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石蟾蜍的結果 展開

石蟾蜍

中藥

石蟾蜍,中藥名。為葫蘆科植物徠趾葉栝樓Trichosanthes pedata Merr.et Chun的帶根全草。分佈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和雲南。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咳嗽痰稠,咽喉腫痛,胸悶,便秘,癰腫瘡癤,毒蛇咬傷。

入葯部位


帶根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咳嗽痰稠,咽喉腫痛,胸悶,便秘,癰腫瘡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徠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切片曬乾。

形態特性


趾葉栝樓又名:鳥足栝樓、叉指葉栝樓。草質藤本,攀援;莖細,具縱棱及槽,無毛或僅節上被短柔毛。指狀複葉具小葉3-5片;葉柄長2.5-6厘米,具縱條紋,無毛;小葉片膜質或近紙質,中央小葉常為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9-12厘米,寬2.5-3.5厘米,兩端漸尖,邊緣具疏離細齒,外側兩片近於菱形或不等側的卵形,上面幼時被短硬毛,后變為白色圓糙點,背面淡綠色,無毛;具顆粒狀突起,主脈和側脈在上面稍凹,密被短柔毛,背面凸起,具白色圓糙點,細脈網狀;小葉柄長2-5(-11)毫米,上面被短柔毛。卷鬚長而細弱,具條紋,2歧。雄總狀花序長14-19厘米,總花梗及花梗被褐色短柔毛,具縱槽紋,中部以上有花8-20朵;苞片倒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0-15毫米,寬約8毫米,被短柔毛,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中部以上撕裂或具不規則的銳齒;花梗長4毫米;花萼筒狹漏斗形,長2-4厘米,上部徑7-10毫米,裂片披針形,長7-10毫米,寬2-3.5毫米,先端漸尖,全緣或具裂齒;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長10-15毫米,寬8-12毫米,先端具流蘇;花藥柱長7毫米,寬4毫米,葯隔有毛。雌花單生,萼筒圓柱形,長約3毫米,徑約5毫米,萼齒和花冠同雄花;子房卵形,長1.5厘米,徑8毫米,無毛。果實球形,徑5-6厘米,橙黃色,光滑無毛;果柄長1(-3)厘米。種子卵形,臌脹,灰褐色,長10-12毫米,寬約8毫米,頂端圓形,種臍壓扁,三角形,無邊棱及線。花期6-8月,果期7-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1500m的山谷疏林中、灌叢或路旁草地中。分佈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和雲南。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塊根或全草,有清涼散毒功能。用於瘡癤、蛇咬傷。雲南楚雄用其果實代栝樓入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