。這一走,又是三十多年。如今,補鍋的人明顯少了,老黃是石獅最後一位仍在堅守補鍋行當的老人,他說:“補鍋兼配鎖、修鑰匙,一天工錢大概有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