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性關節炎

腸病性關節炎

腸病性關節炎是指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所伴發的關節病變。腸病性關節炎在各個年齡段皆可發生,男女發病率相同。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免疫、神經因素等有關。腸病性關節炎常侵犯四肢以及脊柱關節,受累關節以下肢大關節為主,並有單側、非對稱性特點。患者有腹痛、腹瀉、血便、便秘等腸道疾病癥狀,同時有腰背痛、下肢痛等關節病變表現。腸病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以非甾體類抗炎葯、糖皮質激素等為主。腸病性關節炎會影響消化系統功能,導致營養不良,同時影響關節功能。病程長,病情嚴重的病人,可能併發急性結腸擴張、潰瘍穿孔、腸梗阻、腸瘺、肛周病變等併發症。及時治療可延緩腸病性關節炎的病情進展。

就診科室


● 骨科、消化內科、風濕免疫科

病因


● 病因不清。遺傳因素、腸道通透性改變在疾病發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 遺傳因素是其重要的易感因素,人類白細胞抗原基因可能在此病中起到作用。
● 腸道通透性的增加是其發病機制中的重要因素,通透性的改變可能是環境因素改變或者由細菌內毒素介導。

癥狀


● 腸病性關節炎主要有以下表現:

典型癥狀

● 腸道表現
● ● 大部分患者有腹痛、腹瀉、血便、腹脹或者食欲不振等癥狀。
● 關節病變
● ● 10%~20%的炎性腸病患者有下腰背部和關節疼痛,可伴有晨起癥狀加重。

其他癥狀

● 手指或足趾末端肥大。
● 活動障礙。
● 眼部疼痛、畏光、流淚、視物模糊。
● 皮膚出現紅色或紫紅色疼痛性結節、丘疹、水皰等。

檢查


● 實驗室檢查
● ● 通過血液檢查中貧血、白細胞數量增加、血沉加快和糞便檢查診斷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 結腸鏡
● ● 是診斷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首選檢查。
● 影像學檢查
● ● X線、CT、磁共振可了解關節局部侵蝕、硬化、關節間隙寬度變化等以確診關節是否受累。

診斷


● 醫生診斷腸病性關節炎需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結腸鏡和影像學檢查。
● 有腹瀉、腹痛、腹脹或者消化不良等腸病的臨床表現。
● 結腸鏡檢查證實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者克羅恩病。
● 均伴有關節炎或腰背疼痛,可有骶髂關節局部硬化、關節間隙寬度改變甚至關節強直等關節炎的影像學證據。

腸病性關節炎需要和哪些疾病區分


● 很多疾病都會有腹痛腹瀉,比如急性胃腸炎和細菌性痢疾等。
● 一些疾病也會出現腰痛等癥狀,或者在影像學檢查上表現關節韌帶硬化、椎體形狀改變、關節間隙寬度改變等,如強直性脊柱炎、多發性關節炎等,需要與腸病性關節炎鑒別。
● 如出現上述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根據相關檢查結果做出診斷,以免耽誤病情。

治療


● 原則是控制炎症、消除腸道癥狀,保護關節。

腸道病變治療

● 柳氮磺吡啶及其類似物5-氨基水楊酸
● ● 有抑制炎症作用,用於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和病變局限在迴腸末端或結腸的輕症克羅恩病人。
● 糖皮質激素
● ● 潑尼松最常用,是對5-氨基水楊酸療效不佳的中度及重症病人的首選治療。糖皮質激素只用於緩解病情
● ● ,癥狀控制以後應逐漸減量至停葯,不宜長期使用。
● 免疫抑製劑
● ● 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用於5-氨基水楊酸維持治療不佳、癥狀反覆發作及激素治療無效或激素依賴者的維持治療。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胃腸道癥狀和骨髓抑制,試用期間要定期做血液檢查,檢測血白細胞計數。
● 對症治療
● ● 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謹慎使用抗膽鹼能藥物和止瀉藥。

關節病變治療

● 柳氮磺吡啶
● ● 對外周關節受累的病人,需要使用一種抗風濕類藥物規律治療,柳氮磺吡啶為首選。
● 小劑量糖皮質激素
● ● 關節腔內注射或口服治療可控制外周關節滑膜炎,但對中軸關節受累者無效。
● 解熱鎮痛抗炎葯
● ● 此類藥物可較好地緩解關節疼痛,但因可能會加重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目前對此類藥物的應用仍存在爭議。

危害


● 長期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會影響消化系統功能,造成營養不良。
●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還會導致腸梗阻、肛周病變、腸瘺甚至癌變。
● 腸病性關節炎會影響關節功能,比如韌帶硬化、關節強直等,如不及時治療會造成關節不可逆性損傷,影響生活和工作。

預后


● 腸病性關節炎伴發的關節炎相對較輕,但常因為腸道消化癥狀就診於消化內科而忽略關節病變,使得關節病變長時間無法得到治療,耽誤病情。及時使用有效藥物進行治療可延緩病情發展。

預防


● 飲食宜營養豐富而均衡,避免品種單一,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少吃熏制或者腌制的食物。
● 少食多餐、忌酒、忌煙、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預防腸道性疾病產生。