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一種特殊類型,絕大多數患者具有特異性染色體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產物導致細胞分化阻滯和凋亡不足,是本病發生的主要分子機制。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多見於中青年人,平均發病年齡為44歲,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占同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10%~15%,發病率約0.23/10萬。原發性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繼發性常見於應用化療和(或)放療的腫瘤患者,也有應用烷化劑和拓撲異構酶Ⅱ抑製劑引起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報道。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貧血、出血傾向、感染、肝脾和淋巴結腫大、骨痛等。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併發症主要是感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和高白細胞症。由於全反式維甲酸(ATRA)及砷劑的規範化臨床應用,APL已成為基本不用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即可治癒的白血病。故發現后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 血液病科或腫瘤內科
● 原發性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確。
● 繼發性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常見於應用化療和(或)放療的腫瘤患者,也有應用烷化劑和拓撲異構酶Ⅱ抑製劑引起APL的報道。
● 患有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患者一般會有以下表現:
● 發熱、乏力
● 活動后心悸
● 胸骨壓痛
● 皮膚黏膜蒼白
● 皮膚出血點及瘀斑
● 肝脾輕度腫大
● 頭暈、乏力
● 牙齦出血
● 牙齦腫痛
● 眼底出血
● 確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主要依靠血象、骨髓象、細胞免疫學檢查、細胞遺傳學檢查,根據臨床表現可做其他輔助檢查。
● 血常規:顯示貧血,白細胞增多,並可見幼稚細胞,血小板減少。
● 骨髓象:以異常的顆粒增多的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30%,且多數>50%),細胞形態較一致,原始細胞以下各階段細胞較少,細胞核形態多不規則。
● 細胞免疫學檢查:免疫分型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診斷中起到輔助作用。其典型表現:表達CD13、CD33、CD117和MPO,不表達或弱表達CD34、HLA-DR、CD11b、CD14、CD64、CD56。
● 細胞遺傳學檢查:染色體異常,t(15;17)(q22;q21)。對診斷和治療有指導意義。98% 以上的患者存在 PML-RARα 融合基因,檢測 PML-RARα 融合基因是診斷 APL最特異、敏感的方法之一,也是本病治療方案選擇、療效評價、預後分析和複發預測最可靠的指標。
● 出凝血時間、3P試驗、纖維蛋白原含量、纖溶酶原含量及活性ATP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
● 根據病情及臨床表現必要時選擇X線、CT、MRI、B超、超聲心電圖等檢查。
● 醫生診斷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主要依據FAB的形態學以及分子細胞遺傳學檢查。
● 骨髓形態為胞質含粗大顆粒和Auer小體(也有微顆粒變異型)的異常早幼粒細胞增生。
● 臨床常有嚴重出血且易合併DIC和纖維蛋白溶解。
● 90%的患者顯示特異性染色體易位t(15;17)。
● 化療敏感(化療耐葯發生率<5%),緩解生存期長但早期死亡率高。
●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兩種形態學變異型:粗顆粒型和細顆粒型。
● 粗顆粒型
● ● 是最常見的變異型,又稱為“典型APL”,約佔 75%。在瑞氏染色塗片上,這些早幼粒細胞的細胞質通常含有密集包裹的亮粉色、紅藍色或暗紫色顆粒。有些可見 Auer 小體。
● 細顆粒型
● ● 細顆粒型約佔總病例的 25%。在光學顯微鏡下,該變異型的細胞通常可見雙葉核,且沒有明顯的顆粒。
●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目前尚無明確分期。
● 本病主要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細胞異常相鑒別,根據細胞形態學、細胞免疫學和細胞遺傳學檢查,一般不難鑒別。
● 出現發熱、乏力、異常牙齦出血等表現,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 全反式維甲酸治療
● ● 能耐受以蒽環類為基礎化療的患者,根據誘導前外周血WBC進行危險分層治療。低/中危組(誘導前外周血WBC≤10×10⁹L):全反式維甲酸(ATRA)+DA或DNR+三氧化二砷(ATO);ATRA+IDA或DNR。高危組(誘導前外周血WBC>10×10⁹L):ATRA+ATO+IDA或DNR;ATRA+IDA;ATRA+DNR±Ara-C。不能耐受以蒽環類為基礎化療的患者,予ATRA+ATO治療。
● 砷劑治療
● 緩解后治療分為鞏固治療、維持治療2個階段。鞏固治療:採用AraC十蒽環類藥物,如蒽環類藥物選用IDA,則鞏固化療3個療程;如選用其他蒽環類藥物,則鞏固化療4~6個療程。
●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主要引起感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高白細胞血症等併發症。
● 感染
● ● 是最常見的併發症包括細菌病毒真菌感染主要表現為發熱,感染的部位常見於口腔肺部皮膚嚴重者,可出現敗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
●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 ● 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最重要的併發症,發生率高,大約60%的患者會發生。近年隨著應用維甲酸和砷劑,DIC的發生已明顯減低。
● 高白細胞症
● ● 在應用維甲酸治療過程中會合併高白細胞症,可同時給予羥基脲、小劑量Ara-C或減量的AADA方案治療。
●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以異常早幼粒細胞明顯增多為主,異常細胞可隨血流進入全身各個器官。
● 本病起病急,早期易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病死率高,而儘早予以維甲酸治療可明顯降低出血風險。達到緩解的患者,經鞏固、強化、維持治療,長期預后較好。
●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目前尚無具體有效預防措施。
● 不要過多地接觸X射線和其他有害的放射線。
● 從事放射線工作的人員要做好個人的防護,加強預防措施。
● 嬰幼兒及孕婦對放射線較敏感,易受傷害,婦女在懷孕期間要避免接觸過多的放射線,否則胎兒的白血病發病率較高。
● 不要濫用藥物。使用氯黴素、細胞毒類抗癌藥、免疫抑製劑等應嚴格遵醫囑用藥,切勿長期使用或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