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癬

須癬

須癬是皮膚癬菌引起的成年男性面、頸、鬍鬚部位的感染性皮膚病。本病分佈於世界各地,歐洲多見,在我國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多見,好發於成年男性須部和(或)下頜部。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如理髮、剃鬚傳染,亦可因接觸病原菌而感染,常由牛、馬、狗等傳染到人。常見病原菌有須癬毛癬菌、疣狀毛癬菌、紅色毛癬菌、斷髮毛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和犬小孢子菌等。須癬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丘疹、紅斑、水皰、膿皰等。須癬主要通過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治療過程一般較長,多次拔除病區鬍鬚,為患者造成一定困擾。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關鍵在於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局部外傷。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

病因


● 須癬是一種感染性疾病,主要為真菌感染,亦有念珠菌感染者。

高發人群

● 成年男性高發,以下因素會增加感染的概率。
● 有留須習慣
● 不注意個人衛生
● 自身抵抗力較差

病原菌

● 須癬毛癬菌
● 疣狀毛癬菌
● 紅色毛癬菌
● 紫色毛癬菌

感染途徑

● 剃鬚刀交叉使用(如在理髮店剃鬚)。
● 動物接觸。

癥狀


● 須癬多局限於下須部、下頜部,也可累及整個須部,乳突、頸部亦可發病,一般感染部位炎症明顯。本病可分為2型。

淺表性須癬

● 初起損害是位於毛囊口的炎性丘疹;
● 可形成炎性紅斑,邊界清楚;
● 邊緣為水腫型紅斑或丘疹水皰;
● 中央趨於消退脫屑;
● 患處鬍鬚折斷或鬆動,易折斷。

深在型須癬

● 暗紅色、深在性毛囊性炎性丘疹、膿皰;
● 可擴大形成結節或膿癬樣腫塊;
● 鬍鬚變脆,易折斷或鬆動,易拔出;
● 有時可見拔出的鬍鬚部附著淡黃色膿液。

檢查


● 確診須癬需要做真菌學檢查、病理學檢查、Wood燈檢查。
● 真菌學檢查
● ● 可通過了解真菌的種類和數量,初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真菌感染,提高診斷準確率。
● 病理學檢查
● ● 可直接檢查毛囊周圍炎症浸潤情況,有利於早期診斷。
● Wood燈
● ● 本檢查僅局限於犬小孢子菌感染者。

診斷


● 醫生診斷須癬,主要依據病史、典型癥狀及輔助檢查。

病史

● 寵物愛好者,如喜玩貓、狗。
● 成年男性有留須習慣,且不注意個人衛生。

典型癥狀

● 須部發生紅斑、水皰和化膿性毛囊炎。
● 炎症腫塊或結節。
● 局部鬍鬚鬆動、折斷、易拔出。

輔助檢查

● 真菌鏡檢可見須內外有菌絲和孢子,鱗屑中可見菌絲,真菌培養有致病菌生長。
● Wood燈檢查可確診是否感染犬小孢子菌。
● 病理檢查發現毛干內外真菌孢子和毛囊周圍組織中有菌絲。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發生在須部,容易與須癬混淆,這些疾病有須瘡、狼瘡樣須瘡、複發性單純皰疹、膿皰瘡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各項輔助檢查做出診斷。

治療


● 對於治療須癬,主要依靠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

全身治療

● 深在感染或長期不愈的大的淺在性須癬,可口服灰黃黴素、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療程一般1~2周。
● 深在型比淺在型療程長1倍左右。
● 局部合併較明顯的炎症反應時可加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

局部治療

● 拔出病須,局部使用抗真菌葯,可選益康唑溶液、聯苯苄唑溶液、鹽酸特比萘芬軟膏等,必要時可短期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促進及早治癒。
● 合併細菌感染時加用抗菌藥物。

危害


● 丘疹和水皰等癥狀反覆發作,會影響生活和工作。
● 反覆拔出病區鬍鬚,紅斑、長期不愈可影響患者外觀和容貌。

預后


● 本病一般採取全身保守治療,嚴重者可加用激素,可完全治癒。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預防


● 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個人抵抗力。
● 注重個人衛生,避免接觸患病動物,不共用剃鬚刀(如去理髮店刮須)。
● 個人物品,尤其是剃鬚刀和面巾等,勿交叉使用。
● 避免使用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