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儀古鎮

江蘇省崑山市下轄鎮

正儀古鎮(今巴城鎮正儀)位於崑山高新區的西側,陽澄湖東南岸,距崑山市區10千米。西與吳中區、蘇州工業園區交界,北銜陽澄、傀儡兩湖,與巴城鎮、崑山市城北鄉接壤,南瀕吳淞江,與崑山市南港鄉相望。婁江水道、滬寧鐵路、滬寧城際、312國道、蘇滬公路橫穿鎮中;是崑山三寶之一併蒂蓮的故鄉和崑曲的發源地之一,又是江南魚米之鄉。據考古證實,正儀古鎮是一座具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古鎮。

歷史沿革


相傳春秋時期,吳王壽夢好獵,在婁地(今玉山鎮)築有城邑,豢鹿狩獵,后稱“鹿城”。正儀位於城西,雅稱“鹿埜”(野)。
東晉年間,有星隕於今鎮區宅西湯家橋北,“旋化為石,水涸露石,石色白而微青”,因有“星溪”、“星湄”之稱。
正儀古稱鹿埜、星溪,屬婁縣。
梁天監六年(507年),分婁縣,設信義縣,治所設於此,始稱信義。
大同二年(536年),析信義縣置崑山縣。隋開皇末年廢信義縣,信義隸屬崑山。唐代以後信義地稱朱塘鄉,轄三、四保。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崑山之半(析縣境西南斜延東北174圖)設新陽縣,朱塘屬之,鄉制未變。
宣統三年(1911年),信義鎮東至九里橋,接本縣寒區26圖界;西至界浦與元和縣分界;南至吳淞江與崑山縣分界;北至大方潭村,接本縣收區17圖界;東南至南星瀆鎮,接本縣閏區15圖界;西南至南莘田村與元和縣分界;東北至唐涇村寒區4圖界;西北至陽澄湖與元和縣分界;共轄6區28圖294圩。
民國元年(1912年),新陽縣併入崑山,朱塘改稱真義鄉,屬崑山縣管轄。
民國18年,試行區、鄉(鎮)村制,真義鄉與南星鄉並為第八區。
民國23年改稱第七區,並按百戶以上村莊為鄉,百戶以上集市為鎮的規定,真義始稱鎮,第七區轄真義、南星瀆兩鎮及綽墩、高墟、白漁潭、式庄6個鄉鎮。
民國36年,真義鎮劃歸張浦區。同年9月撤銷區級建制,真義為縣屬鄉。
1949年7月,崑山縣人民政府成立,建立區、鄉(鎮)人民政府,設正儀區,轄正儀、高墟、南星、城南(小潭、樂港2村)4鄉。
中華民國成立后,新陽縣併入崑山縣,正儀地屬崑山縣。
1950年,正儀區轄正儀、鎮南、式庄、新南、綽墩、吳淞、黃泥、沽塘、新北、新東10個鄉鎮,下設95個行政村。
1951年6月,原城郊區的東盪、澞西、澞東、路南、路北5個鄉划入正儀區,原正儀區的黃泥鄉劃歸巴城區;吳淞鄉划入張浦區。
1954年,原城郊區的大漁、城北、廣福3個鄉划入正儀區,全區共18個鄉(鎮)176個行政村。
1956年3月,正儀與巴城合併為環城區。9月,撤區並鄉,正儀改為鄉,轄31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9月,成立正儀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取消村建制,轄29個生產大隊。
1959年劃出榮亭大隊歸崑山縣農場(今崑山縣稻麥原種場);火炬、燈塔、新豐3個大隊劃歸城南人民公社。
1962年,經過調整,正儀人民公社有32個大隊,其中有漁業、副業2個大隊。
1965年,西燕大隊併入聯合大隊,副業大隊撤銷,形成現在的區域範圍。
1983年6月,恢復鄉村建制。正儀鄉以生產大隊為基礎,建立30個行政村,轄319個生產隊。翌年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1988年,改鄉建置為鎮建置,下轄30個村民委員會(行政村),1個鎮居民委員會。
2003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正儀鎮,婁江南入玉山鎮,設高新區吳淞江工業園;婁江北歸巴城鎮,設巴城鎮正儀街道。
2019年6月,崑山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正式批複同意建設正儀歷史文化街區。

經濟


古鎮建設

歷史文化街區
2019年6月12日,崑山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正式批複建設正儀歷史文化街區項目 ,擬投資25億,改造範圍約2.9平方公里,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基礎設施、戲曲博物館、景點及配套設施、房屋改造及建築立面整治、河道疏浚及水質提升、公共空間美化提升及其他配套工程。
戲曲百戲博物館
2019年7月21日,戲曲百戲博物館奠基儀式 在巴城鎮正儀辦事處舉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正儀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20°23′,北緯31°23′。東西寬5.5公里,南北長11.5公里,鎮境陸地呈“蟹螯狀”。蘇滬公路、滬寧鐵路、婁江橫穿腹部,良田阡陌,河港縱橫。 

地貌土壤

正儀古鎮地勢西北略高,東南偏低,是一片沃野平原,屬陽澄湖低洼地區。平均高程為3.46米(吳淞基準),耕地高程在警戒水位3.2米以上的有50429畝,佔耕地總面積的84%。
正儀地區屬陽澄湖低洼平原,土壤母質均為湖相沉積物,由黃土狀物質組成,一般為中壤土——重壤土。
據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均為水稻土類。有黃泥土、烏柵土、青泥土3個土屬,9個土種,2個變種。宜種植稻、麥、油菜等作物。
黃泥土有41400畝,佔耕地面積的75.41%,分佈在地勢較高的陽澄湖、傀儡湖周圍以及各村的頭進田。高程均在1.7米以上(青島基準),地下水位一般0.7~0.9米以下。耕作層呈灰棕、灰黃或黃棕色。因水旱輪作,乾濕交替明顯,微生物活動較強,養份儲量比較豐富,產量較高。
烏柵土有8431畝,佔耕地面積的15.36%,分佈在各村地勢較低的二進田。一般高程在1.5~1.7米,地下水位在0.5~0.7米之間。耕作層疏鬆,結構較好,肥力中等。
青泥土有1149畝,佔耕地面積的2.1%,分佈在地勢較低,呈碟形小窪地的榮明、北洲、榮心等村,一般高程在1.5米以下,地下水位在0.3~0.5米之間。土壤多起源於沼澤土,土層中常見泥炭或腐泥層,土質粘重板結,是低產土壤之一。
據土壤化驗分析,由於土壤漬害嚴重,形成後生青泥層,這類土壤面積有755.8畝,占水稻田總面積1.38%,土質粘重板結,僵苗不發,畝產量比一般田低50~100千克。近年來大抓深耕曬垡和秸稈還田,改善土壤效果良好。 

氣候環境

正儀古鎮地處北亞熱帶,瀕臨東海,具有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日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無霜期長。 

水文

正儀地區的河流,除南端與南港鄉分界的吳淞江屬淀泖區水系外,其餘均屬陽澄區水系。以河流的走向區分,東西方向的有吳淞江、婁江、廟涇港;南北方向的有界浦港、思常港、項頭港、東尤涇港、野尤涇港等。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禽鳥
雞、鴨、鵝、麻雀、雁、鴿、燕子、杜鵑、黃鶯、斑鳩、畫眉、白頭翁、啄木鳥、布穀鳥、烏鴉、貓頭鷹、老鷹、喜鵲、野雞、鵪鶉、十姐妹。
畜獸
豬、牛、羊(山羊、綿羊)、兔(肉兔、長毛兔)、狗、貓、黃鼠狼、刺蝟、田鼠、豬獾、狗獾。
蛇、蟲、蛙
水蛇、赤鏈蛇、青稍蛇、秤星蛇、蝮蛇。蜜蜂、蠶、黃蜂、蝴蝶、蜻蜓、紡織娘、螢火蟲、螳螂、蚱蜢、天牛、金龜子、蚜蟲、稻螟、稻飛虱、蝗蟲、紅鈴蟲、牛虻、蟋蟀、蟑螂、螞蟻、蜈蚣、壁虎、蜒蚰、蜘蛛、蚯蚓、青蛙、蟾蜍。
魚、蝦、蟹
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鯿魚、鯽魚、鱖魚、鱸魚、川條、鰟鮍、白魚、青鰭、黑魚、鯰魚、鰻鱺、銀魚、䰾魚、黃鱔、河蝦、白米蝦、赤蝦、河蟹。
龜、蚌、螺
烏龜、甲魚、河蚌、三角蚌、田螺、螺螄、海螄、釘螺、蜆。 

植物資源

正儀古鎮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大致可分以下幾種:
水生植物
茭白、藕、菱、水芹、荸薺、茨菇、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蓮、綠萍。
竹木
蒲基竹、紅頭竹、燕來竹、蘆竹、泡桐、楝樹、榆樹、櫸樹、楊樹、柳樹、桑樹、梧桐、冬青、香樟、棕樹、水杉、桂樹、寶塔松、雪松、馬尾松、柏樹、黃楊。
瓜果
西瓜、甜瓜、梨、桃、葡萄、石榴、桔子、枇杷、草莓、桑椹。
藥草
益母草、半邊草、金錢草、車前子、陳皮、蒲公英、薄荷、蓮心、地丁草、蘆竹根。
花草
月季、芍藥、菊、鳳仙、牡丹、玫瑰、荷花、美人蕉、雞冠花、牽牛花、繡球、臘梅、水仙、薔薇、芙蓉、桂花、青草、紫雲英、看麥娘、稗草、野茨菇、浮萍、三棱草、鴨舌草等。

社會


教育

正儀在明清時期已有義學、書院等教學設施。清末民初,新學漸盛,僅正儀鎮區就有3所公辦初級小學先後開辦。
建國后,政府加強對境內公立小學的領導,不斷改善教學條件,並將有條件的私塾轉為公辦小學。在農村,利用冬學形式掃除文盲;在市鎮,辦職工夜校,學習政治、文化。50年代末,創辦農業中學,為普及國民教育創造條件。1985年創建正儀鎮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為全鎮成人教育的專門機構。
建國68年來,正儀鎮各級各類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對正儀鎮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起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鎮內有涵蓋幼兒園至初中的12所教育機構:
1.正儀幼兒園
2.新城幼兒園
3.星溪幼兒園
4.翡翠灣幼兒園
5.並蒂蓮幼兒園(民辦幼兒園)
6.通澄幼兒園(民辦幼兒園)
7.育寶幼兒園(民辦幼兒園)
8.東方巴城幼兒園(民辦幼兒園)
9.正儀中心小學校
10.崑山市信義小學(正儀中心小學校黃泥山分校)
11.陽澄學校(民辦小學)
12.崑山市正儀中學

交通


1.公交線路:崑山公交(途經鎮區)126路、128路、巴城區域(區間公交,有時間表)271路、370路、371路;蘇州園區111路(蘇州城際公交;受施工影響,正儀段線路暫時停運);途經公交(不途經鎮區)117路、118路、129路、137路、高新區202路(城鐵陽澄湖站-吳淞江客運站)、高新區204路(吳淞江客運站-體育中心)C1線(崑山城際公交;崑山玉山鎮—蘇州工業園區)。
2.公交首末站:城鐵陽澄湖站
3.火車站:滬寧城鐵陽澄湖站
4.地鐵站:蘇州軌道交通S1線 (規劃,預計2018年底開工)漁家燈火、城鐵陽澄湖站、蓮湖公園。
5.公共自行車站點:陽澄湖公園、新陽花園、南橋北、信義路並蒂蓮路、君子亭路新城路、富澤苑、新城路電力站、信義路小學南、星溪路菜場、陽澄湖站東、通澄花園北、前進路金城路、前進路通澄路。(部分站點有偏差)

旅遊


顧園

又稱“玉山佳處”,園址西起界牌橋,東至東亭子,南至婁江北岸,東北至黃泥山,北至綽墩山,約佔正儀鎮境之半。園內樓、亭、館、軒可考者凡數十。其中“玉山草堂”是顧氏居寓,為建築之精粹。據光緒《信義鎮志》記載,草堂附近築有桃花軒、釣月軒、來龜軒、春輝樓、秋華亭、芝雲堂、可詩齋、讀書舍、種玉亭、小蓬萊、小遊仙、百花潭、鳴玉洞、碧梧翠竹堂、浣花溪、拜石壇、漁庄、春草池、金粟影、淡香亭、君子亭、綠波亭、絳雪亭、聽雪齋、雪巢等。此外,還有畫舫、柳塘春、白雲海、光山色樓、嘉樹軒、放鶴亭、綽山亭、東西二亭。後來還在東亭築並蒂蓮荷池。一時園亭之景名聞江南。后經歷代兵事逐漸毀滅,解放后,綽墩山尚存幾處遺跡,“文化大革命”后,顧園遺跡全部消失。

東亭並蒂蓮

正儀古鎮
正儀古鎮
正儀鎮東,有兩亭,即“東亭”及“西亭”。起源於宋代婁江擺渡口涼亭。東亭於元末由顧仲瑛 辟池植並蒂蓮 ,池底放入有孔石板,似蓮房,荷梗從石板下穿孔而茁長,至民國時期已荒蕪凋蔽。民國23年(1934年)冬,
交通部長葉恭綽偶得一古端硯,刻有並蒂蓮詩,乃知蓮出正儀東亭,當即來正儀訪蓮,並會集李肖白、陸增華、謝菉君等地方人士,組織“顧園遺跡保管委員會”,對荷池進行疏浚修葺,在荷池之北建“君子亭”,亭中懸掛葉氏手書“君子亭”匾額。亭邊設有茶室。民國25年(1936)夏,葉恭綽等專程來東亭賞荷,攝影師郎靜山及報社記者同來。《申報》、《新聞報》以顯著版面介紹葉氏賞荷盛況及並蒂蓮特色。此後正儀東亭荷花盛開季節,滬寧鐵路有兩班快車,專為賞荷者停靠東亭。
東亭“並蒂蓮”亦稱千蕊蓮、千葉蓮,一花多蕊,有“雙萼並頭”、“四面拜觀音”、“九品蓮台”諸色,它不長藕,不結實,是一種純觀賞植物。1958年,東亭並蒂蓮荷池及君子亭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大革命”中君子亭被毀,但並蒂蓮已為崑山亭林公園移植成活。

綽墩山

正儀鎮區北1.5公里,有綽墩山。龔明之《吳中紀聞》云:“崑山西樓里村名綽堆,避光宗諱改墩,堆有黃幡綽墓”。(光宗:南宋趙惇廟號)又云:“唐伶人黃幡綽葬於此,今村人滑稽能作三反語。”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有“開元中黃幡綽,張野狐弄參軍”之說。張野狐即詩人張徽,清人張潛之詩:“張徽宮內曲初傳,供奉拋來舊細蟬,卻憶江南落花處,不知誰葬李龜年。”
山上多巨石,與虞山之石相似,三面逶迤而上,獨其背矗三丈余,上有顧阿英金粟庵。
綽山山色秀麗,風光旖旎,每逢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賞秋之俗。清何婉哥《九日隨家嚴登綽山》
詩:“梳掠容光攬鏡奩,來游喜得從家嚴,題糕節冷楓初艷,放掉船輕浪亦恬。此地已無金粟影,
遙天猶露玉山尖,登高忽見雲霞燦,掩映湖波霽色添。”
建國后,經考古工作者勘明,綽山是新石器時遺址,出土石斧、石鑿、陶鼎數十件,1983年崑山縣文管會
曾覓得玉琮1枚,是為珍品,足以說明綽山的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大革命”時,綽墩山上金粟庵及其他房屋
全部拆除,山址改為合心村磚瓦窯廠。
考古專家稱:綽墩遺址 是蘇南地區“古文化標尺”,它聚集了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前)、崧澤文化(距今5000年前)、良渚文化(距今4000年前)和馬橋文化(距今3000年前)四個文化層面。2000年,綽墩考古的前3次挖掘發現被評為全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綽墩遺址也就成為崑山市唯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綽墩山村村頭原有一座高約20米,方圓不大的“土山”,山腰有巨石峭立,為人工移放,山上曾有參天的古木和雄奇的廟宇,常年遊人和香客不斷,為古“信義十景”中的“綽山夕照”。

高墟山

在正儀鎮區東北4公里處黃泥山村境內,山高3丈余,四周百步,俗稱黃泥山,亦稱太平山。
相傳是唐高力士衣冠葬地。宋人黃由《高墟山》詩云:“不識力士名,焉知宦者墓,
長門恩眷深,興亡不相顧,玉環死馬嵬,幸蜀嗟中露……空葬等山陵,四周列古樹,寒風撼泥沙,漁樵幾聲度。”
宋建炎初,蘇湖巡撫盛德肆將高墟山佔為己有,在上面築了個“依綠園”,有池、台、竹、石,為一時之勝。至明代中葉,“依綠園”又為歸有光妻兄魏希明所有,增添了不少精巧樓閣,順著山根築一道石柱籬笆。
當時吳中才子祝枝山等常來此宴飲,宣統《信義鎮志稿》載有祝枝山《高墟賦》。1983年在高墟山出土文徵明手書魏壁墓誌銘碑石兩塊,現存正儀鎮文化站。山址已成廢丘。

落星潭

落星石在正儀宅西村百祿橋北。相傳東晉時,星隕於此,旋化為石,沒水,水沽始露,石色白而微青,經可一弓余,好事者,欲窮其狀,掘深數尺,莫竟其底。星溪之名由此而出。落星潭古信義十景之一。該潭已淹沒。

傀儡湖

傀儡湖西岸旁依陽澄湖,僅一埂之隔的湖邊有一個平頂大土墩,高十五餘米,圍一千餘米,相傳唐玄宗時伶人黃幡綽葬此而得名綽墩山。黃幡綽擅演參軍戲,常與詩人張徽搭檔演出,一度轟動帝京。黃晚年流落江南,出入豪門,為這一帶縉紳教練歌妓,留下了不少動聽的歌調,當時非常流行,各地尊為“正聲”。據說,後來便磋切成為崑曲的水磨腔。幾百年裡,每每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民間的戲班子都要到綽墩山上演戲以示緬懷。到了宋、元間,這一帶盛行傀儡戲,因此就用“傀儡”兩字當作了湖名。
卻說笠帽湖名字從何而來:傀儡戲就是鬼戲,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兩岸交流甚少,東岸的百姓時常飽受湖盜的洗劫,臨湖有的零星小村落逐步衰落。於是,為了辟邪,在東岸湖邊樹立了一個戴著大笠帽的石刻神像遙遙面對著綽墩山,守望保佑著百姓。因此,東岸人稱之為笠帽湖。

義莊

天水義莊又稱趙氏義莊,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由趙之驤、趙錫銜、趙翔藻、趙慶章捐田1000畝,在正儀鎮下塘北市梢建庄祠。累積數10年又續置義田2000畝,田租收入,作為義莊支出經費。義莊設庄正、庄副各一,司賬6人(其中1人為總管),負責義田收租、納賦稅,主持日常庄務。
義莊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祭祖儀式,由族長告諭先輩創業事迹,對違犯家訓家規者,進行訓斥,嚴重者要出族,訓諭畢,瞻觀先輩金石、書畫等活動。民國初年,趙學南任庄正時,開始轉向族內福利及文化事業,曾以兩萬銀元,在中心橋石子街建“古香深處”藏書室及小花園各1座,並刻印各種宋元古本,還將“峭帆樓”藏書殘餘以及正儀“高齋”藏書近萬冊,分經、史、子、集4大類及其父趙元益譯著外文版本另闢一類分藏在5間圖書室,並將藏書室稱為“又滿樓”,其意思是毀於滬濱“峭帆樓”藏書得以恢復。續輯趙氏家譜16卷刻印新家譜1套4冊。現存蘇州博物館、崑山檔案局各1套。還在正儀黃潭村建趙氏家族公墓。“文化大革命”時期公墓被毀。“又滿樓”藏書室附設學館,聘請本地秀才任教師,凡趙氏男性均可免費入館讀書,到外地深造者經庄正同意可在義莊支取學費,對族內生活無依靠者按月支付生活費或救濟金。至民國24年(1935)停辦。莊田按趙氏後裔五十七房平均分配,庄祠房屋仍繼續保留。民國26年(1937)抗戰爆發,庄祠被毀,又滿樓藏書室房屋及小花園1座於民國35年(1946)由趙綿行代表趙氏家族捐贈給正儀小學,義莊從此消失。

錢大鈞別墅

民國21年(1932),錢大鈞築別墅於雅涇村(今東北村)。房屋為西式樓房,園內有1座六角亭和竹林、雪松以及各種花木。室內均為紅木傢俱,並有自來水設備。六角亭為琉璃瓦頂,四周配有玻璃窗,亭內有彩色天花板。本地人稱“錢大鈞花園”。解放后發現天花板內藏有錢氏在西安事變中彈時的血衣等物。“文化大革命”時拆除。

盛安橋

俗名關王閣橋。在婁江北岸,正儀市河出口處,為信義渡口和東西纖道的主要通道。
明永樂十一年(1413)崑山縣丞王珂修。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里人魏尚賢重建,改名“真義橋”,建關帝閣左。清康熙里人翁偉業在閣房通濟庵前建茶亭以便行人。乾隆六十年(1795)橋壞,知縣程光瑄修。拱橋下有對聯一幅“近依高閣迎婁水,直接長堤跨渭塘”。
1968年,因橋洞狹窄與泄洪不利而拆除。

景福橋

舊名中新橋,又名中津橋。跨渭塘河,初為木橋,康熙四十六年(1707)里人朱光遠等改建為石橋,徐昂發曾為建橋作募捐疏。因坐落在舊街中段,俗稱“中心橋”。建國后政府兩次撥款修理,至今保存完好。

壽安橋

跨渭塘河,明洪武初顧原純建。原純字壽安,橋由此得名。清康熙八年(1669)黃貞孟、徐希夫等重建,宣統《信義鎮志》,有黃泓壽安橋記。宣統三年(1911)正儀農民抗租,與崑山催丁發生衝突就在壽安橋西堍。建國后政府曾3次整修,至今保存完好。

百祿橋

舊名湯家橋,在小港北岸。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里人建。該橋北有“落星潭”,橋基南北各有一幅對聯,南面為“星潭泒衍婁江秀,西鹿源從天塹來”。北面為:“馬鞍文筆朝真義,震澤回瀾潤宅西。”

廣靈橋

在綽墩山廣靈庵前,俗稱二石橋。明萬曆四十年(1612)支守禮建,知縣祝耀祖有建橋記。
橋東原有二株銀杏樹,是古代由傀儡湖入綽墩港的水上航標,現存一棵。至今橋樑保存完好,為正儀最古老的拱形石橋。

塘涇橋

位於南星瀆集鎮西,東西跨向,是舊時由西進入南星瀆集鎮的必經之路。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后築路改道,此橋已不通行人,基本荒廢,但仍保存完好。橋身由條石鋪就,全長15米,為正儀境內現存最大的三孔平橋,具體建造年代不祥。

代表人物


顧瑛(1310~1369),元代文學家,真義人。一名阿瑛,又名德輝,字仲瑛,自號金粟道人。家世富豪,輕財好客,豪宕自喜,築園於鄉,名“玉山佳處”,又稱“顧園”,為江南名園。顧氏工山水、花卉、翎毛,精於音律,善彈古樂器,才情妙麗,風流文雅,為江南名士。柯九思、倪瓚、顧堅、楊維楨等文人雅士常出入其家與之唱和,著有《草堂雅集》,又名《玉山璞稿》,亭館篇詠刻之曰:“草堂名勝集”等。 
魏校(1483~1543),字子才,號庄渠,真義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與胡世寧、李承勛、余祐友善,時稱南郡四君子。因病歸故里,在星溪崇文書院講學(今正儀中心校址)。著名學者唐順之、王應電、王敬臣、歸有光皆其弟子(有光又為其侄婿)。 
黃子云(1691~1754),字士龍,號野鴻,真義人。康熙丙申(1716)陳省齋為《古今圖書集成》館總裁,呂野鴻共修八都,過江作五言詩,省齋比為岳陽、杜陵,名始大噪。次年隨翰林編修徐葆光冊封琉球,又次年浮海還南,歷楚東走粵,及壬子,雍正排擠父黨,陳省齋入獄,野鴻避喧於靈岩山,鍵戶苦吟,既而遊歷四方。乾隆元年,清廷舉辦博學鴻詞科,欲征入宦。野鴻堅謝不應,遂歸故里。 
趙元益(1840~1902),是近代向國內傳播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先行者之一,字靜涵,真義人。力學好古,積書數萬卷,精通中西醫理。清同治八年(1869)到上海評館從事翻譯工作,與美國傳教士、東吳大學創辦人林樂知等人一起翻譯國外製造、測繪、法律及醫學等書。光緒十四年(1888)為江南鄉試第26名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