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羅州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 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轄鎮
- 湖南省衡陽市轄縣
- 湖南衡陽市下轄區
羅州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羅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域名稱,始置於南朝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即今化州市合江鎮),置羅州縣,縣治所在陵羅江口,后移置於今化州市東北隅的舊城嶺,屬廣州高涼郡。
從南朝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古羅州在化州成建制開始,到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的197年間,羅州州治均在今化州。
從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羅州州治從今化州移至到今廉江河唇、而在今化州新置南石州開始,到宋(朝)開寶五年(972年) 廢羅州入辯州(今化州),前後349年。
附:《廣東省﹒地名志》:“南朝梁設廣州、新州、瀛州、成州、靜州、瀧州、建州、高州、羅州(今化州市境內)、東衡州、西衡州、南合州、越州、崖州共14州”。
(1)化州古稱高興郡、羅州縣、石龍郡、石龍縣、羅州、南石州、辯州、陵水郡、勛州、化州路、化州府。
(2)廉江古稱石城縣、羅州、廉江縣、濂江縣。
·羅州,屬廣州高涼郡。
·梁大通中(公元527--529年)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為羅州,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轄境為今化州、吳川、石城全境,高州西南部,及與廣西博白、陸川、北流接壤地帶。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
·陳沿梁制不變。
· 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滅陳,廢高興、石龍二郡,以州統縣。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
·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高州、羅州,立高涼郡。石龍縣屬高涼郡。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復置羅州,治所在石龍(今化州城),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等十一縣,屬嶺南西道邕管經略使。
·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置南石州(今化州),析出羅州徙治石城(今廉江)。南石州州治於石龍(今化州),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六縣。此後,屬縣或省或並。
·宋(朝)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並廢濂江、干水縣)划入吳川縣,屬辯州(今化州)領。
古羅州與今化州、廉江的關係:
·“南朝宋(公元420年)於今化州境置高興郡”,這是化州建制之始。廉江沿革“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龍縣建石城縣,屬羅州(今化州)”,即今廉江最早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石城縣,這是廉江建制之始。由此可知,化州建制比廉江建制前後要早202年,而且化州最初是作為郡建制而建立的,而不是縣。
·“羅州,始置於南朝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即今化州市合江鎮),置羅州縣,縣治所在陵羅江口。屬廣州高涼郡。”即羅州最初是作為一個縣成建制於今陵羅兩江匯合之處的化州市合江鎮,名稱源自化州境內的羅江。
·“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置南石州(今化州),析出羅州徙(移)治石城縣(今廉江)。南石州州治於石龍(今化州),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六縣。此後,屬縣或省(廢)或並。”
“宋(朝),開寶五年(972年)羅州(並廢濂江、干水縣)划入吳川縣,屬辯州(今化州)領,辯州領石龍、吳川兩縣。”
由此可知,從南朝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古羅州在化州陵羅江口成建制開始,到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的197年間,羅州州治均在今化州。從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羅州州治從今化州移至到今廉江河唇、而在今化州新置南石州開始,到宋開寶五年(972年) 廢羅州入辯州(今化州),前後349年。也就是說,古羅州建制誕於今化州,後分治為南石州和羅州,羅州從今化州境遷徙至今廉江河唇,即古羅州前部的197年歷史在今化州境內,後部的349年歷史在今廉江河唇境內。
一、化州石龍郡 / 羅州古城遺址
化州的羅州(石龍郡)古城遺址位於化州鎮東北隅的舊城嶺。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牆基凸出地面一至數尺不等。城為方形,面積11.4萬平方米。
在化州城東面的舊城嶺上,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有一道斷斷續續的"回字"形舊城基和一道亘於城前的黑混城,這裡就是梁置的石龍郡故址,也是隋大業前羅州治所在地。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經實測,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裡。冼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裡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裡外”。
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梁朝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陳封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即駐此。1980年,國家博物館人員到這裡考古調查,證實了石龍故址在縣東三里的舊城嶺上。據《化州志》記載:石龍古城“在縣東三里大芬坡”。其實,大芬坡是城前一大坡平崗的土名。舊城嶺也是一塊平崗,高約12米,西面緊靠鑒江、羅江的匯合處。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
二、廉江羅州故城遺址
廉江羅州故城遺址在廉江市河唇鎮龍湖村。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由石龍(今化州)徙治至此,宋開寶五年(972年)廢。城址面積6萬平方米,主城平面正方形,面積1萬平方米,全城平面布局與唐長安城大致相仿,是廣東現存最完整的唐代州城遺址,仍存夯土城牆、護城河遺跡,城內採集到蓮花瓦當、板瓦、實足碗、圜底碟等器物,1963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由幾個既獨立又聯結的城區組成,以官署為主體,里坊、街市的區域界線分明。A區在城西北,地勢較高,平面方形,是官署所在,有主幹道南向通各區;B區在城中部,平面長方形,東面緊靠龍湖;C區在城南部,平面長方形;D區在C區東面,平面方形;南郊有獨立小城一座,可能是羅州城的一處固定的市場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