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出血病

草魚出血病

這種病的病原體是水生呼腸孤病毒,隸屬呼腸孤病毒科,水生動物呼腸孤病毒屬,直徑70~80nm,20面體球形顆粒,含有11個片段的雙鏈RNA。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毒株。

流行情況


草魚出血病
草魚出血病
1. 流行地區:1970年首次發現,此後相繼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川等省、市、自治區各主要養魚區流行。
2. 危害品種:草魚、青魚都可發病,但主要危害草魚,從2.5~15cm大小的草魚都可發病,發病死亡率可高達80%以上,有時2足齡以上的大草魚也患病。近年來由於各地忽視了免疫工作,草魚病毒病的發病呈上升趨勢。
3. 發病水溫:水溫在20~33℃時發生流行,最適流行水溫為20~28 ℃。當水質惡化,水中溶氧偏低,透明度低,水中總氮、有機氮、亞硝酸態氮和有機物耗氧率偏高,水溫變化較大,魚體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時易發生流行。水溫12℃及34.5℃時也有發生。
4.流行季節:6~9月

發病過程


人工感染健康草魚,從感染到發病死亡需4~15天,一般7~10天。病程分潛伏期、前趨期和發展期3個階段。

潛伏期:

為3~1天,在此期間內,魚的外表不顯示任何癥狀,活動與攝食正常。潛伏期的長短與水溫及病毒濃度有密切關係,水溫高,病毒濃度高,潛伏期短;反之,潛伏期則長。

前趨期:

時間短,僅1~2天,魚的體色發暗、發黑,離群獨游,停止攝食。

發展期:

時間長短不一,一般為1~2天,病魚表現充血、出血癥狀。

癥狀


病魚各器官、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現象;體色暗黑,小的魚種在陽光或燈光透視下,可見皮下肌肉 充血、出血,病魚的口腔上下頜、頭頂部、眼眶周圍、鰓蓋、鰓及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眼球突出,剝除魚的皮膚,可見肌肉呈點狀或塊狀充血、出血,嚴重時全身肌肉呈鮮紅色,腸壁充血,但仍具韌性,腸內無食物,腸系膜及周圍脂肪、鰾、膽囊、肝、脾、腎也有出血點或血絲。
上述癥狀並非全部同時出現,按其癥狀表現頜病理變化的差異,大致可分為3個類型,可同時出現,亦可交替出現。

防治方法


(1)注射或浸泡草魚出血病組織漿滅活疫苗或細胞弱毒疫苗進行預防。
(2)發病季節全池潑灑二氧化氯、表面活性劑等消毒劑。
(3)全池施用大黃或黃芩抗病毒中草藥,用量為1~2.5毫克/升水體。
(4)每畝水深1米,用金銀花75克、菊花75克、大黃375克、黃柏225克研成細末,加食鹽150克,混合后加適量水全池潑灑。
(5)每100千克魚體重每天用水花生8~10千克、大蒜頭和食鹽各500克打成漿,拌入3千克米糠,連喂5天。
(6)每100千克魚體重用水花生10千克,搗爛,拌食鹽500克、大黃粉1千克、韭菜2千克或生大蒜500克,再拌米粉、麩皮或浮萍10~20千克做成藥餌,連喂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