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犯焉識
嚴歌苓著長篇小說
《陸犯焉識》嚴歌苓創作的長篇小說,後由張藝謀導演改編成電影《歸來》。
在該書中,嚴歌苓將知識分子的命運置放在20世紀中國歷史和政治變遷這個大背景上,寫出了一曲政治與歷史夾縫中的人生悲歌。對知識分子而言,其人生悲劇表面上是源於對自身所處時代、政治的誤讀,但本質上是源於個體精神的獨立及對自由的堅定追求。陸焉識悲劇的人生,演繹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奈,以及知識分子在政治和苦難的困囚馴化中的精神抗爭、蛻變、堅持。
陸焉識本是上海大戶人家的少爺,聰慧而倜儻,會多國語言,也會討女人喜歡。父親去世后,年輕無嗣的繼母馮儀芳為了鞏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軟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馮婉喻。沒有愛情的陸焉識很快出國留學,在美國華盛頓毫無愧意地過了幾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畢業回國后的陸焉識博士開始了風流得意的大學教授生活,也開始了在風情而精明的繼母和溫婉而堅韌的妻子夾縫間尷尬的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陸焉識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諳世事的張揚激越而成為“反革命”,在歷次運動中,其迂腐可笑的書生氣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長,直至被判為無期。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著極高的學識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間的相互圍獵與傾軋,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凋謝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芻,使他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深愛。婉喻曾是他寡味的開端,卻在回憶里成為他完美的歸宿。
“文革”結束后,飽經思念的陸焉識和馮婉喻終於可以團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陸焉識卻發現歲月和政治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淪、終成俗庸小市民的兒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終成大齡剩女的小女兒對他愛怨糾結,態度幾經轉變,唯一苦苦等待他歸來的婉喻卻在他到家前突然失憶。
引子 | 第二十章 | 穎花兒媽 | |
第一章 | 場部禮堂的電影 | 第二十一章 | 美好離婚 |
第二章 | 歐米茄 | 第二十二章 | 二十歲的魚 |
第三章 | 恩娘 | 第二十三章 | 懺悔 |
第四章 | 加工隊 | 第二十四章 | 王子來了 |
第五章 | 梁葫蘆 | 第二十五章 | 知青小邢 |
第六章 | 場部禮堂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隻靴子 |
第七章 | 電影 | 第二十七章 | 夜審 |
第八章 | 監獄門診部 | 第二十八章 | 萬人大會 |
第九章 | 出逃 | 第二十九章 | 探監 |
第十章 | 馮婉喻 | 第三十章 | 青海來信 |
第十一章 | 逃犯 | 第三十一章 | 回上海 |
第十二章 | 通緝令 | 第三十二章 | “伊是啥人?” |
第十三章 | 長途電話 | 第三十三章 | 老佣 |
第十四章 | 上海1936 | 第三十四章 | 相認 |
第十五章 | 上海1963 | 第三十五章 | 婉喻的炮樓 |
第十六章 | 重慶女子 | 第三十六章 | 中秋 |
第十七章 | 自首之後 | 第三十七章 | 浪子 |
第十八章 | 還鄉 | ||
第十九章 | 絕食 |
嚴歌苓一直縈懷於對自身家族史特別是對其祖父人生遭際和精神世界的探尋。依此多年的功課,該書以深遠的濟世情懷,將知識分子陸焉識的命運鋪展在中國近當代政治這塊龐大而堅硬的底布上,檢視了殘酷歲月里生命可能達到的高度。
文學鑒賞
在《陸犯焉識》中,嚴歌苓的筆觸往返於主人公盛年時流連的浮華地美國、上海和其後半生被禁錮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世態的炎涼和命運的多詭盡收眼底。全書冷靜與幽默同行,溫情與練達並重,大有“翻手為蒼涼,覆手為繁華”之概。
作者在主人公名字上也都做了文章——陸焉識、馮婉喻——就算大陸的“陸”不是作者有意為之,“哪裡識別得出委婉的諷喻”之意卻是顯而易見的。
《陸犯焉識》的一個公然的秘密,是關於題材和寫作技術的。由於眾所周知的現實境遇以及自身畏葸的心理因素,造成了內地作家對不少特殊文學題材的無奈、無助以及(由此引致的)無知,這些題材因禁忌而成為公然廢棄的富礦(稱這些題材為“富礦”,顯然不是為了炫耀)。作為僑民的海外華語作家不必像卓別林《淘金記》的主人公那樣歷經困苦,就已然由於身份原因坐擁了金山。何況,海外經歷讓這些寫作者見識了新世界,體悟了新概念,確立了新立場,一件陳年的、毫無故事的普通旗袍都能被思考和想象方式煥然一新的作者改出別緻的歐美樣式,更不用說大部分特殊題材本身就擁有刪除不盡的傳奇色彩。
《陸犯焉識》寫了三個時期——1954年前,1954年至1976年,1976年後。
居於敘事核心地位的,是1954年陸焉識因不識時務,在“肅反”中被投入大牢,並因其進一步的不識時務而被判為無期,投入西北荒漠勞動改造,直至文革結束。在某種意義上,嚴歌苓沒有浪費這個題材,小說寫了荒漠上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匱乏,犯人對監管者的行賄,囚徒的兇殘和偶爾流露的溫情……陸焉識也在此過程中變成了綽號“老幾”的老無期,並假裝結巴以適應改造,還有一次成功地做了“逃犯”。作者為加強作品的可讀性,因而(即使從全書來看)敘事節奏快慢結合,敘事色調或明或暗,始終保持在一個點到即止的分寸上,不致品讀起來太過壓抑或放鬆。或許,嚴歌苓早就深諳《人猿泰山》的創造者E.R.巴勒斯的名言,“盡量不使讀者動腦筋是一本書暢銷的關鍵”。更重要的,可能是作者根本無意為那場曠日持久的災難立傳或安魂,題材本來就是湊巧送上門來的,只能成為某個鮮明主題的懸浮背景,用完即拋。作者更為關注的,始終是那個所謂的“人格最深處不可看通的秘密”。
1954年“肅反”之前的陸焉識,循著舊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流行的套路,才華,以及才華帶來的嫉恨;繼母,以及繼母張羅的婚姻;妻子,以及妻子的柔順;出軌,以及出軌后的坦然。被捕之前,繼母去世;被捕之後,才華再無用武之地,“陸犯焉識”的人生中只剩下了兩個關鍵詞——妻子和出軌。沒錯,這正是作者要寫的那個“人格最深處不可看通的秘密”之一。勞教的二十多年,成了陸焉識懺悔的時間長度,他在心裡盲寫給妻子的信(真實的信因為有人檢查,寫得更像公文),逃獄,都是為了懺悔自己的出軌,贏回自己曾經棄之若敝屐的妻子的愛。他意識到,那個此前在他眼中幾乎一無是處的妻子,原來有“很美很艷的時候,起碼她有美得耀眼的瞬間”,“這一切不是當時三十多歲的陸焉識能夠解讀的,是五十歲、六十歲的陸焉識一點點破譯的”。
陸焉識破譯的,其實是嚴歌苓的愛情觀,“最最強烈的愛情是被禁錮的愛情,比如賈寶玉和林黛玉,羅密歐和茱麗葉。這種愛情連苦澀都會享受的,而且我覺得愛情在所有的時候都在發生,在最艱苦,沉重的大時代里,愛情都在發生”。不論“最最強烈的愛情”是不是“被禁錮的”,可以肯定的是,愛情確實“所有的時候都在發生”。然而,文學作品書寫的愛情,不會發生在“所有的時候”,而是跟所寫的“這個時候”在一起的。作為人物的“這個人”與其共生的“這個時候”對抗、爭鬥、妥協,最終生成精緻微妙的樣式,如此,才是“這個人”的愛情,也才是愛情所在的“這個時候”,雙方各自以對方的成立而生動。但在《陸犯焉識》里,嚴歌苓卻把與陸焉識共生的時代作成了背景,被她抽象出來的“愛情”是唯一重要的東西。於是,這愛情因超脫於時空而沒有東西能傷害,卻也因為沒有溫度、氣息和疾病,喪失了動人的力量。
單單關注愛情,或許小視了嚴歌苓這部“寫得最用心”、“也是最滿意”的書,因為作者要寫的,是“一個人對感情、對自由的一場近一個世紀的徹悟”。毫無疑問,主人公對“自由”的“徹悟”,是嚴歌苓要寫的另一個“人格最深處不可看通的秘密”。從這個方向上看,“陸犯焉識”的“囚犯”含義就不僅僅是實質上的牢獄之災,還包括身心不得自由的隱形囚禁。想到這一層,回顧陸焉識的一生,果然,他一直被囚禁在各種有形無形的牢籠之中。在家庭中,繼母以軟弱為利器的愛囚禁了他;在愛情上,妻子的不遂人意囚禁了他;在社會上,派系的爭鬥囚禁了他……彷彿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著陸焉識的一生,疏而不漏。在這樣的困窘中,陸焉識慢慢地“徹悟”了“自由”的含義。
從作品來看,所謂的“徹悟”,最終仍然與愛情密切相關——跟髮妻馮婉喻一起,陸焉識完成了對自由的認知。這就要講到小說的第三個時段,1976年之後的故事了。獲釋的陸焉識有了向妻子懺悔,從而放下壓在自己心中二十幾年的巨石的可能。就在這時,作品給出了一個瓊瑤式的結尾——馮婉喻失去了記憶,她不再認識清醒時寵著、愛著、崇拜著的丈夫了。因為失憶,婉喻的性情也變了,一改往日的端莊、含蓄、隱忍,對看不慣的人和事破口大罵,並在最後的歲月里堅持赤身裸體。妻子去世之後,陸焉識歷經二十多年勞教而不改的直言批評社會和政治的習慣讓兒子不堪忍受,於是,他又幾近被子女囚禁了起來。最終,陸焉識帶上自己的衣服和妻子的骨灰,回到了大西北,因為“草地大得隨處都是自由”。情形在這裡出現了奇異的反轉,陸焉識曾經的肉身囚禁之地,變成了他最終的精神自由之所。
這一奇異的反轉令人不禁小心翼翼地猜測,或許作者所謂的自由,是由時間、諉過和逃避提供的,並不具備強悍的生命力。沿著作品提供的線索分析,不難發現,即使陸焉識不“徹悟”,家庭的囚禁也隨著繼母的去世戛然而止;而社會的囚禁,時代的罪過和無恥者的攻訐是合情合理的借口,作者早就憑此讓陸焉識預先擺脫了造成這一不自由的自身原因,也用不到他自己來“徹悟”。就連馮婉喻的失憶,也是作者出於好心給予人物的自由,因為擔心婉喻“看見她的丈夫非常地失望”,因而以失憶的方式“讓她自由,而且在自由的王國里她有非常美好的感覺就是她在等待,長別離變成了一種挺讓她享受的過程”。
全書嚴歌苓強調的兩個核心秘密——愛情和自由,擁有同樣的結局,都是作者抽象出來的虛擬普世標準,這抽象的標準彷彿木偶戲里牽動人物的引線,從而讓時代、地域、變革都成了為證成這標準而先設的布景。
藝術特色
男性視角
《陸犯焉識》以男性的視角勾勒出一部知識分子追求自由精神的磨難史,但嚴歌苓將歷史內化為女性的生命體驗,從“性別”缺失者的角度把馮儀芳、望達、韓念痕、馮婉喻等女性置於他者化、物象化的位置,撥開隱蔽女性真實身份背後的代碼,書寫女性在無言歷史建構中無可替代的意義與男性他者化隱喻象徵背後的真實內涵,從而還原了男性歷史背後的女性真實生命體驗,揭示出女性作為無言的沉默者在歷史締造中並非是沉默的事實。
多重敘事角度
從表面看,故事的主要敘述者是“我”――陸焉識的孫女馮學峰,作者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講述了“我祖父”陸焉識的一生坎坷經歷以及“祖父祖母”之間奇異的感情糾葛。由於年齡的差異,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加上價值觀的不成熟,年輕一代在敘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那次歷史文化浩劫時,不免就產生了一種“陌生化”的或者“間離”的效果。由此品讀起來奇異新穎、荒誕而神秘,增強了作品的閱讀情趣和審美效果,比如祖父那猶如“照相機”般驚人的記憶力、那神奇的“盲寫”技能、特殊的歷史經歷,還有充滿著浪漫色彩的海外愛情、重慶愛情以及與妻子馮婉瑜的遲到而熾烈的愛情,小說後半部分,陸焉識恢複名譽回到上海的種種不適,與失憶的馮婉瑜的新的戀愛,兒女的疏離與擔心,上海里弄小市民的種種猜測與算計,從小女孩的角度也一一得到細膩的展示,暗示了強權政治給人性和人際關係帶來的毀滅性的摧殘,而這種敘事模式也使得小說擺脫了因政治色彩濃郁而帶來的過多的反思闡釋,從而避免墮入沉重感傷的調子中,使作品抹上了一層淡淡的喜劇色彩,增添了荒誕氣息。
小說中還有一個隱身的然而更確定的敘事者,就是陸焉識的回憶錄,小女孩的敘述就是基於此,小說中處處強調這一點,“我”是根據讀祖父盲寫出來的散文、筆記、回憶錄等來想象他的一生。“在我祖父寫的散筆和散文里,有關那個叫梁葫蘆的男孩占不少篇幅,能讀出一個無法無天的少年形象……”敘述人總是在有意無意地拉開讀者與故事的敘述距離,同樣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小說既是在講述過去,又在講述自身,從而成為一個自我完整的空間。
有了回憶錄的介入,小女孩的敘事往往在不經意間過渡到祖父陸焉識的話語視角,這就構成了作品第三重的敘事角度,這裡,大量充實繁複的細節打破了間離的審美效果,讓讀者可以直面荒誕世界,身臨其境。比如:陸焉識的時隱時現的結巴,象徵著知識分子在政治話語霸權下的自我閹割;梁葫蘆遭受謝隊的毒打被磨禿的腦殼顯示了極權體制下人性的扭曲;還有陸焉識逃跑過程中跌落糖缸,身上浸滿了糖水后形成糖衣並一路作為食物支撐他擺脫追逃的情節等等,都顯示出奇詭的浪漫色彩。
在嚴歌苓的小說中,常常還有一個“聲音”在探頭探腦,它“時隱時現,如魑如魅,難以捉摸,可同時又那麼生機勃勃。”它在小說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進入或走出故事,對情節的發展進行主觀化的闡釋和各種形式的干預,使小說呈現出奇妙的文學景觀。這第四重敘事角度就是作家自己。嚴歌苓是個極具浪漫氣質的個性鮮明的作家,有時會直接進入作品本身,表達自己的情感。最精彩的也是嚴歌苓最拿手的女性形象的刻畫上,比如恩娘的風情精明、馮婉瑜的溫婉痴情、韓念痕的靈動浪漫、以及馮丹珏的輕靈單純與之後的粗糙冷靜等等,即使是鄧指的安徽媳婦穎花兒媽,作者著墨不多,但點染幾筆,也寫出了其溫暖多情的特點。馮婉喻身上既有扶桑的沉靜忍讓,又有王葡萄的母性嫵媚,同時還有小魚的痴情奉獻。尤其是馮婉瑜去世前後的描寫,作者採用全知全能的角度,交待了馮婉瑜在漫長等待中做出的種種犧牲,她的性格的豐富性與層次感與其說是陸焉識的感受,不如說是作家濃墨重彩的深情寄託,這也沿襲了嚴歌苓一貫的對女性形象的描摹功力。
靈動的敘事時間
敘事文學離不開時間的扭曲與變形,時間是小說敘事的最基本層面。按照現代敘事學的觀點,小說涉及兩種時間:故事時間和敘事時間,故事時間是指故事發生的自然時間狀態,而敘事時間則是敘事者對故事時間加以描繪形成的文本時間。故事時間和敘事時間並不一致,“小說的這種雙重時間性質賦予了敘事語篇根據一種時間去變化乃至創造另一種時間的功能。”因而,作家可以任意打破故事時間序列,在作品中顯示出特殊的藝術意味來。
在《陸犯焉識》中嚴歌苓靈活地運用了這種自由的敘事模式,讓“當時”與“將來”穿插進行。如:“我祖父朝著大荒漠外走去的時候,是想到了1936年那個綿綿冬雨的下午的……”。書中多次出現這樣的句式,另外作者經常有意地點明準確的時間詞語,使讀者既產生了間離的藝術感覺,又使得故事情節真實而靈動,具有極強的戲劇化張力。在很多章節的承啟之間,也經常採用這種方法,這些都使得小說情節發展連綿不絕而情調上纏綿悱惻,非常符合人物性格與心理的展示。
除此而外,對作為時間藝術的小說而言,敘事時間的節奏安排也是一種重要的藝術技巧。《陸犯焉識》中主要有兩個大的場景,一是陸焉識勞改服刑生活,一是入獄前與回歸后的上海的家庭生活,其中不斷穿插閃回的是陸焉識被捕服刑之前的人生歷程(主要包括海外生活和重慶生活)。
第一個場景的中心故事是陸焉識想方設法去觀看有女兒鏡頭的紀錄片,女兒是他黑暗生活的一縷光明,是他渴望家庭溫暖的感情寄託。在陸焉識處心積慮的謀划中,牢獄生活的暗無天日,梁葫蘆的慘痛身世、鄧指的善良忠厚一一從容地展示出來,為主人公精神的詮釋提供了廣闊而深遠的背景。尤其是對牢獄生活的描寫顯示了非人性非理性的時代的荒誕。監獄瑣碎的日常生活敘述與主人公精神世界的細緻刻畫構成了丘壑起伏的節奏,這些特寫和定格,傳遞了強烈的信號。比如當他千辛萬苦最終看到了銀幕上小女兒身影時,有一段特寫式描寫,這是人物情緒的一次集聚與爆發,女兒的影像喚醒了“老幾”被壓制的真情,激發了他被摧殘的尊嚴,也最終促使他去完成一次回歸親情的逃亡。
另外,時空在嚴歌苓的巧妙敘事中可以並存,兩個場面形成兩條線索,有時并行,有時交叉,構成如蒙太奇般的藝術效果,渲染了男女主人公回歸的殷切與守望的繾綣。如:“這時馮婉喻又一次死心,從通緝令旁邊慢慢走開,而陸焉識走進西寧老城的一家小鋪。上海的夜色遠比西寧來得早,因此,當馮婉喻自家門前摸黑開鎖的時候,西寧還剩下最後一縷陽光。”主人公活動的兩個場景之間不是割裂的,而是緊密相扣的,西北的陸焉識在長達三十年的牢獄生活中用表面的結巴掩飾了內心的執著,在艱難苦悶屈辱的時間下隱藏的是多情而精彩的內心世界,他在綿綿思考中逐步接收到來自馮婉瑜的愛情的牽引、越發感覺到親情的珍貴,這也成為支撐他忍辱負重活下去、一心回歸盼團圓的精神動力。上海的馮婉瑜苦苦支撐風雨飄搖中的家庭,她傾其所有到處託人,甚至無奈犧牲身體等等來救助丈夫,男女主人公看似平靜的表面下其實暗流涌動,兩人的情感在陸焉識逃回上海的場景中交接,為了不影響子女,儘管一個充滿渴望卻暗中觀察相認,一個裝作不知卻有意創造機會,這種無聲的會面使小說的情緒飽滿而達到高潮,更加渲染了二人的痴情與深情。整個逃亡過程,小說用兩條線使這一情節充實豐滿,明線為陸焉識的旁觀與體察,這是通過回憶錄的明示,而暗線則是作者從全知全能的角度交代了馮婉瑜對此的洞察,她感知到了陸焉識的到來,為避免家人受連累,她巧妙地將兒女一一帶到陸焉識的視線里,他們就在那樣一個惡劣的環境中演繹了一場不動聲色又驚心動魄的愛情。
邊緣化敘事
男主人公陸焉識的原型是嚴歌苓的祖父嚴恩春,嚴歌苓曾在文章中坦陳:“假設人發明文學是為了了解自己,那麼發現尋找我的祖父,就是為了發現和了解我自己。”《陸犯焉識》可以看作是一部家族史,馮學鋒作為敘述人最大的意義在於經由她的敘述可以連貫起一部完整的陸家家族史。但同時作者經由主人公自身的視角展示的又是二十世紀知識分子獨特的精神生活,採用多重敘事角度可以將二者很好的結合。
嚴歌苓自身的經歷使得她能夠秉承中西合璧的文化精神和藝術技巧,對大陸的極權政治、紅色教育、霸權話語以及在這種極致環境下知識分子的精神境遇與生命意志以及人性的扭曲與裂變有著深刻體察。如果完全採取全知全能的角度,則有可能會受到先驗的主流話語價值觀的評判,或者落入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窠臼。所以,儘管嚴歌苓筆下多關注女性、關注知識分子、關注移民,但她採取的是邊緣化寫作的方式,這樣,敘事者與事件承受者之間就有了疏離,既規避了權威話語的簡單圖解,又避免了喋喋不休的自我感傷與哀痛。
與早期的作品的直接傾訴或熱情評判不同,《陸犯焉識》大部分章節都能夠不動聲色地對其進行冷靜審視。陸焉識的一生奉自由為圭臬,他一邊探尋與踐行著自由,一邊承受著與主流話語抗衡而帶來的摧殘與折磨。從入獄之初的激越申辯到長久牢獄生活的隱藏自我,他始終保持著清醒與獨立,保持著對真理的追尋與對尊嚴的維護。
《陸犯焉識》榮獲中國小說協會2011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榜首,繼2006年度《小姨多鶴》后,二次問鼎榜首。
《陸犯焉識》被張藝謀改編為由鞏俐、陳道明主演的電影《歸來》,於2014年5月16日在全國上映。
現代作家秋微:嚴歌苓的長篇小說《陸犯焉識》是小說中的上乘佳作。
獲獎時間 | 獲得獎項 |
2013年4月29日 | 第二屆施耐庵文學獎 |
2013年12月30日 | 榮獲《當代》“2009年—2013年年度五佳”獎 |
2015年5月15日 | 入圍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 |
嚴歌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