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厥
氣厥
氣厥在古籍中有兩處代指,一是指中氣衰竭,或氣機怫鬱上逆而厥者。《景岳全書·厥逆》:“氣厥之證有二,以氣虛氣實,皆能厥也。氣虛卒倒者,必其形氣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脈微弱,此氣脫證也。宜參、芪、歸、術、地黃、枸杞、大補元煎之屬,甚者以回陽飲、獨參湯之類主之。氣實而厥者,其形氣憤然勃然,脈沉弦而滑,胸膈喘滿,此氣逆證也。《經》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即此類也。治宜以排氣飲,或四磨飲,或八味順氣散、蘇合香丸之類,先順其氣,然後隨其虛實而調理之。又若因怒傷氣,逆氣旋去而真氣受損者,氣本不實也。再若素多憂鬱恐思而氣怯氣陷者,其虛尤可知也。若以此類而用行氣開滯等劑,則誤矣。”氣厥亦稱中氣。《證治要訣·厥》:“氣厥,即中氣。”《丹溪心法·厥》:“氣厥者,與中風相似,何以別之?風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如有痰,以四七湯、導痰湯服之。”二是病理名詞,指氣逆。
● 英文名稱:Qi Syncope
● 又稱:中氣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 氣厥之證有二,以氣虛氣實,皆能厥也。(《景岳全書·厥逆》)
● 中氣衰竭,或氣機逆亂蒙閉諸竅所致的厥證。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氣厥是指情志不舒,氣機逆亂導致的昏厥,多因情誌異常、精神刺激、素體虛弱等,引發氣機上沖逆亂,壅塞清竅,神明失養而發為厥證,有實證、虛證之分。
● 實證多發生於形壯體實者,其發作多與急躁惱怒、情志過極密切相關。
● 虛證多發生於平素體質虛弱者,常有過度疲勞、睡眠不足、飢餓受寒、突受驚恐、疼痛或站立過久等誘因。
● 實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氣粗,口噤,握拳,舌苔薄白,脈伏或沉弦。
● 虛證:眩暈昏仆,汗出肢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舌淡,脈沉細微。
● 氣厥由情誌異常、精神刺激、素體虛弱等因素,致氣機上沖逆亂,清竅壅塞,神明失養而成。
● 實證:肝氣不舒,氣機逆亂,上壅心胸,阻塞清竅,故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肝氣上逆,氣機閉塞,肺氣不宣,則呼吸氣粗;陽氣被郁,不能外達,則四肢厥冷;氣閉於內,則見脈伏,肝氣鬱滯未暢,則脈見沉弦。
● 虛證:元氣素虛,又因悲恐或疲勞過度,一時氣機不相順接,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因而眩暈昏仆,面色蒼白,氣息低弱;陽氣虛衰,難以溫通,則見肢冷;衛外不固,則見汗出;舌質淡,脈沉微,為正氣不足之徵。
● 實證治宜開竅順氣解郁,可用通關散合五磨飲子。
● 虛證治宜補氣回陽醒神,可用四味回陽飲。
● 應避免情志過極。
●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嚴禁煙酒及辛辣香燥之品。
● 不妄勞作,加強鍛煉。
● 發病時時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