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左鮃

小左鮃

小左鮃(學名:Laeops parviceps)為鮃科左鮃屬的魚類,俗名北原左鮃、小頭槍鰈、北原槍鰈。分佈於南達澳大利亞、北達日本南部以及海南省、兩廣到台灣、浙江等淺海等,屬於暖水性淺海底層魚。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Arafura海。

基本信息


名:小左鮃
俗名:扁魚 皇帝魚 半邊魚 比目魚
學名:Laeops parviceps
英文名:Small headed flounder
中文名:小左鮃 小頭左鮃
科名:Bothidae
科中文名:鮃科
世界分佈:印度至西太平洋
模式種產地:Off Twofold Bay, N. S. W., Australia, Challenger sta. 163, 120 fms (?), Challenger sta. 190, 35-49 fm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64 - 292米
最大體長:14 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簡介


小左鮃,背鰭99—104;臀鰭79—91;左胸鰭12—15,(右) 11—14;腹鰭6;尾鰭17 (11—12分枝)。側線鱗97—107;鰓耙1—4 5—7,鈍短。椎骨11—12 39—41。體長67.5—126.7mm:為體高2.6—3.1倍,為頭長4.9—6.1倍。頭長為吻長5.9—8.2倍,為眼徑2.4—3.1倍。小頭左鮃體長矛狀,很側扁,尾柄很短。眼位左側,較上頜長。眼間窄嵴狀。口小。僅右頜有窄帶狀小尖齒群。有肌間骨及腎脈弓。兩側蒙圓鱗。側線弧部長等或大於眼徑,右無側線。背鰭始於吻右側,背2鰭條略分離。臀鰭似背鰭。左胸鰭尖刀狀,右鰭較短。左腹鰭基長。腰帶骨露呈扁棘狀。小左鮃的尾鰭圓形,左側黃褐色,背臀鰭外緣和腹、尾鰭末端黑色。小左鮃是近海底層小魚。

形態特徵


體呈槍尖形;兩眼均在左側;頭背緣輪廓幾呈直緣,標準體長為頭長5.5-6.0倍。頭小。吻短鈍。下眼稍前於上眼,眼間隔窄,兩眼間有一狹小骨脊。口小,上頜延伸至下眼前緣,上頜較眼徑短;上下頜齒小,且僅盲側有齒,眼側不具齒;齶骨無齒。鰓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短小不呈鋸齒狀。體被易脫落之小圓鱗,兩側皆被圓鱗,奇鰭鰭條被鱗;眼側具側線,盲側無側線;側線鱗數97-105。背鰭前端兩鰭條呈獨立分開狀,軟條數106-111;臀鰭正常,軟條84-89;胸鰭短於頭長;左右腹鰭不對稱;尾鰭圓形,軟條數17-18。體黃褐色,具不明顯之斑紋,背鰭和臀鰭緣色暗,尾鰭緣微暗;盲側乳黃色。

地理分佈


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中國台灣、南中國海、巴布新幾內亞及澳洲北部。中國台灣主要分佈於西南部海域。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

漁業利用


較罕見之魚種,偶為底拖網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