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路小學

青島大學路小學

青島大學路小學始建於1933年,前身為兩湖會館,1952年更名為大學路小學,是一所具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名校。學校現有校級以上領導幹部3人,中層幹部4人,在職教師80餘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為100%。其中有市級教學能手6名,區級教學能手50餘人;市優秀專業人才8人,區優秀專業人才2人;市優秀教師5名,區優秀教師9名。學生約2000餘人,教學班約40個。學校先後獲得“山東省德育先進集體”、“山東省電教示範學校”、“山東省藝術示範學校”、“山東省勤工儉學先進集體”、“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青島市規範化學校”、“青島市教育教學示範學校”等。

學校介紹


青島大學路小學(1933-至今)是一所有著八十多年歷史的老校,其前身是兩湖會館;1947年左右由吳秉衡創
辦慈幼小學;建國以後,改名為私立向民小學;1952年和山大附屬小學合併,定名為大學路小學。多年來,大學路小學堅持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教育教學得到穩步發展,特別是在以深化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著眼點的今天,大學路小學將“始終在大學讀書”作為文化精髓,在“啟蒙在大學,成才在大學,人生在大學”的理念指導下,教師素質不斷提升,學生能力不斷發展,教師終身教育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氛圍正在一步步形成。
學校校園佔地面積9846平方米,由大學路54號本院和掖縣路16號分院兩部分組成,有教學樓三座,辦公樓一座,綜合教學樓一座。學校現有教學班40多個,學生2000餘人,教師110多人。教師中本科學歷55人,專科學歷45人,學歷達標率100%。

所授榮譽


在多年的辦學中,學校先後獲得“山東省德育先進集體”、“山東省電教示範學校”、“山東省藝術示範學校”、“山東省勤工儉學先進集體”、“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青島市規範化學校”、“青島市教育教學示範學校”、“青島市精神文明標兵單位”、“青島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校容校貌校舍管理標兵單位”、“青島市工會先進集體”、“青島市軍民共建先進單位”、“青島市優秀家長學校”、“青島市十佳德育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辦學理念


學校在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同時,堅持教育“三個面向”,堅持教育創新,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進一步貫徹“為學生一生奠基,為民族未來負責”的辦學理念。學校正以新課程實施為抓手,以教育科研和教育創新為動力,以建設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為保證,以構建有特色的模式和個性化教育實踐為手段,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打造青島市教學示範名校品牌,全面提升教育的質量和品位。

課程改革


隨著音樂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師資隊伍不斷擴大,現行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要求,制約著音樂教育的發展,音樂教育改革必行。教師在新課程中既是學習者、又是研究者。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也是教師在不斷進步,不斷成長的過程。因此,要加深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不斷提高教師實施教學的能力和水平。
一、轉變教師觀念,理解新課程、走進新課程
隨著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此次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改革教育觀念,它主要來自於加強學習。針對此情,採用通識培訓和學科培訓相結合,以參與式培訓和講座式培訓互補,為音樂學科教師及進行《音樂課程標準》輔導,使音樂教師充分認識到《音樂課程標準》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明確《課標》的設計思路,深化理解《課標》的基本理念,教師理論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調動了教師投身課改的積極性,在觀念和行為方面做好了準備。
《音樂課程標準》力求體現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藝術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等嶄新音樂教學理念。音樂課程目標的設置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包括和涵蓋了三個具體目標,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在教學內容方面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學習,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重視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合作等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式上,提倡教學過程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式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在課程評價上,評價的角度由終結性轉向過程性,關注結果的同時更加強調過程的發展,師生同時是被評價的對象,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髮展、激勵教師進取。
二、加強教材理解,研發課程資源
隨著教材是教師的教學工具,教師的教學離不開教材,教師應正確的理解教材、掌握教材、使用教材,實現新課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的服務於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隨著傳統的教材觀,教師是教材知識的傳授者、使用者。新課程和新教材強調,教師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還應是課程資源開發者和研製者。
1、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課程資源
隨著傳統的音樂教學主要以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為主,教師與學生是"教"與"學"的關係,學生的學習內容是單一的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出發點是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擴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由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如:我在《生活中的聲音》一課:先請學生收集信息,學生彙報在生活中收集的各種聲音並進行模仿。接著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自覺的聽及模仿音樂,使學生了解聲音有很多變化。再分組實驗研究,利用實驗工具,通過學生動手實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後總結並進行交流,在音樂實踐中鞏固學到的知識。這是"探究式"學習的一種嘗試,是從學科特點和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的研究專題,通過學生信息搜集、獨立發現問題等活動,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課程資源。
2、打破以學科為中心的舊模式,提倡資源整合
隨著課程標準構建在音樂藝術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原來的教學是從學科體系制定的,著重解決教什麼、怎樣教的問題。而新課程則把過程和方法作為課程目標,解決學什麼、怎樣學、達到什麼要求這樣的問題,進而把教材、教師、學生作為一種資源進行整合。如:四年級《古老的北京》一課,改變了以往以學科為主、教科書一統天下的局面,首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網路、書籍等)了解中國京劇,通過學生網路信息搜集,使學生了解京劇的四大行當,從而使學生髮現網路是信息時代里最流行、最快捷的獲取知識資源的途徑。接著請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識介紹給大家,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再在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通過師生互動,把教材、教師、學生三方面的資源融合在一起,加大了新知識容量,加強了多元資源整合。
三、與新課程同行,師生共同成長
隨著新課程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強調,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教師與學生應在學習活動中通過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以及憑藉各自的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了解和溝通,對所學知識達成共識,使師生雙方真正擁有知識,形成學習的共同體,實現師生共同發展、共同成長。
1、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隨著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這就使傳統的教師角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教師由課堂權威者轉向了平等參與者。如:《我和老師》一課,教師並不是作為權威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坐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共同感受音樂、模仿音樂,教師通過不斷的聽和看,積極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並根據課堂中掌握的各種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與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變為知識的生成者、創造者,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2、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
隨著傳統的教學過於強調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學習方式的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課程改革要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交流合作等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使音樂教學真正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如:《在鐘錶店裡》一課,教師並未按傳統的教學方式,直接向學生講授樂曲有速度、力度等變化,而是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讓學生實踐活動中充分的感受音樂、鑒賞音樂。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大膽想象、勇於提問、敢於創新。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知識,在豐富的音樂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中,以音樂的興趣為動力,培養終生學習的願望。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迫切要求我們音樂教師加強學習、刻苦鑽研,不斷的了解新課程、理解新課程、走進新課程,提高運用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與時俱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願新課程的實施,進一步促進音樂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交通線路


公交:齊東路(1路; 25路; 25路快線; 217路; 221路; 225路; 307路; 307路夜班車; 367路)
紅島路(220路)
龍江路(217路; 220路; 221路; 411路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