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英國學者鄧寧提出的理論

國際生產折中理論是英國著名學者鄧寧(John H. Dunning)在綜合各類學者關於跨國公司的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該理論在對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分析的同時,也對國際技術轉移的成因進行了分析。

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的貢獻: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實用性,克服了以前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片面性。

假設條件


折中理論認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企業在供應某一特定市場時要擁有對其他國家企業的凈所有權優勢。這些所有權優勢主要表現為獨佔某些無形資產的優勢和規模經濟所產生的優勢。
2、如果企業擁有對其他國家企業的凈所有權優勢,那麼,對擁有這些優勢的企業來說,他自己使用這些優勢時,必須要比將其轉讓給外國企業去使用更加有利。即企業通過擴大自己的經營活動,將優勢的使用內部化要比通過與其他企業的市場交易將優勢的使用外部化更為有利。
3、如果企業在所有權上與內部化上均有優勢,那麼,對該企業而言,把這些優勢與東道國的區位因素的結合必須使企業有利可圖。區位因素包括東道國不可轉移的要素稟賦優勢以及對外國企業的鼓勵或限制政策,要素稟賦一般指東道國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市場容量等。

主要結論


折中理論的分析過程和主要結論:(1)國際直接投資是遍布全球的產品和要素市場不完全性的產物,市場不完全導致跨國公司擁有特定的所有權優勢,所有權優勢是保證跨國公司補償國外生產經營的附加成本並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2)所有權優勢還不足以說明企業為什麼一定要在國外進行直接投資,而不是通過發放許可證或其他方式來利用它的特定優勢,必須引入內部化優勢才能說明為什麼直接投資優於許可證貿易。(3)僅僅考慮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並不足以說明企業為什麼把生產地點設在國外而不是在國內生產並出口產品,必須引入區位優勢,才能說明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和出口之間的選擇。(4)產品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決定了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和條件。

核心觀點


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的核心是“三優勢模式”(OLI paradigm)理論,即所有權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和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所有權優勢包括技術供給方所具有的來自於對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佔有上產生的優勢、生產管理上的優勢和多國經營的優勢。
區位優勢是指技術引進國所擁有的要素稟賦、政策及市場環境優勢。
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在內部運用自己的所有權優勢節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風險的能力,主要表現為企業緩和或克服中間產品特性與市場不完全的能力。

理論貢獻


它吸收了各派理論的精華,運用多種變數分析來解釋跨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應具備的各種主要客觀條件。強調經濟發展水平由一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能力和動因起決定作用,都是符合實際的。該理論為跨國公司全面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他要求企業有全面的決策思路,指導企業用整體的觀點去考慮與所有權優勢相聯繫的各種因素,以及諸多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便把握全局,降低決策失誤。

局限性


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的局限性:國際生產折中理論所提出的對外直接投資條件過於絕對化,有一定的片面性。鄧寧強調只有三種優勢同時具備,一國企業才可能跨國投資,並把這一論斷從企業推廣到國家,因而解釋不了並不同時具備三種優勢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特別是向發達國家的大量直接投資活動。該理論對這三種理論的簡單綜合缺乏從國家利益的宏觀角度來分析不同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它局限在從微觀上對企業跨國行為進行分析上,並且沒有擺脫壟斷優勢論,內部化理論,區位優勢理論等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它對三種優勢要素相互關係的分析停留在靜態的分類方式上,沒有隨時間變動進行動態分析。鄧寧所論述的決定依據側重在成本分析基礎上,但它假定企業不同進入方式的收入是相同的,這不符合實際。一般來說,對外直接投資產生的收入流量最大,出口次之,而許可證貿易最低。事實上,企業在決策最贏利的進入方式時是考慮收入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