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火

法國1963年路易·馬勒導演電影

《鬼火》是由路易·馬勒執導的108分鐘劇情影片。該片由莫里斯·榮內特、Léna Skerla、Yvonne Clech、于貝爾·德尚、Jean-Paul Moulinot等主演,於1963年10月15日在法國上映。

徠該片改編自皮耶爾·德希厄·拉·侯歇勒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剛從療養院戒掉酒癮的花花公子阿倫,想尋找人生的目標,但又發覺與充滿荒謬和醜惡的社會格格不入,於是重蹈覆轍,在酒精的陪伴下自殺。

劇情簡介


鬼火[法國1963年路易·馬勒導演電影]
鬼火[法國1963年路易·馬勒導演電影]
作家阿倫被遠在美國紐約的妻子送到法國凡爾賽的一家健康中心接受治療酗酒的療程。他們之間的聯繫僅僅是一些熟識的朋友來探望阿倫,以確定他能儘快從酗酒中解脫出來。阿倫以前的生活是在聲色犬馬中度過。酒精和美女是他生活的全部。但酒精不僅危害著他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在摧殘著他的心智。雖然他擁有過很多的美女,但現在卻孑然一身找不到感情的歸宿。阿倫決定到巴黎去尋訪故友。但阿倫似乎開始並不適應以前那些熟悉的生活,一切都顯得那麼格格不入。阿倫重新投入酒精的懷抱,在爛醉后的次日上午,在認真收拾好自己的所有行李后,在看完書的最後一頁后,他將槍口對準了自己的心臟。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
阿倫·勒魯瓦莫里斯·榮內特
伊娃讓娜·莫羅
麗迪雅Léna Skerla
法爾努Yvonne Clech
D'Averseau于貝爾·德尚
La Barbinais醫生Jean-Paul Moulinot
La Barbinais太太Mona Dol
MorainePierre Moncorbier
CharlieRené Dupuy
MilouBernard Tiphaine
DubourgBernard Noël
FannyUrsula Kubler
UrcelAlain Mottet
François MinvilleFrançois Gragnon
Jerome MinvilleRomain Bouteille
Cyrille LavaudJacques Sereys
Solange亞歷山德拉·斯圖爾特
MariaClaude Deschamps
BrancionTony Taffin
Frederic亨利·賽爾

職員表

製作人Alain Quefféléan
原著皮耶爾·德希厄·拉·侯歇勒
導演路易·馬勒
副導演(助理)Philippe Collin、沃爾克·施隆多夫
編劇路易·馬勒
攝影Ghislain Cloquet
剪輯Suzanne Baron
造型設計Bernard Evein
錄音Jean Nény、Guy Villette、George Petrie、Georges Pierre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鬼火[法國1963年路易·馬勒導演電影]
鬼火[法國1963年路易·馬勒導演電影]
阿倫·勒魯瓦
演員 莫里斯·榮內特
作家。他之前的生活是在聲色犬馬中度過。而且被遠在美國紐約的妻子送到法國凡爾賽的一家健康中心接受治療酗酒的療程。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徠 《鬼火》的原著小說的原形人物是一位年輕的畫家,是原著作者皮耶爾·德希厄·拉·侯歇勒的朋友,不到三十歲就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皮耶爾·德希厄·拉·侯歇勒最後同樣也是採用自殺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 莫里斯·榮內特為了從形象上貼近角色花力氣減肥了50磅。
• 原著背景是20世紀20年代,改編后的影片年代背景為20世紀60年代。

製作發行


主創單位
製作單位Arco Film S.r.L.、Nouvelles Éditions de Films
發行單位紐約音像、Governor影業、Gibraltar影業(美國) 
影片上映
上映國家上映時間、細節上映國家、地區上映時間、細節
法國1963年10月15日美國1964年2月17日(紐約)
阿根廷1964年5月28日瑞典1964年9月21日
烏拉圭1965年7月24日西德1966年10月7日
美國1966年10月7日芬蘭1967年3月11日(電視播映)
澳大利亞1967年5月26日(阿德萊德電影節)日本1977年8月6日
加拿大1977年9月11日(多倫多電影節)巴西2001年3月30日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方獲獎情況
1963年9月7日第2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鬼火》獲獎 
義大利影評人獎
金獅獎提名
1978年4月6日第1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影片評價


劇照
劇照
《鬼火》不僅在精神上延續了路易·馬勒一貫的創作理念,在故事的處理上也秉承了他一貫的“壓縮時間”的特色。大部分情節集中發生在一兩天內,並且十分強調角色的情感變化。馬勒影片中的角色往往具有超乎常人的特質,並帶有浪漫主義的傾向。《鬼火》對社會層面的描敘極為深刻,對中上階層和知識分子令人接受不了的社會禮儀和隱藏在彬彬有禮之下的虛偽給予了一貫的嘲弄和諷刺。影片散發出的嚴肅和憂傷,以及極為個人化的情緒和情感體驗賦予了角色以極強烈的悲劇色彩。導演以自我感受為出發點有感而髮式的拍攝手法將一個沉迷於酒精之中的墮落浪子在自殺前的種種頹廢心境和不安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影片同時以冷靜的格調描繪了一幅1963年巴黎的浮世繪。紀錄片似的掃視鏡頭跟隨著主人公阿倫在巴黎的街頭逡行,氤氳著人間百態的蒼涼和無奈。背景中的喧鬧更加凸顯出阿倫內心世界中的焦慮與疏離。(騰訊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