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苦寒
唐代白居易所作的五言古詩
《村居苦寒》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此詩寫酷寒季節農民生活的艱辛,與自己的溫飽相對照,深感不安和自愧,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也反映了自己作為一個基層官吏享受俸祿的慚愧不安之情。全詩語言通俗,敘寫流暢,不事藻繪,純用白描,詩境平易,情真意實。
全詩可分為兩大部分。
“八年十二月”至“農者尤苦辛”為前一部分,描寫了農民的艱難生活。這首詩寫在北風如劍、大雪紛飛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的村民,痛苦地掙扎在死亡線上。“竹柏皆凍死”,說明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嚴冬。“十室八九貧”,說衣不遮身的農民,只能靠燒蒿棘艱難度日,可以想象那些衣不蔽體的百姓怎麼抵擋得了這嚴寒的襲擊。
“顧我當此日”到“自問是何人”是第二部分。詩人目睹村民的“苦寒”,回首看看自己:居住在私宅草堂,大門深閉;身穿褐色皮袍,蓋著絲織綢被,或坐或卧都很暖和。每天待在宅內,不僅倖免了像村民那樣的凍飢之苦,而且沒有在壠畝田間辛勤耕作之累。最後感嘆地說,想著你們村民的境況,自己深感慚愧,不禁自問:我是什麼人呀?此幾句寫出了詩人的內疚心理,表達了對村民們的深切同情。
古典詩歌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很多,把農民的貧困痛苦與剝削階級的驕奢淫逸加以對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詩中把農民的窮苦與詩人自己的溫飽作對比的卻極少見,尤其這種出自肺腑的“自問”,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難能可貴的。除對比之外,這首詩還具有這樣幾個特點:語言通俗,敘寫流暢,不事藻繪,純用白描,詩境平易,情真意實。這些特點都體現了白居易詩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藝術風格。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白居易因母親逝世,離開官場,回家居喪,退居於下邽渭村(今陝西渭南縣境)老家。退居期間,他身體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濟。這首詩,就作於這一期間的元和“八年十二月”。
《野客叢談》:樂天詩有記年月日者,於以見當時之氣令,亦足以裨史之闕。如曰:“皇帝嗣寶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夏,不雨旱爞爞。”有以見憲宗即位三年,久旱如此。又詩曰:“元和歲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陰犴飛雪。連宵復竟日,浩浩殊未歇。”又以見元和六年二月晦為寒食,當和暖之時,而𩃎霈大雪,其氣候乖謬如此。又詩曰:“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又見元和八年十二月大雪寒凍,民不聊生如此。按東漢書,延熹間大寒,洛陽竹柏凍死。襄楷曰:“聞之師曰:柏傷竹槁,不出三年,天子當之。”樂天此語,正所以紀異也。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公元846年,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