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本

糧本

改革開放前,即計劃經濟年代國家為保證非農業人口的糧食供給而為每個人配給的糧食定額,每戶一個糧食和食用油定額本,簡稱糧本,居民可憑糧本定時到指定糧店購買糧食和食用油。

外觀


常見的糧本,紅皮冊子手掌般大小,封面上最上方印有某城市“城鎮居民糧油供應證”一行字,翻開第一頁是糧本的發行單位名稱和糧本持有人姓名以及糧本編號和糧本發放時間。

發展簡史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它與錢幣具有同樣大的購買力,甚至比錢更實用。廣州人將其戲稱為“周身證”,憑票憑本購買糧油在當時深入人心。
大概在1954年前後,政府在糧油供應方面推行重大舉措,每家每戶都拿到一本糧油本。同時糧票、油票、煤票、豆票、布票、肉票等各種日用生活票據出現了。它們與錢幣具有同樣大的購買力,甚至比錢更實用。廣州人將其戲稱為“周身證”,憑票憑本購買糧油在當時深入人心。
五十年代的糧油本上每月平均供應花生油半斤、大米(三級米、質量較差)30斤,其他還有煤、大豆、布匹、豬肉等主要生活日用品的供應,逢年過節還要補一點肉、油之類的。
各家各戶的糧油供應根據行業的不同、男女性別及年齡的差異而略有不同,比如產業工人每月最高可得40斤大米的供應,而無業居民一般都只有27斤大米,沒有生活來源的居民,國家實行救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20世紀60年代,中國糧食生產歉收導致出現全國性糧食供應問題出現。當時採取了糧食供應的低標準,即全國各地按照工作性質不同採取不同的糧食定量標準。
這個時期,在中國農村糧荒現像普遍出現,城市供應糧食量也普遍減少,在當時很多家庭只能守著糧本過日子,在這一時期,糧本在民間戲稱為“命根子”。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20世紀70年代,中國糧食生產和供應情況同比60年代有所緩和,經歷過60年代生活的中國人,很看重糧本的作用,因為在60年代只有持糧本的非農業人口,不愁吃,相比之下,無糧本的農村人,生活十分窘迫,在這以後的很長時間裡,糧本如同“身份證”一樣,是一種“身份”像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20世紀80年代,中國糧食生產和供應情況開始回暖,非農業戶口家庭中的糧食開始出大量剩餘現像,此時的更多的非農業戶口的人可以用糧本換一些雞蛋或日用品。

二十世紀九十代

20世紀90年代,國家取消了糧食定量供應,實行糧食開放政策,糧油本的作用也逐漸消失,並成為歷史的見證物。
大約在1993年以後,糧本不再通行,但可以根據國家糧食津貼政策,帶上戶口本、身份證、糧油本到政府指定的地點,領取一定數額的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