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抬兒調
梁平抬兒調
梁平抬兒調又稱抬工號子,因抬工俗稱抬腳兒,故又名抬腳兒調兒是流傳於重慶市梁平區域內的一種傳統民間音樂形式,由當地的抬工號子發展演變而來,距今至少有數百年的歷史。
8人抬
傳說,天上玉帝不知人間的苦樂。一次太白金星問玉帝,人間什麼樣的人最苦,什麼樣的人最快樂?玉帝笑答:當然飲酒者最苦,抬腳兒最樂。太白金星不解,玉帝說,你不見飲酒者眉頭緊鎖苦不堪言,而抬腳兒草履赤臂,肩負重物仍歌之舞之喜形於色,豈不樂乎?這是對“梁平抬兒調”歡快風格最貼切的描述。
在民間人們不管是建房造屋、修橋鋪路都要運抬石料,迎親娶媳要抬花轎,遇有喪事要抬棺木,都少不了抬工或俗稱“抬腳兒”的活。抬腳兒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必吼唱抬工號子,其號子旋律優美,節奏高亢明快,韻轍嚴謹,唱詞樸實、風趣、幽默、內容豐富。抬腳兒通過吼唱號子抒發內心的情感、釋放緩解疲勞,使步伐輕鬆協調,步力和一。
8人抬
少於6人抬的組合一般不吼調子,達到8人組合,一般都要吼調子;路程再遠,大多都不會重複某一首調子。抬工人數越多,往往就越要唱歌吼調,吼出的調子也越有氣勢,越動聽。
根據所抬對象不同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從事勞動,抬運重物時吼唱的叫“踏腳調”,這也是流傳最廣、用得最多、內容最豐富的一種。抬工人數視物品輕重,有2人抬,一般喉著“嘿呦嘿呦”就起步;4人以上,可以有16人抬、32人抬。
仁壽抬工128人抬虞丞相塑像
第三類是“龍杠調”,是民間辦喪事時抬工抬送棺木吼唱的調子,又叫“上山調”。有的是龍杠會上輩傳下來的,有的是即興編唱。“龍杠”一般由8人抬,遇特重物件,或隆重物件,可以有16人抬、32人抬,抬工人數越多,對路況要求越高,所喉調子也要求越整齊,步伐才能一致。
不論那一類,哼唱的調子都分上下兩句,前杠哼唱上句,后杠跟著重複哼唱上句;前杠再哼唱下句,后杠也跟著哼唱下句。調子的唱詞有全縣域內普遍流傳的,這類唱詞大同小異;有局部區域各龍杠會上輩傳下來的;也有某些老抬工即興新編的,這一類大多是臨時所見的事物現編現唱,調侃、風趣、幽默,即興編詞也是“梁平抬兒調”的一大特點。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梁平抬兒調”已形成較成熟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不局限於抬工們在從事抬工活動中吼唱,而是逐漸演變成一種休閑娛樂哼唱音樂。在鄉間的田間院壩,甚至在城市裡都能聽到哼唱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抬兒調,相當於民歌。
抬工作品-滑石古寨
梁平抬兒調,是梁平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形式。搶救梁平抬兒調,有利於保護具有地域特點的民間音樂藝術。
(一)
清早起來把床下,耳聽喜鵲鬧喳喳。
我問喜鵲你鬧啥,是不是貴客要到家?
(二)
清早起來把床下,象牙梳兒手中拿。
前頭梳的一匹瓦,後頭梳的雙韃韃兒。
(三)
清早起來把床下,白銅煙桿手中拿。
陪到嫖客團轉耍,嫁一個丈夫也不如意。
(四)
清早起來把門開,一根烏草蛇鑽進來。
不是老娘勒得快,媳婦得個糞羅才。
(五)
清早起來把門開,一對鳥兒飛進來。
前頭飛的是梁山伯,後頭飛的是祝英台。
(六)
清早起來口不開,叫聲嬌嬌兒拿茶來。
喊她倒茶她倒酒,這樣的嬌嬌兒哪裡有。
(七)
清早起來去點火,隔壁幺妹兒都拉到我。
拉到幺妹兒做一火,十天半月都做不腳。
(八)
清早起來去倒潲,背時公公來拉到我。
反手給他一潲瓢,打他鬍子糠粑倒。
(九)
清早起來不新鮮,嬌嬌兒點火郎吃煙。
燒了一桿燒二桿,連燒三桿不新鮮。
(十)
清早起得早,踩了露水草。
等到露水干,太陽又來了。
(十一)
清早起來去過河,鑰匙落到渾水河。
丟了鑰匙誤了鎖,嬌嬌兒不來靠哪個。
(十二)
清早起來下陡灘,手拿燈草做號桿。
人人說我號桿小,小小號桿撐大船。
(十三)
太陽出來菲菲紅,燒火老二大不同。
腦殼頂個爛草帽,嘴裡含個吹火筒。
(十四)
太陽出來萬丈高,情妹出來耍雙刀。
哪個出來耍兩套,徒弟還比師傅高。
(十五)添加新參考資料
午時到姐家,姐兒在繡花。
丟來花不綉,裝煙又倒茶。
1.對於某些民俗活動的依存性。
抬花轎和抬棺木分別屬於我國傳統婚俗和喪俗,沒有婚事和喪事的傳統習慣也就不會有四轎抬和龍杠調的形成與發展,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機械交通工具的出現,抬兒調的市場地位岌岌可危,傳統技藝甚至瀕臨消亡。在重慶梁平地區,抬工們還遵循“祭杠”習俗,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抬杠班子舉行“龍杠會”,主要是通過祭拜儀式並在抬具上潑灑公雞血來祈求平安。
2.有別於其他抬杠的獨特性。
在我國各地也存在抬工活動,所不同的是梁平抬工所用抬杠是以柏樹或其他彈性較好的雜木製作而成的長短兩種翹杠,而包括本縣福祿鎮在內的梁平域外抬工則使用的是以木棒或竹棒製作而成的1.2m左右的硬杠子。具體談及翹杠,由於工具所作用途不同,即長杠抬石料和其他重物,其長、寬、厚、弧高分別約為3m、9cm、5cm、28cm;短杠用於抬棺木,其長、寬、厚、弧高分別約為2m、8cm、4cm、5cm,當然在具體製作長短杠時可在這些數據上下波動,但是不宜懸殊過大。同時,長短杠都是中間寬,兩端窄,並向上呈圓弧形,故而弧高是翹杠最顯著特點,也是“翹杠”名稱的由來。關於抬杠所用的其他工具,梁平地區與其域外地區並沒有特殊之處,如分力之用“牛”、換肩之時用於平衡身體的“杵”、以及“緣”“扣”等都基本相同。
3.抬兒調唱詞的通俗性與靈活性。
一般而言,以前的勞作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是文盲,故所唱唱詞需要通俗易懂,不要傾向於書面語言,而要使用生活用語,即便是規定唱詞《想郎》與《十月懷胎》也是如此,這樣才易於被勞作大眾普遍接受並相傳下來。
在他們工作的過程中,像大石頭之類的構件一般都非常重,抬工們抬得都很累,而喊著抬兒調,大家都覺得有趣,就不會覺得那麼累。抬兒調是隨機應變的,不是死板的。龍杠調唱詞亦即對於抬運重物和抬棺木所用唱詞而言,一般區分為四句唱詞和八句唱詞,六句唱詞極為少見,而四句唱詞之中,除第三句可押可不押韻外其他三句唱詞都需押韻。
喊唱一般遵循這樣規則:前杠喊唱,后杠進行重複喊唱即可喊號子是根據路的情況來決定,如果路平,就隨地的喊,而當路不好走的時候,前面的人就會報路,就會喊得慢一點,拖得長一點,這叫三起三落,只要領頭人一報路,大家都知道前面有一個轉彎或者是上坡,也就會走的也慢一點。遇到漂亮女子,抬工便會臨時作詞,調侃女子,大家也跟著一起起鬨。當路很平時,抬工們還會像炫技一般,走成“搖搖腿”,拐來拐去的。所以抬兒調都是根據路況憑感覺隨意唱。尖子(領頭人)會隨機應變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如果遇見路況不太好的情況,尖子會回頭查看情況,留出方便大家走的路。前沿左(尖子靠著左邊走),后沿右(後面的人靠著右邊走),這樣才能走過那些彎彎拐拐的路。
尖子
每杠分為前後杠2人組成的杠數之中,第一杠的前杠最為重要,相當於戰爭中的統帥角色,一般稱之為“尖子”。通常,尖子一是要有穩力,二是熟悉路,能夠很地的帶領大家。尖子在走路的時候要觀察前面的路況,知道怎樣走能夠方便後面的人跟上。所以,尖子是由德高望重的技術能手擔任指揮職責,主要負責隊伍步伐速度的控制與協調及領唱。
拐子和二把等
第一杠的后杠一般稱之為“黑拐”。按照序列計算而排在第一杠後面杠的前後杠分別對應稱之為“二把”“三把”乃至“六三把”和“后二把”“后三把”乃至“后六三把”“六四把”,最後一杠的前杠稱之為“拐子”。
尾巴
最後一杠的后杠稱為“尾巴”。尖子和抬尾在走路的時候一人負責一邊的路況,他們掌握著走路的節奏。抬尖子的人一般力氣比較大,抬尾巴的人不需要這麼大的力氣,但卻必須很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